趙旻旻,寇素霞


摘要:文章通過對簡支桁架結點位移、支座沉降、桿件內力的測量及對測量結果處理分析,探究了桁架結構靜力特性,驗證結構力學對桁架理論計算的準確性,分析偏差的影響因素,確定對桁架靜力作用下可避免的生產工作安裝隱患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簡支桁架;測量分析;理論計算;偏差分析
在結構力學課程中,桁架的教學占有較大的比重,這種結構形式將結構的整體受力轉換為各桿件的軸力,內力分布比較均勻,能較充分地發揮材料的強度,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較廣。然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桁架這部分內容掌握得不太好,對桁架這種結構形式理解不到位。為促進學生對桁架的理解,課題組設計加工了實際的鋼桁架進行試驗,作為結構力學的課程試驗之一。鋼桁架試驗要求學生先進行理論計算,然后通過試驗獲得數據進行分析,來驗證理論計算的正確性及其與實際情況的誤差,旨在加強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試驗能力、實踐動手能力以及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能力。
1試件設計制作
試件采用兩榀鋼桁架,桁架跨度為2.4m,高為0.4m,桿件由角鋼(2∟50×5,A=2×4.8×10^-4㎡)組成,兩榀桁架結點處采用10mm厚鋼板焊接連接,有效的模擬鉸接,具體尺寸如圖1所示。
2理論計算
桁架結構桿件之間相互鉸接,各桿件主要承受軸向拉、壓力,其中上下弦作為主要截面承受拉壓力,產生較大的內力臂提高抗彎能力,腹桿作為承力、傳力桿件,將剪力傳給支座產生豎向位移。
2.1結點法計算桿件內力
根據結構力學分析方法,對圖1所示桁架應用結點法進行內力計算,結果如圖2所示。實際加載時最大荷載為,此時各桿軸力的理論計算值如表1所示。
2.2圖乘法計算桁架撓度
根據結構力學分析方法,當F=100KN時,應用以下公式對桁架結點撓度進行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3靜載試驗
3.1試驗內容
測試結構荷載——撓度關系曲線,驗證結構力學理論正確性;
試結構桿件內力,分析內力大小與理論計算的偏差因素,確定隱患;
通過試驗總結生產工作安裝所須注意問題,總結此次試驗經驗教訓。
3.2試驗方案
①桁架采用簡支支撐,為防平面外失穩問題。桁架采用倒置式,自平衡模式,不需添加側向支撐;
②垂直加載,使用手動千斤頂人為控制加載制度。根據指導教師建議采用預加載,正式加載步驟,預加載檢驗支座平穩,儀器儀表工作性能及平衡調零;正式加載分為十級,最大加載至F=100KN,如圖3所示。反力架、力學傳感器、分配梁將力作用于桁架結點;做簡支支撐,支座支墩支承起偏差對桁架端結點局部受力影響大,要嚴格控制支撐中心點位置。
③桿件中部對稱粘貼應變片,選用黃巖B2*3mm應變片,連接東華3818應變采集儀測試應力;采用哈爾濱量具廠生產百分表測量支座及結點位移,使用前,所有儀表進行標定。
④根據理論計算,確定試驗終止條件:荷載超過100kN或跨中撓度大于4mm。
3.3試驗結果
經試驗,桁架位移應變如表3所示。
表3 桁架位移和應變試驗值(單位:mm)
4.結果分析
(1) 結點實測值與理論值荷載撓度曲線,如圖4所示。
(2)滿載情況下下弦結點撓度實測值與理論值的差異,如表4所示。
(4)試驗結果分析
其一,分級加載下,撓度比例呈現與理論計算相一致的結果,但各對應數值整體偏大,可能由于制作原因使得桁架剛度不足導致;
其二,兩榀桁架對應位置應變并不一致,可能由于支座未知偏移,加載點不完全對中導致,嚴格控制加載點可有利于工程中出現偏壓破壞現象;
其三,上下弦桿應力偏大,腹桿應力偏小,試驗過程中應變片粘貼的不完全與軸線重合會導致該現象產生,必須嚴格對應才能真實反映軸向拉壓作用產生的應變。
5結語
通過桁架靜載非破壞試驗,驗證了理論計算數據的特殊性與代表性,認識到實際工作狀態下各外界因素對構件產生的不利影響,試驗進行流程仍需完善。通過此試驗,可使學生進一步、直觀地理解桁架的受力特性,并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加強學生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理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編輯∕林懿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