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群
誕生于先秦時期的“禮樂文明”,是中華文明的底色,也是儒家文化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在禮樂文明蘊含的人文精神上。禮樂文明強烈的人文精神,是天道與人倫的和諧統一。禮樂之教是儒家文化體系的重要內容,禮與樂相輔相成,禮為德之端,樂為德之華,“禮樂“不只是為了滿足耳目之歡而是引領人心向善。儒家文化本質上就是一種基于禮樂文明的道德學說,儒家仁政思想的實行途徑就是在“禮樂”中達到“仁道”、實現“仁政”。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曲阜考察,強調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殷切期望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積極發揮好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資源作用,激發人們求真向善的道德力量。雖然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禮樂文明逐漸式微,失去了主導地位,但禮樂文明所蘊含的“秩序”、“和諧”、“修德”、“教化”等精神內涵依然具有強大時代生命力, “樂和禮序”的和諧精神及其教化功能,對建設當代精神文明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重要價值,使禮樂文明當代傳承與創造性轉化不但必要,而且成為可能。今天,我們應該在積極傳承禮樂文明的前提下,與時俱進,精選內容,創新形式,做好禮樂文明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的大文章,讓儒家文化發揚光大。
一、禮樂文明溯源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文化的本色是禮樂文明,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在禮樂文明蘊含的人文精神上。
禮樂文明萌生于虞舜,完善于周公。究其源頭,它發源于上古先民祭祀儀式上帶有自然原始色彩的樂舞,后經夏商時代以戎祀為核心的階級國家秩序的汲取轉化,再到周代人倫政治制度的豐富升化,達到鼎盛狀態,最終成熟定型成為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內核。
禮的起源,與古人祭祀有關。大學者王國維對甲骨文的“禮”字進行考證指出,禮的象形意是用器皿盛著兩塊玉祭祀神靈,用器皿盛酒奉祀神靈,這些行為就是“禮”。后來,隨著文明的進化與成熟,人類將這種對神靈的祭祀行為引申發展為人的社會行為準則。
樂本是世界萬物的自然和諧之聲,是一種超驗的先天規定性,其本源具有相當的神秘性。韻律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微妙的精神體驗,如愉悅、傷感、驚恐、憤怒、失望等情緒,因此,上古時期的原始巫術與樂舞儀式幾乎形影不離。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樂,其產生也與原始祭祀有關,無論是祭天地、鬼神還是先人,人們為滿足表達情感的需要,就使用發明的樂器奏樂。樂器的發明,使音樂在具有自然屬性的同時,又滲透了人的情感與精神因素,開始轉向有明確意義、有規則的情感與思想表達。
夏道尊命,所謂“命”即“天道”的體現,畏鬼神,敬天地;殷人尊神,所謂“神”即超越人類的“神秘主宰”的化身,敬鬼神,重秩序;周人尊禮,重道德,講人倫。
“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從《論語》中可知,禮樂之制,夏商早已有之,但有意識的將禮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人文高度,并固定為一種制度文明高度的,卻始于周公的“制禮作樂”。《左轉》文公十八年記載:“先君周公制周禮日: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這是關于周公制禮的最早記載。《禮記·明堂位》也記載:“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明確提出了周公“制禮作樂”。
周代人性的大覺醒讓樂舞儀式的巫術神性開始消退,人文精神開始顯現,最終讓禮樂文明走向成熟,蔚然大觀,賦予其嶄新的內容與氣質。周樂非常重視規則與韻律,“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秩序也。”“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因此,秩序與和諧是禮樂文明最初的主題。周代的禮樂,既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制度文明,涉及到政治、宗教、社會、文化各個方面。如對樂器的使用上規定,不同的場合要選擇不同的樂器;社會地位不同、祭祀對象不同,使用的樂器也不同,總之是通過樂器用度來確定和顯現等級秩序。《周禮》就是系統記述周代禮樂文明尤其是政治文明范疇的職官制度的集大成之專著,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獻價值。
二、禮樂文明之“人文精神”辨析
毋庸置疑,周代的禮樂文明具有強烈的“人文精神。但是,周公“制禮作樂”所體現出的“人文精神”,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與內涵,其本質與現代意義上的“人文精神”、西方語境下的“人文主義”有重大不同,產生的時代背景不同,內涵也不同,不能混為一談。概括說來,現代意義上的“人文精神”,又稱為“人道主義”、“人本主義”,它是14-17世紀歐洲反對中世紀神學的思想產物,核心是用“人權”對抗“神權”,肯定人的自我獨立價值,強調頌揚人的高貴與尊嚴;要求沖破神學的話語壟斷霸權,推崇人的經驗與理性,實現人的個性解放與思想自由。由此看出,源自西方的、現代意義上的“人文精神”,其內涵包括人道、個人、自由、平等、理性、公平六大基本概念,其本質是對人性價值的充分肯定,是一種對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終極意義的關懷。而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則是天道與人倫和諧統一的精神,在方法論上特別強調人類社會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在內涵上突出“道德”底色,所謂“以德配天”,其載體及表現形式就是禮樂之教“神人以和”的中國傳統廟堂雅樂就是這種思想的典型體現。
三、儒家文化與禮樂文明
儒家學說,是孔子在繼承、吸收夏、商、周上古三代文明成果基礎上創立形成的一個完整思想體系,禮樂文明是儒家文化的源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是西周禮樂文化的最大擁護者、傳承者、和創新發展者,除已經失傳的《樂》外,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就是這種傳承關系的最有力證明。可以說,如果沒有儒家文化的誕生,西周的禮樂文明可能早已失傳。
孔子最推崇的人是周公,故儒家最尚周禮,但是,儒家思想對周禮并非簡單的傳承,而是有重要的發展創新,最重要的就是并第一次將“仁”的思想注入“禮”“樂”中,這是中華民族人性大覺醒、大解放的時代,是人文精神大發展、大飛躍的時代,賦予了禮樂文明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直接孕育形成了儒家文化最重要的基本特征,就是以禮樂文明為外在形式、以“德”與“仁”為內在內容的道德系統。
春秋時代,禮樂文明的本質在孔子的不斷追問中第一次被彰顯出來,即“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就是說與其追求儀式上的浮華與完備,不如提倡情感上的質樸與本真。“禮樂”不只是為了滿足耳目之歡,更重要的是要體會禮樂文明引領人心向善的本義,即要達到“仁”的境界。“仁”既是禮樂的出發點,是禮樂的靈魂,也是禮樂的歸宿。
儒家對禮與樂的關系及現實應用提出了獨到的見解。《禮記-樂記》說:“樂曲中出,禮自外作。”“禮者,德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樂曲天作,禮以地制。”。禮樂文明其社會功能便是“禮別異,樂和同。”“樂至則無怨,禮至則無爭。”,形成一種健全而優美的生活形式。儒家仁政思想的實行途徑就是在“禮樂”中達到“仁道”和實現“仁政”。禮樂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養性,體悟天道,謙和有禮,威儀有序。簡言之,希望建立一個有嚴格等級與差別做保障的穩定社會秩序,是中國古典“禮樂文化”的內涵和意義所在,也是圣人制禮作樂的本意。
四、禮樂文明的現代轉化
儒學為中華民族確立了核心價值觀念,如“講仁愛”、“守誠信”、“尚和合”、“求大同”等,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曲阜考察,強調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殷切期望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積極發揮好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資源作用,激發人們求真向善的道德力量。儒家思想是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需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那么,作為儒家文化源頭的禮樂文明,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存在著什么樣的價值,又該如何傳承、實現現代性創新轉化呢?
(一)禮樂文明當代傳承與創造性轉化的根據
源自夏商、成熟于周的禮樂文明,其淵源雖具有原始宗教儀式的性質,但在周代走向了世俗化的方向,從事神到人事,演化成人文主義特色的禮儀文化,成為統治國家、順天保民、教化萬民的政治工具和文化行為,達到以樂養德、以禮束行的目的。雖然戰國后期“禮崩樂壞”,但禮樂文明所蘊含的“秩序”、“和諧”、“修德”、“教化”等文化內涵,“樂和禮序”的和諧精神,卻被儒家文化繼承下來,視為構建賢王理想社會的“救世良方”、“治世良策”,這種價值觀深深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性質面貌和社會制度的基本走向。今天,在現代化、全球化的語境中,禮樂文明已變的模糊不定,但是,其內在人文精神依然保持著鮮活的、強大的生命力,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失而喪失。
從當前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實踐來看,德育教育系統建設很不完善,缺乏系統性、層次性、有效性,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各地開展的各類學傳統讀經典活動,內容單一,形式貧乏,藝術感染力比較差。日益多元化的文化及現實利益訴求,也讓德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新的歷史時期,禮樂文明的人文精神、教化作用仍具有積極的意義和重要的價值,這也是禮樂文明在當代的傳承與創造性轉化之所以成為可能的理論根據所在。
要發揮禮樂文明的教化作用,就必須實現禮樂文明的創造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這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其中的關鍵在于內容上要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形式上要進行創意創新,讓大眾喜聞樂見,提高藝術感染力。
(二)內容的選擇
符合現代要求的傳統禮儀
從禮貌、禮節、儀表、儀式等主要環節人手,系統研究梳理禮樂文明,尋找那些與現代文明要求相契合的傳統禮儀內容,或者對傳統禮儀進行適當的改造與完善,使之轉化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禮儀和行為規范。
上古大型樂舞
夏商周上古三代的樂舞,大部分已經佚亡。隨著儒家經典之一的《樂》的失傳,宮廷雅樂也渺茫無痕。近年來,不斷有人挖掘整理如《云門》、《咸池》、《簫韶》、《大夏》、《大漢》、《大武》等古代大型宮廷樂舞,但這些大型宮廷樂舞陣容龐大,只能在特定場合演出,并不適合作為常規文化演繹項目。目前,比較完整保留上古三代的樂舞形式與神韻,又能夠經常性演繹的,當屬在古代被稱作“國之大典”的祭孔大典。祭孔樂舞是一種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獨具民族特色的大型廟堂祭祀樂舞,謂之雅樂,由樂、歌、舞、禮四部分構成,形象的闡述孔子學說中的“德”與“禮”涵義,是中國唯一完好保存下來的古代大型祭祀雅樂。2006年5月20日,祭孔大典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詩經》的演繹
《詩經》是西周至春秋時代的樂歌總集,囊括了從民歌到宮廷雅樂再到廟堂祭祀所用的樂歌,涉及了西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在祭禮、婚禮、燕禮、射禮、賓禮、軍禮、兇禮等各個場合,都要演奏《詩經》的內容。《詩經》既是禮樂文化的結晶,也構成了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子日: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詩無邪。《詩經》通篇所散發出的純真無邪的思想情感,是人類最寶貴的品格之一。《史記》記載:“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對《詩經》給予了高度評價,就在于《詩經》純真無邪的思想情感所產生的強大教化功能。《墨子-公孟篇》也說:“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今天,傳承禮樂文明,教化人心,培養人們的向善向美之心,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挖掘整理、重新演繹《詩經》的內容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三)形式的選擇
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人們不可能處處按照傳統禮儀行事,要培養人們的禮樂文明意識,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創意策劃各類以傳統禮儀、古典詩詞、傳統經典為主要內容的小型演繹活動,讓人們在課堂、研學活動、文藝活動等各種公共場合能常規性欣賞,參與體驗。
創意策劃古代禮儀演繹活動,將古代的祭禮、婚禮、燕禮、射禮、鄉飲酒禮、賓禮、軍禮、兇禮等形象生動的展示出來。
以筆者所在的孔子故里曲阜為例,近年來曲阜先后策劃推出的中華成人禮、開筆禮、入泮禮、經典誦讀、孔廟祭拜、孔廟祈福、晨鐘開城儀式、暮鼓關城儀式、祭孔展演系列研學活動,將傳統文化以最通俗易懂、最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給每一位游客。
創新禮樂教育形式,現代歌舞形式與傳統文化內容有機融合,編創新穎的經典誦讀節目。
曲阜市實驗小學在實施德育過程中,將孔子教育思想精華與國內外先進教育理論融為一體,凝練出了“和樂致美”的核心理念,大力實施“和樂教育。”2013年,學校編創了經典誦讀節目《讀論語·樹和風》,現代舞蹈與傳統吟誦有機結合,表演者身著仿古服裝,既有個人表演,也有誦讀方陣,極富古典儒學文化氣息,是一種傳統經典與現代藝術完美結合的、全新的詩樂演藝形式,讓人耳目一新。該節目推出后,立即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歡迎,屢獲大獎,成為山東省唯一入選中國未成年人網絡春晚節目。
對《詩經》進行小規模場景式演繹。
“詩三百”,包括《風》、《雅》、《頌》三部分,內容非常豐富,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藝術寶庫。除《頌》為廟堂祭祀樂歌之外,《風》、《雅》各篇童皆可進行藝術再創作,改編成小型演繹,小規模,小投資,場景布置簡易,樂器及演員陣容不大,適合室內及各種普通場所及文化活動上演出,擴大受眾面和影響力。
通過對禮樂文明的起源與演變,禮樂文明與儒家文化的關系等問題的探討,可以看出,孔子思想及儒家文化的源頭在西周定型的禮樂文明,其蘊含的人文思想極具藝術感染力,其教化功能依然具有強大的時代生命力。因此,從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精心篩選內容,通過古典樂舞與現代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策劃開發小型的誦讀及演藝項目,對建設當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
只要合理地開掘儒學傳統資源,禮樂文明文化中的精華就會以新的方式與世界文化、現代文明并存,并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活力,為建構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新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提供中國路徑、中國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