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花

國內改革與發展成效顯著但仍有多維度問題并存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攀升、影響力日益突出,卻也挑戰重重。全媒體局面初成,公民的話語權得到充分回歸與保證,然而.魚龍混雜、問題眾多。新聞媒體應清醒認識并擔當其在新形勢下的重要社會責任,以益于國家發展、社會發展,以及自我職業價值的有效實現。
作為特殊的意識形態,新聞媒體通過 報道各種新聞事實展示世界的面貌,通過各種言論的提出,宣傳思想、觀念,從而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新聞媒體應承擔重要的社會責任,即自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對社會的文明與進步承擔相應的責任,通過客觀公正地報道新聞事實,引導正確的政治觀、價值觀,幫助需要通過媒體得到救助的人,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又合法地保護他人隱私。
中國國內國際變化發展的新態勢下、全媒體來臨的新時代,媒體對公民的滲透力更強大,國內國際不同利益群體均想通過媒體這一強大的輿論工具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因此產生了龍蛇混雜、問題繁多的復雜情況。
新形勢下,規范、引導新聞媒體正確地承擔和履行其社會責任,有利于新聞媒體實現自身的價值,在健康的方向上發展長遠,更有利于人民的幸福及國家的穩定、繁榮、富強。
1.國內、國際及新聞媒體發展的新形勢
我國國內發展的成就有目共睹,經濟發展迅速,改革與反腐形勢振奮人心。然而,都市閃爍的霓虹照不到偏遠山區的黑暗,發達地域平坦的街道與貧苦地區崎嶇的山路并存。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們,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在這個階段,貧窮與富有并存,保守與開拓同在,高雅與低俗起伏,各種矛盾、沖突難以避免。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不同群體竭盡全力,同時也不乏不擇手段,甚至潰失底線,不僅使自己偏離了正途,也給他人及社會帶來了明顯的負面影響。
就國際情況而言,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及互惠共贏的外交政策進一步推進,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愈加凸顯。前所未有的,中國站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央。然而,來自國際上的挑戰和敵意并存,通過意識形態領域的誤導與分化阻礙我國改革開放與發展前進步伐的勢力仍舊暗流涌動。
在已經來臨的全媒體時代,新聞傳、受的傳統界限被打破和消除,形成“全民皆記者”的新局面,以不同利益視域為出發點,懷有復雜目的的各類新聞產品一擁而上,導致新聞的本質和價值難以得到保證,社會責任感缺失,給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發展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無論自媒體還是傳統媒體亦或新媒體,在這發聲更加便捷的時代,應充分考量自己應擔負的社會責任,不僅利于社會和的正態發展.且有益于避免媒體自身偏離新聞媒體的本質正途、避免走入難以為繼的死胡同。
2.新聞媒體社會責任感缺失的表現
隨著媒體市場化的深入,近年來,新聞媒體嚴重缺乏職業操守和缺乏社會責任感的情況頻繁出現。概括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唯“眼球論”,新聞價值缺失。
在市場經濟的如今,本來,追求效益無可厚非。然而,不少媒體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把收聽率、收視率、發行量、點擊率等放在第一位,報道中出現歪曲事實、以訛傳訛、推波助瀾、添枝加葉、斷章取義,混淆視聽,使得公眾對新聞媒體信任度降低。
真實是新聞報道的生命,一旦新聞失實,那么新聞的價值也就不復存在。
2.2新聞產品被商品化,實行以金錢為中介的新聞買賣。
某些新聞媒介或新聞記者,受名利驅動,或被別有用心的利益集團收買,歪曲事實,給公眾錯誤的輿論引導。甚至,為追求轟動、刺激、煽情的效果,屢屢在報道中無中生有,夸大其詞,造成惡劣的影響。
2.3熱衷“四色報道”,宣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
有的媒體為迎合部分受眾的獵奇心理,熱衷傳播“紅色秘密”(報道領導人秘聞趣事)、金色誘惑(津津樂道富豪的奢侈生活方式)、黃色刺激(渲染淫穢內容)、黑色的恐怖(對暴力兇殺的詳盡描繪)。導致一些民眾、尤其是尚無抵抗能力的青少年,道德滑坡、心理變態,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4傳播負能量,刻意制造社會矛盾,煽動公民對政府的不滿和對立情緒,影響安定團結的局面。
有的媒體受敵對勢力驅動,或為了迎合部分群體的口味,有所選擇地進行新聞報道,使新聞受眾只看到事物的一個方面而不能全面了解新聞事實,從而造成一定的誤解,進而引發民眾對黨和政府的不滿,不僅影響社會的穩定、阻礙我國社會的正態發展,且可能抹黑黨的形象,甚至動搖黨的執政基礎。
2015年12月,有關安徽“環衛奶奶”被解聘的報道,只片面報道年老貧困的老人被解雇,卻只字不提相關部門已為其辦理低保與救濟的事實。
有關國內和國外相似新聞事件的報道,部分媒體常選擇性失明,有特殊引導目的地只報道、甚至夸大國內的負面效應,大肆宣揚西方國家的優勢,而對其與國內相似的負面問題,則往往避而不談。
不經調查、不負責任地制造所謂“熱點”,往往比給民眾理性客觀的報道更有利可圖,但卻害人害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國家難以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以良好態勢發展,媒體又豈能長期獲利?
在社會轉型期的現階段,我國的矛盾固然不少,但如何公正、客觀和懷抱善意地看待和報道社會事件,尋求合理的解決途徑而不是別有用心地丑化我們的國家,這是新聞媒體亟待學好的課程。
2.5過度追逐壞消息,媒體一定程度}:綁架了公眾的道德審判,甚至出現。
凌駕于法律之上的可怕情況。
有的媒體過度跟蹤和連續報道負面消息,使新聞受眾被動長時間關注此類信息,逐步浸染甚至道德決定權被媒體牽著鼻子走,由于新聞選擇的特殊角度,人們容易失去在某件新聞事實上道德審判的自主能力,淪為媒體誤導的犧牲品。
更嚴重的是,為了特殊目的,有的媒體將新聞的輿論導向當成私有利器,企圖通過片面的新聞導向煽動廣大民眾的情緒,倒逼法律,影響法律的有理有據裁決,嚴重破壞法律的莊嚴性和公正性,阻礙依法治國的實施。
2.6新聞發布者魚龍混雜,新聞產品良莠不齊。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當代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全媒體形勢下,全民皆記者。網站、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各種自媒體,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于是,海量的信息魚龍混雜,多元思潮泛起。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難以得到保證,大大影響了新聞受眾的知情權。
2.7采訪權使用不當,造成新聞侵權,或陷人新聞監督的誤區。
新聞媒體的確有懲惡揚善、輿論監督的職責和義務,但如果采訪權使用不當,就會出現侵犯公民和法人隱私,導致其利益受損的負面效果。
2.8在跨界融合過程中,商業化性質過于濃厚,新聞媒體的性質反倒剝離。
新技術的發展、新聞媒體單位改制的深入等眾多因素,使媒體向跨界融合方
向發展成為必然趨勢。然而,有的媒體,在與商業融合的過程中,只注重金錢收入,忽略媒體本身的性質與責任,不核實刊登的信息,從而出現為偽劣產品張目,為變相傳銷、裸貸、非法集資等灰色產業等騙局代言的現象,誤導不明真相的人民群眾困入陷阱,造成財產、精神上的巨大損失,甚至威脅到人身自由與安全。
3.促進新聞媒體社會責任擔當的措施與建議
盡管促進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擔當任重道遠,仍有一些措施有助于問題的逐步解決。
3.1保證黨和政府對新聞媒體管理者和引導者的地位不動搖。
除了賦予新聞媒體足夠的發展和創新自由,要堅持黨和政府相關部門對新聞媒體單位的領導,強化對其監督。使其引導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而非敵人或“掘墓者”。
3.2建立和完善有關新聞媒體社會責任與擔當的法律法規,依法治理新聞媒體社會責任缺失亂象。
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即使有些新聞媒體社會責任擔當出現問題,卻得不到應有的懲罰,危害社會無成本或成本太低,就會滋長其惡性膨脹,危害社會和群眾的利益。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媒體,有助于遏制媒體的不良風向。
3.3建立科學的新聞媒體社會責任評體系。
目前,尚無適用于新聞媒體社會責任的評價體系,缺乏考核與監督使部分媒體缺失社會責任的現象頻繁出現。由官方為主導,結合新聞受眾的聲音,建立一套科學的新聞媒體社會評價體系,有利于促進新聞媒體的反思與整改。
3.4建立完善的新聞傳播體制,使媒體行為規范有案可稽。
我國現在的新聞體制,存在多頭管理、各自為戰、體制不順的弊端。搭建完備的新聞傳播體制,使新聞媒體可以得到科學引導、科學管理、以及必要的束縛于懲戒,將大大有益于新聞媒體社會責任擔當的實現。
3.5不放松對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者的道德引導,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有的新聞從業者和媒體機構利益熏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已嚴重喪失初心,違背新聞業務求真求實的性質。通過價值引導讓其明白的社會責任.了解其社會責任缺失的危害,避免其深入迷途,促其走上正軌。
社會和媒體發展變革的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問題。目前,新聞媒體社會責任缺失的現象的確頻繁,給社會、給人民群眾,甚至給媒體自身的長足發展,都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該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應從當前做起,積極探索相關的法律、法規、方法,促進新聞媒體社會責任的擔當,使迷失者回頭,使疑惑者警醒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