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驊,饒蕓
摘要:大學生就業是高校和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更是關系到社會穩定與民族發展。縱觀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形勢依舊嚴峻。目前全球正面臨經濟增速放緩,就業人數增加就業需求卻減少的矛盾。文章以就業市場為導向,分析當前高校人才培養和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提升大學生職業技能的方案與策略,增強大學生綜合能力與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職業技能
就業問題研究專家Phillip Brown等人認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受絕對性和相對性兩方面影響:就絕對性而言,表明大學生缺少就業機會;就相對性而言,表明大學生缺乏勝任工作的職業能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力資源市場對大學畢業生的職業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也指出,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的核心的是要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人才培養的質量是由社會檢驗的,主體部分是畢業生入職后用人單位對其進行的職業能力評判。因此,加強大學生職業能力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衡量指標。這就需要高校在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過程中明確主體地位,完善體制機制、建立保障體系,培養提升大學生職業能力,為大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一、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職業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從能力結構角度而言,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概念界定。結合勞動保障部《CETTIC職業素質測評系統》,筆者認為,大學生職業能力是其個體將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在特定的職業活動中進行遷移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職業任務的能力,其核心是職業精神、精神面貌、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協作能力、分析處理能力和創新能力等七個要素。
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有助于大學生貼合社會需求。職業技能本身是一個變量,對不同時期的社會有相應的定義,其實質是以當前社會需求為前提,根據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而應具備的能力。因此,針對不同時期社會需求而進行的職業能力培養,更加符合社會發展規律,貼合社會需求。
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有助于大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大學生職業能力不僅包含了專業技能,還包含了表達、動手、創新、協作等能力。大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訓練是對其專業知識以及其他各項社會需求能力的再鍛煉、再豐富、再提高。對大學生個人而言,職業能力培養不僅完善了知識結構,豐富了實踐經歷,還提升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綜合素質
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有助于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高校辦學定位、教育理念、課程設置雖然在向市場靠近,但仍存在與現實脫節的問題。如教學計劃、課程安排滯后于社會需求,職業資格證書也有待整合,這就需要高校加快教育教學改革頻率,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同時,重理論輕實踐、社會對接不夠的現象在高校普遍存在。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高質量人才是高校在不同時期應思考的問題,這也需要高校加快教育教學改革進程,創新教育教學方法。
三、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現存的問題及原因
高校職業生涯教育不夠重視。美國職業指導專家薩帕指出,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過程分為成長階段、探索階段、確立階段、維持階段和衰退階段等五個階段。其中探索階段是開始進入勞動市場或開始從事某種職業,逐步對自身的興趣、能力和就業機會等進行考慮的階段。大學階段正處于這個階段,尤為重要。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認識社會,從而激發個人潛能。制定并完善大學學習計劃,有利于大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提升大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素養,提升就業競爭力。雖然近幾年職業生涯教育已引起高校、社會重視且有下沉至高中階段教育的趨勢,但從目前來看,許多高校普遍存在教學過程形式化、教學案例匱乏化等問題,仍然存在職業生涯教育教師隊伍不專業、課程安排過簡單、組織機構不明、體制機制不全的情況,許多高校對職業規劃教育仍然流于表面,重視程度不夠,相應措施不力。
高校課程體系不夠完善。受傳統教育影響,高校課程體系重文化教育輕素質教育、重專業課程輕通識課程的現象廣泛存在,課程體系設置很難在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上得以體現。除此之外,不少高校課程授課形式也較單一,普遍采用“一鍋端”的團體授課方式,缺乏體驗式、討論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非常不利于素質類教育課程,學生的就業職業技能得不到應有的鍛煉和提升。
高校教師結構不夠合理。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等課程為例,很多高校的這類課程由輔導員來擔任,其中有不少是年輕輔導員,相對缺乏專業知識,還有些教師紙上談兵,缺乏實踐經歷,不能對學生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大學生社會實踐不夠充分。大學生社會實踐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形式,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幫助大學生實現檢驗理論、深化學習、鍛煉自我、服務社會。然而,目前看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效用不夠。許多高校雖有實踐,但內容往往局限于支教掃盲、敬老扶貧等簡單事務上,沒有把學生放在實踐主體位置與學生所學專業結合。面對新形勢,大學生社會實踐還存在認識不足、機制不全、經費不夠、基地不穩、專業結合不夠、學生參與不廣的問題,這些因素嚴重制約了社會實踐,學無以致用,用不可促學,知行未能合一,實踐育人也只能成為理想的口號,就業時社會適應性欠缺。
四、提升大學生職業能力的策略
(一)建立培養機制,做好培養計劃和制度建設
制定職業能力培養計劃。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計劃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具體要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要求必須進行社會認知、環境認知,因此,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計劃必須以市場為導向,洞悉當下市場需求,明確未來3~5年的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制定1~2年的培養實施計劃,并根據市場變動進行調整。
建立職業能力管理制度。在確立職業能力培養計劃基礎上,應研究制定諸如激勵制度、評估制度、反饋制度等一系列相應管理制度來保證既定計劃順利實施。
(二)強化組織保障,完備培養管理組織體系
組織是計劃、制度實施的主體,在制定計劃、建立制度后,高校應完善組織體系,強化組織管理。
建立研究基地,要深入研究當代大學生個體與社會市場,建立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模式,形成指導性意見。
建立實踐基地,要依托學校現有的合作單位,建立實訓實習基地,對研究形成指導性意見進行實踐檢驗,評估大學生職業能力。
建立應用基地,要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協同合作,爭取大學生就業機會,提升大學生就業實戰能力。
(三)完善課程體系,抓好第一、第二課堂教育
高校在制定培養課程體系的過程中要有效分析學生需求和特點,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尤其要注重素質類教育課程的教學設計和實施,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認同度。
設計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完善第一課堂教育。積極思考、大膽創新,運用體驗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靈活開展課堂講授、網絡授課、理論研討,培養學生思考、表達、創新等職業能力。
豐富和強化實踐教學體系,深化第二課堂教育。實踐是理論的檢驗,是學以致用的最終體現,是實踐教學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化實踐環節設計,開設如沙盤模擬、角色扮演等富有效用的實踐課程和課外項目,能夠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動手能力、決策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
強化就業指導課程,接軌社會需求。定期邀請校內外專家舉辦講座,貫穿就業指導課程始終,貫穿在大學教育始終,使學生能夠了解自我、了解社會、明確目標,制定計劃、儲備知識、鍛煉技能,實現與社會無縫對接。
(四)開拓合作平臺,深化校企合作|
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需要研究基地、實踐基地、應用基地多方平臺的協同,平臺的開拓與打造需要高校積極探尋。高校通過深化校友資源開發和資源整合,深化校企合作,有利于拓展研究實踐平臺,以研究促學習,以實踐促成長,提升綜合能力。
(五)豐富師資力量,配備多元、專業的教師力量
大學生就業是一個從學校向社會過渡的過程,需要學校、社會多方力量給予指導、提供保障。
專業教師。通過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的方式,增加專業教師數量,并且制定激勵措施激發其參與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積極性。
輔導員。充分發揮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特長,鼓勵動員學生參與職業能力培養相關的研究、社會實踐。充分發揮輔導員行政工作特點,積極推進學生參與招聘和就業過程促進工作。
社會導師。給予“雙贏模式”,積極探究與用人單位的合作,充分吸引用人單位的專業團隊和個人,構建社會與高校有機互動的師資團隊。
(六)實施反饋機制
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收集學生學習、實踐狀況,分析職業技能現狀和學生自身實際需求,調整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和方向。
定期走訪用人單位,收集用人單位需求和畢業生職業發展狀況,分析社會需求態勢,調整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和方向。
定期向上級反饋信息,了解分析大學個體和社會需求后,明確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合理制定職業能力培養計劃于內容。
參考文獻:
[1] 朱惠軍.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需求現狀及對策分析[J].創業就業教育,2016(4),88-89.
[2] 張曉琴.通識教育融入理工院校拔尖人才培養的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12),65.
[3] 揭平英.論高職學生頂崗實習對職業能力生成的作用[J].教育與職業,2013(9),39.
[4] 馮衛梅.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J].高教學刊, 2016(8),185-186.
編輯/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