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坦 徐川 周立翀
在共青團改革和全面從嚴治團的大背景下,如果通過各類新媒體技術與團員青年進行溝通,聽取青年心聲、意見,是共青團工作需要探索的一個方面。當前,有針對性地研究高校共青團網絡互動機制的較少,系統化建立高校共青團網絡互動模式的更是幾乎沒有。我們的調查研究發現:青年學生對基礎團知識的認知方面,整體居中,了解程度一般,對團的組織生活以及網絡建團態度積極,整體趨于良好,政治面貌和是否擁有團內職務均成為較為重要的影響因素。青年學生網絡平臺使用多但小程序使用較少,但同時對于網絡團建以及通過小程序增強互動抱有較高的期待。如果能夠讓團組織活動形式更加活潑一些,貼近學生習慣,同時,充分發揮小程序的優點,主要從團的活動的宣傳、團知識的推廣,團情互動等方面下文章,從學生目前反饋的情況來看,具有較強的使用可能性。
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在當今中國手機依然是拉動網民規模增長的首要設備,而網民中青年學生群體的占比最高,達25.2%。共青團作為全國青年的領導核心,在引導青年堅定信念、刻苦學習、奮發成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對如今團學改革和全面從嚴治團的新要求,如何通過各類新媒體技術與團員青年進行溝通,聽取青年心聲、意見,是共青團工作需要探索的一個方面,在這之中,首先要了解的便是新時代下青年群體在網絡尤其是新媒體平臺上有關共青團工作的互動機制現狀。
一.當前共青團網絡互動機制研究的現狀
目前國內的研究中,側重于新媒體平臺的互動研究主要集中在學習以及功能服務領域,而以“新媒體”、“互動”、“共青團”為關鍵字搜索則只有438個結果(截止至2017年4月13日),反應出共青團工作中新媒體平臺的互動研究目前還較少。
從網絡團建角度考慮。黃楚新、彭韻佳認為我國共青團“微”團建已經具備“平臺聚集化,形成矩陣效應”、“服務平臺化,形成聯動效應”、“輿論網絡化,形成回聲效應”等特點,但也面臨缺乏互聯網思維、內部發展不平衡、在外部缺乏有效競爭等發展瓶頸。他們同時還指出,“不少共青團組織的微博微信平臺缺乏與用戶的有效互動,弱化了雙向的信息交流”。
從內容上看,在為數不多的共青團新媒體平臺研究中,互動機制也只是作為共青團新媒體平臺研究中很小的一部分。以微信為例,劉悅如、郭利敏介紹了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的幾種互動形式“趣味知識競答”、 “閉館音樂在線欣賞”、“照片墻”等功能;蔣志輝等則介紹了基于微信的學習模式,得出基于微信的學習更加靈活、開放,更易于獲得全方位學習支持,學習體驗更具個性化等優點。
縱觀國內研究現狀,有針對性地研究高校共青團網絡互動機制的較少,系統化建立高校共青團網絡互動模式的更是幾乎沒有。以微信為例,趙麑、張惠的研究指出:“當前高校共青團微信平臺設計相對完善,但也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推送內容缺乏話題性與趣味性;在大學生受眾中的社交媒體影響力不高;缺乏共青團與大學生的微信互動機制;缺乏對共青團文化認同感的營造。”從我們的實際工作來看,雖然平時已經有大量通過網絡(如QQ、微信、微博等)開展日常的事務性工作,作一定的宣傳作用,但是如何系統地發揮不同的平臺的優勢,如何充分利用不同網絡形式去引領青年,如何加強與青年的互動,提高其在團的事務中的參與感,仍然沒有一個有效的系統化的設計。除此之外,線上線下活動如何有效地結合并各施所長更是沒有一個深入地研究,也少見系統化的設計。
為了解新時代青年對于共青團工作網絡互動的特點,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青年學生對于共青團基礎知識的認知情況,對共青團工作的態度和行為,對網絡的使用現狀和對網絡溝通工具的關注、使用情況,對網絡建團和線上開展團務的認識與態度,最后想依托微信小程序,以它為例探索新的互動模式。
筆者設計《高校共青團網絡互動機制研究調查問卷》,共計發放超過1600人的群體,回收有效問卷1114份。調查范圍覆蓋到了各個學科,并且絕大多數由普通基層團支部團員填寫提交,達到了我們調查基層團員對高校共青團網絡互動機制態度和意見的目的。
二.青年學生對共青團以及團的工作的認識
青年學生對基礎團知識的認知方面,整體居中,了解程度一般。政治面貌、團內職務和年級成為影響青年學生對團的知識了解程度的重要影響因素。團基礎知識這個版塊平均得分為3.13分,反應出青年學生對于團的知識了解程度較為一般,整體處于居中水平。在相關選項中,得分最高的為團員的權利與義務(3.61分)和團歌(3.22分),得分最低的為團史(2.88分)和“三會兩制一課”(2.71分)的了解。反映出目前的團員青年對于團的活動了解情況較好,對團的基礎知識了解不錯,但對于相對有一些深度的團組織知識比如關系轉接和新出來的“三會兩制一課“制度相對陌生。
通過交叉分析,從群眾、普通團員、入黨積極分子到黨員,對團的知識的認知普遍上升,說明黨團活動介入越深,越了解團的相關知識。從團內職務來看,有團內職務的也要強于普通團員,而其中表現最明顯的則屬分團委副書記或者是組織部長,而團支書與團支部委員之間的差別并不大,甚至在有一些方面,團支書表現還不如團支部委員。從年級分布來看,低年級的學生表現又優于高年級的學生,筆者分析可能跟高年級學生參與團學活動較少有關,也與這幾年開始逐步加強從嚴治團有一定關系。性別方面差異不是很大。從學科分布來講,文科整體要強于另外三類學科,但是差異并不是很明顯。
三.青年學生對于共青團工作的態度與行為表現
青年學生對于團的組織生活以及網絡建團態度積極,整體趨于良好。政治面貌和是否有團內職務仍然是較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對于共青團工作的態度方面,平均得分為3.44分,說明多數同學對于團的組織生活持正面積極的態度。細分來看,參與團的活動的意愿是相對較低的,而認為團的活動能有所收獲的表現會好一些,不管是不是有意愿參與,對于參與的態度如何,至少從行動上來看,團員表現比較積極,參與團的活動的實際行動是本模塊表現最好的,同時,青年學生也比較認可目前的網絡團建活動。
通過交叉分析,反映出來的整體情況與學生對于團知識的了解差不多類似。從群眾、普通團員、入黨積極分子到黨員,對團的活動的態度普遍上升,越是認可團的活動,而且團員和黨員又明顯要強于普通群眾。從團內職務來看,有團內職務的也要強于普通團員,與群眾的差異也較大,但分團委副書記或者是組織部長反而比起其他干部要稍微弱一些,這可能與當前團內事務較多,另這兩類團干部感到壓力較大有一定關系。就讀學科、年級和性別方面差異不是很大。
通過對對目前團組織活動缺點的征集,我們發現,關于當前的團學活動,說教意味強、不能寓教于樂,組織形式單一,活動參與積極性差,支持力度不夠等問題是相對較為凸顯的。
匯總來看,學生當前實際參與團學活動的表現與參與的意愿是不完全對等的,甚至出現逆差(即意愿低于實際行動),這與目前的團學活動存在的弊端有一定關系。但是學生無論是對于團組織活動的態度還是網絡團建設的態度都偏于正面積極,如果能夠適度調整團學活動的組織形式,創新開展,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參與的意愿與實際行動肯定都會更好一些。
四.青年學生對于網絡互動平臺的使用習慣
青年學生網絡平臺使用多但小程序使用較少,但同時對于網絡團建以及通過小程序增強互動抱有較高的期待。本研究還通過一些問題了解了學生使用網絡互動平臺的情況。對于網絡交互平臺,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發現,多數學生花在互動平臺上的時間比較多,有89.5%的學生使用時間超過半小時,有超過一半(51.71%)的人每天花在互動平臺上的時間超過1.5小時。微信小程序的使用并不多,進入個人互動平臺使用排名前五次數靠前的是QQ(1076次)、微信(926次)、QQ空間(845次)、朋友圈(817次)、微博(587次)、知乎( 459次)等,而微信小程序進入個人使用次數前五的僅127次。大部分學生(72.08%)平均每天使用小程序的次數為0-3次,即幾乎不使用,不使用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沒有使用微信小程序的需要,小程序也沒有想用的功能,而用小程序相對較多的學生普遍反映是因為小程序具備其想用的功能或者是因為用戶體驗比較好。
調查同時發現,雖然小程序的使用整體偏少,但學生對于微信小程序與團學活動的結合抱有較大的熱情和期待。而根據問卷中學生主觀意見和建議的征集,學生對于微信小程序的應用方向的建議主要在于宣傳、團知識的學習推廣、網上活動、團員個人與團組織溝通等方面。
五.總結與啟示
總體來說,同學們對于團的知識的了解還有待提高,但是對于團組織的活動還是持積極的態度。當前的團組織活動存在形式太單一、說教意味重等問題。學生普遍習慣于用網絡進行交流,花在互動平臺上的時間也較多,但主要還是集中在主流的幾個APP,對于小程序的使用度普遍較低,這與小程序的功能以及使用的必要性有一定關系。如果能夠讓團組織活動形式更加活潑一些,貼近學生習慣,同時,充分發揮小程序的優點,主要從團的活動的宣傳、團知識的推廣,團情互動等方面下文章,從學生目前反饋的情況來看,具有較強的使用可能性。
在通過前期文獻閱讀和自身共青團工作探索之后,我們將共青團網絡工作互動機制的未來聚焦于微信小程序這一新生事物。通過問卷調查,我們了解到青年學生群體對于共青團知識、我們業已開展的相關工作、微信小程序這一事物本身均有充分的認識,同時對于網絡使用是有一定的時間基礎的。后續,我們對于微信小程序進行了設計和制作,并架設服務器初步運營了一段時間,我們認為,微信小程序的互動模式是完全可行的。與小程序相比,現在使用較多的微信公眾號更多的是一種單方面的宣傳功能,較之公眾號的留言互動,小程序的互動更為直接;而較之使用完整手機APP程序來建立互動機制,小程序的優勢在于不需單獨下載,使用便利,對于青年學生來講更具有吸引力。綜上所述,微信小程序既能實現公眾號信息發布的宣傳作用,又能實現共青團組織與青年群體之間的直接溝通,同時能設置匿名,打消青年們不敢說、不愿說的顧慮,較之公眾號和完整APP程序具有自身的優勢,因此,我們認為微信小程序是未來共青團互動機制探索和建設的重要手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