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墨

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內地高校開展了多樣的境外交流活動,這其中包括了近十年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轉變產生的一類高校:獨立學院。本文通過對貴州大學科技學院國際交流方面的現狀和困境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從改進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加大宣傳力度、提供激勵基金等方式促進獨立學院學生境外交流的發展。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的高等教育越來越多的展現其包容兼收的態勢,很多高校將學校的國際化發展列入新階段的發展戰略,每年教育部、各省市教育廳的高校評估工作,也將是否開展國際交流活動列入重要考評內容;但隨著境外交流項目的開展,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項目由于受到學院自身發展、教學體制,教育經費,學生自身素養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近年來,貴州大學科技學院秉承“知行合一,事上磨練”的院訓,培養具有廣闊視野和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在這樣的辦學理念下,學院積極推廣國際交流項目,先后與美國、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交流訪問,以此促進交流發展。
一、獨立學院學生境外交流現狀
獨立學院作為近十年高校改革的新產物,在學生招收和培養方式上注定和一般普通高校有一定的區別。貴州大學科技學院是一所綜合性全日制本科獨立學院,2001年5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建院以來,科技學院積極組織海外交流活動,自2009年起,學院大力組織開展境外交流活動更是呈現出方興未艾的態勢,參加學院組織的交流項目的同學逐年增加。目前,科技學院主要開展以下三種境外交流形式:短期交流訪問、中長期交換生學習、海外實習。
針對短期交流訪問,學院依托貴州大學給予的良好合作環境,先后組織學生參加美國西切斯特大學暑期夏令營,澳大利亞西澳大學假期訪學交流等活動,這類項目一般由學院派出帶隊教師對學生進行統一管理,由對方學校安排具體交流講座、參觀等行程,對學生開闊眼界、了解國外大學學習有積極意義,學生普遍反映受益良多。但是這類項目普遍有人數限制,所以需要在學生提交報名表后通過面試選拔才能擇優參加。
對于中長期交換生學習,科技學院與韓國全北國立大學建立了交換生項目合作,學院學生可在大四赴韓國全北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以提高韓語水平,為日后申請韓國研究生提供橋梁。同時科技學院與馬來西亞公立大學、泰國斯巴頓大學建立了校際合作,學生可在貴州大學科技學院完成一學期的語言基礎課程學習,然后到泰國斯巴頓大學、馬來西亞的大學繼續高級語言課程學習,通過測試后可進入相應大學的本科課程學習。此外,從2015年開始,學院與意大利教育中心也展開了一系列有關意大利公立大學“馬克波羅計劃”、“圖蘭朵計劃”項目,學生可在科技學院完成語言學習通過考試,進入意大利公立大學學習。
第三類是學生海外帶薪實習項目。學院在校大二、大三學生可在假期赴新加坡進行為期一學期的帶薪實習活動,提高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和個人交際綜合能力。
二、獨立學院學生境外交流特點
(一)各項目分類不完善
留學項目缺乏完善的項目分類體系,目前科技學院的留學項目主要是按交流日寸間長短分為短期項目和長期項目,短期項目主要是假期訪學,長期項目則包括交換生學習,合作雙學位項目;在這種情況下因為體系不同,沒有相互對比的依據,所以很難對境外交流項目作出科學的評價,不利于及時發現這些項目的問題從而保證其可持續的發展。
(二)學生參與比例不高
學院現在雖已搭建一些交流項目,但實際參與到交流的學生比例并不高,覆蓋面并不廣泛。其中,學院近三年學生境外交流項目參加人數的統計數字如表1所示。 整個科技學院在校學生總人數大約在7000人左右,但從圖表中可以看出,每年參加境外交流的學生人數還不及院人數的1%,學院近年來開展的交流項目雖多,但實際參與交流的學生比例并不高。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學習費用高昂。作為獨立學院,科技學院學生平均每年需繳納11000-13000元的學費,而貴州大學普遍學費則是4000-5000元/年,盡管科技學院學生可以享受助學貸款,但按照國家貸款的最高比例:即每人每年可以貸款總學費的60%,學生剩下的自繳部分仍然相當于貴州大學學生一年的全部學費。所以,高昂的學費依然是很多獨立學院學生身上的一塊重擔。這就使得在校有意愿出國的學生在面對本身高昂的學費加上出國費用時望而卻步;另外,由于受地域發展的限制,學生的國際意識相對淡薄,許多同學不愿意到境外適應新環境,學習新知識。
目前,貴州省教育廳每年都會組織各高校申報“千人海外留學計劃”,該項目系經費資助項目,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定金額的補助,鼓勵學生赴海外研修學習,而貴州大學每學期會有約50人的名額,包括短期留學生、中期留學生和長期留學生,由省教育廳和貴州大學資助共計6000元/人-10000元/人。如果學生有了這筆經費資助,從很大程度上緩解出國學習產生的經濟負擔。但是,由于目前獨立學院自身的性質和目前的發展狀況,省教育廳無法直接劃撥名額到科技學院;所以大多數時候只能向貴州大學申請1個名額,對于一個7000多名在校生的學院,這樣的名額數無異于杯水車薪。
學生語言基礎較弱。獨立學院在外語基礎教學,外教聘用上存在困難,無法真正“引進來”更無法“走出去”,很多有出國想法的學生因為外語這只“攔路虎”打消了這個念頭。
宣傳協調力度不夠。目前學院組織的境外交流項目在做交流宣講時,多是采用相關部門通知教學部、班主任,再由他們轉發到各班級群,這樣一來并沒有和學生之間建立直接的宣傳通道,造成效果不理想,覆蓋人群不廣,很多同學甚至在項目開展后才知道其存在。如果是想推廣到高中學校,又受到教育局管理條例的制約,很容易把宣傳和營利性教育公司的宣傳混為一談。
(三)學院自身因素制約
獨立學院如科技學院的交流項目多要依靠相應的“一本”大學牽線搭橋,很難自己拓寬洽談國外意向合作院校;受學校排名,生源質量等因素的影響,大部分的合作學校都集中在東南亞地區,而對于很多學生向往的美國、歐洲、澳洲等高校,甚至是這些國家的優秀學府,幾乎是無法形成相應的交流合作協議的。
此外,出國的交流項目很多是針對科技學院在校學生,由于缺乏完善的學分互換計劃,導致學生在外學習期間還要兼顧學院的考試、論文、實習等任務,甚至在學生返校后需重新完成科技學院教學計劃內但是無法實現學分轉化課程,加重了學生的學習任務。
三、學生境外交流的激勵政策設計思路
學院教學支持。將國際化發展、鼓勵學生境外交流提升到學院發展戰略的高度,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境外交流項目。加強學院各部門,學院與校級單位的配合,提高開展學生境外交流的興趣,學生出國不僅需要了解項目,也需要在課程選擇、學分互認上得到支持,從源頭提高學生境外交流辦理手續的效率。同時積極與已經簽訂協議的境外高校開展學分互換等課程置換,一方面開展“MOOC”等新形式下的學習改革,比如貴州省情、形勢政策與改革、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這類具有中國的特色的課程可以通過在線學習的形式完成,減少學生回國后緩考補考工作的壓力;另一方面創新性地對畢業生論文寫作進行改革,鼓勵指導老師通過在線方式對學生論文進行指導,減少學生因為無法和導師見面產生的困難,讓更多的學生能在國內感受國外教學的特點和優勢,激發他們想出國的機會。
提供資金資助。經濟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約學生參與國際交流項目的重要因素,學院有很多各方面表現優秀的學生由于經濟條件而無法參加另外交流,限制了他們進一步擴大視野、增加專業知識的機會。因此,可借助獨立學院管理體制的獨特性,充分利用各種政策和資源,通過學院董事會協商設法讓投資方、民間資本來增加教育經費,建立交流基金,尋求民間持續資本注入,作為對學院經費一個必要的補充;對于政府資助開展的“千人計劃”等資助項目,積極打通資助屏障,增加資助名額,擴大資助范圍;同時,對于學院特別優秀突出的學生,鼓勵他們到國外進修學習,并設立獎學金形式給予學生一定的資助或獎勵。
成立高校國際化聯盟。通過成立高校聯盟,打通獨立學院和其他優秀大學之間合作的屏障,這樣除了可以使獨立學院加入國際大學合作聯盟,集聚學科優質資源,開展前沿領域的國際合作進程;還可以建立統一健全的交流項目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這樣做不僅可以提高獨立學院教師的教學意識和競爭力,同時,也為學院想出去,有能力的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
加大項目宣傳力度。在學院層面可以充分發揮學生會和社團的作用,通過這些學生組織進行有針對性的對境外交流項目進行推廣和實施,從而提高學生對境外交流的了解程度和興趣,同時還要提升學生的國際意識,對學生進行國際化意識的引導和培養,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海歸”的有利政策,積極組織開展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激發學生對留學項目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本文以貴州大學科技學院為例,分析了獨立學院學生境外交流現狀和特點,并且針對現階段學院
學生境外交流的困境提出了一些激勵對策,促進獨立學院在高校在日常的教學環節中積極組織境外交流活動,提升學院的國際知名度以及核心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