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梅
臺江苗族刺繡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受到政府的關注和大力支持。通過免費開放博物館對當地的經濟社會和文化都產生了推動作用,本文將從經濟社會的物質方面和歷史文化方面來對臺江苗族刺繡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意義進行論述。
臺江苗族博物館位于貴州省臺江縣,于2011年11月20日開放啟動。它的前身是貴州苗族刺繡博物館,開辦至今約三十年以來,在帶動經濟發展,展示苗族刺繡及服飾風采,傳承苗族刺繡工藝,研究苗族刺繡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臺江苗族服飾種類繁多,刺繡手法多樣,紋樣圖案精美。博物館內包括了臺拱型,施洞型,革一型,排羊型,后哨型,反排型,方召型,烏芒型,革東型等9個支系的苗族刺繡和服飾,這些精美的刺繡是當地民族服飾中必不可少的主要服飾,是用刺繡工藝制成的有當地民族風格紋樣的袖片。博物館的免費開放既有經濟和社會上的物質功能,同時又具備弘揚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精神功能。
一、展示和宣傳刺繡用品,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
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游客已不滿足于單純的欣賞自然山水風光,更渴望在旅游過程中獲取知識,文化旅游成為當今世界旅游發展的大趨勢。苗族刺繡是苗族特有的,可以滿足游客的購物需求。刺繡服飾的發展,帶動了刺繡觀賞品、佩飾和日用品的發展。臺江縣現在建了很多的苗族刺繡民間作坊,總產值達到上千萬元。精美的刺繡作品,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游客到這里來購買繡品。刺繡博物館的免費開放,通過展示當地苗族九個支系服飾成衣、各種刺繡技法及相關繡品與圖片,展現苗族人民多元的刺繡文化,同時也有利于把苗族刺繡開發成旅游產品,對偏遠的苗族地區來說有著深刻的經濟意義。其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不僅豐富了旅游商品市場,也為這種即將消亡的藝術找到新的載體,為這種古老的藝術拓寬了發展空間;二:讓苗族人民可以從中直接的獲取經濟利益,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幫助他們脫貧致富,為保護和傳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提供強大的保護力和支持力;三:有利于打造苗族刺繡自己的品牌,形成自身的發展優勢,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從社會意義上來說,博物館的免費開放,不僅帶動了臺江刺繡的發展,還帶動了包裝業、運輸業、服飾行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創造了很多的就業機會,減輕了社會壓力;同時,苗族位于我國的偏遠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博物館的開放,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縮小了城鄉差距,促進了社會公平;而且苗族人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有了很大的轉變,思想觀念更加現代化,對社會進步起到了推動作用。因此博物館的免費開放具有很重要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
二、展現和弘揚苗族刺繡文化,傳承苗族刺繡技藝
刺繡作為一種典型的女性藝術,展現了人們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獨樹一幟的。在臺江苗族九種服飾文化中,一種服飾代表的是一個亞族群體,一個社區;一種服飾,是一個相聚地域和一種土語方言片區;一種服飾是一個親緣區,一個聯姻區;一種服飾是一個生產生活和習俗文化圈。苗族刺繡是苗族服裝上的主要裝飾,是臺江苗族各個分支最明顯的標識。使各亞族群成員藉以彼此認同、親近,乃至聯姻,堪稱苗族亞族群的身份證明。免費開放刺繡博物館有很強的精神功能。首先,免費開放博物館可以展現和弘揚苗族刺繡文化。臺江苗族刺繡的不同手法工藝以及服飾表現,是臺江苗族九種服飾和臺江苗族九個支系不同文化的載體,既是豐富多彩的服裝美飾圖案,也是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顯性符號,具有重大的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通過免費開放苗族刺繡博物館,可以讓世界各地的人了解刺繡在苗族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進一步了解苗族人的生活觀、藝術觀和世界觀。同時通過刺繡表現出來的宗教觀念,了解原始的宗教觀念,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和審美價值。其次,免費開放博物館可以傳承苗族刺繡技藝。苗族刺繡,文化在民間,工藝在民間。博物館通過鼓勵并安排解說員到民間去參觀學習苗繡的方式,讓他們從中精通苗繡的各種種類、特征、手法、技藝,精通當地各種刺繡圖案在苗族服飾上的應用和圖案的相關故事和文化內含。做到苗繡解說員同時也是苗繡能手。使每位來這里旅游的人不但從苗族刺繡中了解到了苗族的服飾工藝,還可以自己動手做。對刺繡技藝繼承和創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刺繡技藝不被遺忘,使刺繡文化重新煥發活力。
三、凸顯苗族刺繡藝術、強化現代感融入
苗族刺繡藝術具有強烈的現代感,與現代人的藝術趣味,有著很多相通的地方,因而受到了現代觀眾的普遍喜愛。苗繡在造型上表現出來的苗族人樂知天命、開朗豁達等性格都是適用于我們這個時代的良好精神品質。只要我們立足于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并以表現本民族深層文化心理、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精神為己任,同時又大膽創新,用藝術家獨特的審美角度,發掘出本民族藝術的優秀成分,這樣,苗族刺繡藝術將永遠閃耀著它那獨特的光輝。因此,苗族刺繡博物館的開放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這種民間生態博物館,不僅要在高墻深院內免費開放,還要到社會上、民間和學校進行開放,還要利用各種相關資源,利用各種契機開展開放工作,博物館才能做得更有活力,更有生機,更貼切宗旨,才能更好的發揮弘揚苗族刺繡文化的作用。近幾年,苗族地區的各級領導組織繡娘申報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工作,政府也先后公布了苗族刺繡傳承人數量,并將其劃分為代表性傳承人、非代表性傳承人,其目的是為了支持傳承人采取有效措施,實現自身技藝的提升,促使很多的人了解與掌握苗族刺繡的精湛技藝,并將其發揚光大。由于傳統的苗族刺繡工藝,工藝操作較為復雜、且制作效率低。想要更好的發展苗族刺繡非遺產文化,必須要提升其工作效率,擴大生產規模。
四、重視苗族刺繡博物館開放工作,
宣傳“非遺”傳承工作
通過實踐證明,只有采取有效措施落實非遺宣傳工作,才能夠更好的彰顯苗族刺繡藝術與價值,切實解決“苗族刺繡”發展危機。第一,定期具備苗族刺繡活動,加大苗族刺繡非遺文化的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需要定期開展培訓工作,促使傳承任人領會傳承工作的重要性,明確自身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同時確保社會各界明確苗族刺繡的藝術價值,深入挖掘苗族刺繡中的民族風俗、地域風情。第二,積極開展校園非遺宣傳工作,以各類大學為重點推廣對象,加大非遺文化進校園宣傳工作。同時組織院校學生定期觀賞苗族刺繡博物館,吸引有創造力、鮮活力的苗族刺繡傳承人。明白臺拱型,施洞型,革一型,排洋型,后哨型,反排型,方召型,烏芒型,革東型等9個支系的苗族刺繡和服飾,這些精美的刺繡是當地民族服飾中必不可少的主要服飾,均是用刺繡工藝制成的有當地民族風格紋樣的袖片。第三,定期舉辦苗族刺繡活動,加大苗族刺繡非遺文化的宣傳,通過設置各種類型、形式的活動,全面提升民眾的苗族刺繡文化品位,同時邀請院校學生、社會人士參加民族文化節慶活動,實現苗族刺繡非文化遺產的保護,并擴展苗族刺繡非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影響力等,采取有效措施,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以此確保苗族刺繡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第四,落實苗族刺繡博物館數字文化建設工作,依據相關的非物質化遺產保護制度,針對精湛的苗族刺繡制作流程、傳承人、工藝師等通過采取錄音、錄像、攝影、文字記錄的形式,制作成相應的書籍,并建設專門的苗族刺繡數字化資料庫。第五,構建良好的發展環境與氛圍,村落、市級等需要定期開展“苗族刺繡技藝”比賽活動,通過開展活動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只有大家聚集在同一個活動空間內,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激勵,才能夠制作出很多具有代表性、藝價值的苗族刺繡作品,以此更好的傳承苗族刺繡文化。
綜上所述,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只有強化各類文化的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弘揚,順應時代發展特色,建設高素質的非遺文化隊伍,才能夠加速非遺文化的發展與弘揚,以此確保我國非遺文化的繁榮發展,同時還需要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化苗族刺繡文化宣傳,同時落實相應的數據庫建設,確保苗族刺繡行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