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坤 衷妍 易航字
二戰后越來越多的國家研發甚至擁有核武器,出現了“非核”國家“擁核”的事實狀態。其擁核帶來了影響地區和世界的穩定與發展、沖擊國際核不擴散體制、造成環境嚴重污染以及核恐怖主義威脅加大等諸多問題。本文提出加強和完善國際核不擴散機制、構建地區與全球多邊安全機制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的對策,最后對中國在該問題上應發揮的作用作出說明。
2017年10月,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nuclear weapon,ICAN)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而近年來發展態勢愈發嚴重的朝核問題使“擁核”“廢核”呼聲成為全球的焦點。實際上,核武器從二戰問世到現在仍然擁有著絕對的軍事震懾力,那么,非核國家擁有核武器會給全球政治環境帶來什么問題?又應當如何應對其帶來的問題與影響?這一問題已經成為了當今世界亟需解決的難題。
一、非核國家擁核的國際法概念界定
要弄清“非核國家”的內涵和外延,我們首先應該清楚“核國家”和“有核國家”兩個概念。筆者認為, “核國家”指的是合法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強調的是該國家在國際法上有支持其擁有核武器的依據;而“有核國家”指的是事實上已經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其內涵和外延也就比“核國家”更大。依據1968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有核國家可分為合法有核國家(即核國家)和非法有核國家。根據該條約第九條第三款規定本條約所稱有核武器國家系指在一九六七年一月一日前制造并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的國家,在這一限定下,只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加入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5個常任理事國才是被普遍承認擁有“核國家”地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本文將這五大國稱為有核國家,且現今有核國家擁核的事實已經得到國際法的承認,他們合法地構成了所謂的核俱樂部,長期享有核壟斷的地位。而在這五國之外的國家稱為非核國家,即不具備國際法允許擁核條件的國家。擁核是一種事實狀態,杜彬偉教授認為一個國家獲取核武器有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個是核能力,第二個是擁有核武器的意愿。
二、非核國家的擁核現狀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控制非核國家擁核問題上作出了一定的制約,自1968年簽約至今,放棄核武器開發計劃的國家要比實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多得多。但是,核擴散的趨勢卻難以很好的遏制,事實上現在世界上已經有9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44個擁有核能力的國家,還有一些放棄核計劃的國家,有兩位學者根據一國對發展核武器的興趣及實施過程進行了階段劃分,“O”表示一國對獲取核武器沒有興趣,“1”表示它開始允許討論該項選擇,“2”則表現出積極發展核武器的明確政治決策,“3”表示一國開始了第一次核爆炸或獲得了第一枚核武器。根據這樣的劃分,符合這一標準的國家就有8個:韓國、阿根廷、巴西、白俄羅斯、南非、哈薩克斯坦、烏克蘭及利比亞。
三、核安全機制構建
加強和完善國際核不擴散機制。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為核心的國際核不擴散機制在近60年間對國家行為體的核擴散上發揮了有效的控制作用。繼續完善國際核不擴散機制,鼓勵更多的成員國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附加議定書,增強國際法對成員國的約束;強化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力度,核大國應明確表達其對核禁忌規范的承諾,采取溝通協商的方法化解地區沖突,“非核”且擁核國家應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督下逐步銷毀核武器。
在核擴散的控制與防范中,國際社會日益加強了對非國家行為體核擴散的研究,非國家行為體的核擴散也受到了全球的關注。除了繼續鞏固國家行為體的核不擴散機制建設,也應要加強對非國家行為體的核擴散的防范,非國家行為體相較于國家行為體更加模糊和難以控制,尤其是核恐怖主義。
構建地區與全球多邊安全機制,消除國家發展核武器應對重大威脅的安全需求。一個國家擁有核武器的意愿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追求最高層次的國家安全;實現成為軍事、政治大國的抱負;國內政治的需要。其中最根本的是第一條。大國應承擔起自身責任,營造緩和的國際安全局勢,減少小國的安全擔憂。在事實上的有核武器國家產生外部安全影響的地區,更應加強地區安全機制的建設,降低相關國家之間的安全緊張態勢,減少核不擴散機制成員國為應對外部威脅而違反機制的安全利益激勵。
和平利用核能。各國和平利用核能是國際法賦予主權國家的一項天然權利。國際原子能機構和核大國應充分保障其他各國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不應一昧地阻攔和施壓。部分非核國家(朝鮮)擁核的一大原因在于美國對于朝鮮利用核能的壓制,所以允許世界各國安全和平地利用核能能夠滿足其心理上的需要,核大國也應擔負責任,在技術與管理上指導非核國家安全利用核能。
中國應重視這一問題,并在此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1996年,中國在第51屆聯大明確提出了核裁軍的五點主張:第一,核大國放棄核威懾政策,擁有最大核武庫的國家繼續大幅度削減其核武器;第二,所有核武器國家都承擔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義務,都承諾無條件地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并盡早就此締結國際法律文件;第三,所有在國外部署核武器的國家都將這些武器全部撤回本國,所有核武器國家都承諾支持建立無核武器區的主張,尊重無核武器區的地位,并承擔相應的義務;第四,各國不發展、不部署外空武器系統和破壞戰略安全與穩定的導彈防御系統;第五,各國談判締結關于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的國際公約。中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以及核大國,在核安全機制建設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核問題上中國要成為地區和國際核安全體系的建設者。中國將基于國家利益、國家安全需要和國際責任,與世界各國合作,建設性參與國際核安全問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