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洪磊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是全面提升中華民族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健康中國建設要以健康服務業為支撐,維護和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加強居民健康管理,做優做強健康產業。當前,北京已建立起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的產業結構,在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亟需依托首都資源優勢,提升健康服務業品質,既滿足市民對健康的生活需要,也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北京健康服務需求多樣化亟待滿足。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城鄉間、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社會供給不能充分滿足社會需求。解決好健康服務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需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大力提升健康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益。隨著首都經濟社會快速發展,2016年北京市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21.5%,根據聯合國恩格爾系數劃分標準,北京的生活水準達到了富足標準,處于健康需求快速擴張,健康服務需求更趨個性化、多樣化階段。群眾不僅要求享受到公平可及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滿足初級衛生保健要求,也需要獲得個性化與品質化的健康服務,提升全方位的健康保障,這種需求變化正在催升北京健康服務業快速升級調整。北京市需緊抓發展機遇,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方面滿足就醫需要,抵御健康風險,加強在健康服務產業鏈兩端的預防保健、康復護理等方面的服務能力,努力形成與首都發展定位相匹配、與居民多樣性健康需求相吻合的健康服務業發展體系。
公民健康權益得到法制保障。正處于征求意見階段的《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將是我國衛生與健康領域第一部基礎性、綜合性的法律,該法明確公民的基本健康權益,并保障其公平可及,明確各級政府在保障公民基本健康權益和推動健康工作方面的責任。健康權首次在法律層面上直接提出,國民健康將得到更為廣泛的重視。北京市正在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保障居民健康權是重要基礎,建立可以滿足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并可持續的健康制度將是落實政府責任,提升首都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的重要內容,也將為健康服務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制度規范上,要率先建立全民健康績效考核制度、健康風險評估制度等,保障人民群眾健康權。在規劃體系上,需構建起覆蓋城鄉、功能互補、連續協同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
北京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創造發展條件。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國正著力構建創新驅動型經濟發展模式,要求加快實現由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轉換,為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2015年以來北京立足于發展優勢,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形成了眾多全國首創或具有全國最優效果的開放創新舉措,推動北京市服務業轉型升級。北京市已優先選取服務業發展較為成熟、市場潛力較大的重點領域先行先試,在健康醫療服務領域支持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醫療服務業,已明確“在一定條件下,逐步放寬中外合資、合作辦醫條件,調整審批權限,便利投資者申報。引導外資投向康復護理、老年護理、心理健康服務等醫療衛生領域,推動健康服務專業化發展。”健康醫療服務作為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的六大重點領域之一,表明健康服務業在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顯,戰略地位快速提升。北京應把握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的有利時機,擴大健康服務業市場,激發健康服務業活力,增強健康服務業行業競爭力。
構建健康城市,引領首都經濟社會良性發展。當前,北京仍處于優化經濟結構,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關鍵期,在健康中國建設的背景下,要以構建健康城市為目標,促進全社會廣泛參與,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基礎保障。健康城市應該是一個不斷開發、發展自然和社會環境,并不斷擴大社會資源,使人們在享受生命和充分發揮潛能方面能夠互相支持的城市(世界衛生組織1994年提出)。從世界范圍看,被評為健康城市的新加坡、東京、根本哈根等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實力上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城市發展目標,將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發展的項目,其目的不僅是促使地方政府制定相應的健康規劃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也體現在拉動居民消費需求擴大投資機會,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將有力促進經濟社會良性發展,引領城市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明確健康服務分類,規范健康服務業發展。健康服務業既包括社會公共服務領域,又涉及個人多樣化服務需求。對于社會公眾所必需的健康服務,如基本醫療、公共衛生等,應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公平可及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滿足居民最基本的健康服務需求;對個性化的健康服務,應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加強健康服務供給能力,培育市場主體做大做強健康產業,拓寬健康服務發展空間,以政府購買服務、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經營模式提供不同層級的健康服務項目。將健康服務業進行分類化、精細化管理,以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健康需求,讓居民享受到不同品質的健康服務。
以醫改為抓手,取得基本醫療衛生改革成效。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關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有力推動基本醫療衛生改革可以使居民體會到醫改獲得感。2017年4月北京市推行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對促進分級診療、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完善醫保支付方式等發揮了積極作用?;鶎俞t療衛生機構是居民的健康守門人,需要加強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健康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全民健康覆蓋。特別是提高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質量,在基層可以解決居民的常見病、多發病,培養居民健康意識,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公立醫院要成為解決居民疑難復雜病癥的場所,應有效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立起上下貫通的醫聯體。要充分發揮醫保在醫改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快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住院和門診付費方式改革,加強醫?;鸬木毣芾怼?/p>
四是加強政策扶持力度,推進健康服務業開放發展。在首都發展的新形勢下,政府對于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將發生轉變,從社會事業向社會事業與社會產業雙輪驅動轉變,既滿足基本公共服務需求,也通過準基本公共服務、社會力量參與的經營性公共服務創造經濟效益,支撐首都經濟發展。在健康服務領域,要抓住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有利時機,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促進新一輪開放措施有效落地。加快形成醫療服務多元化發展格局,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醫療衛生機構,與公立醫療機構形成良性競爭,引導外資投向康復護理、心理健康服務等發展不充分的領域,為居民提供健康服務多樣化供給,提升居民健康服務消費能力,推進北京健康服務業開放發展。
五是注重科技成果應用,促進健康服務業創新發展。對健康服務業更有效的市場驅動,將會激發社會創新活力,不斷增加健康服務優質供給,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據統計,2016年北京市總診療人次數是2006年的2.3倍,綜合醫院執業醫師日均診療人次數已是2006年的12.8倍,執業醫師診療工作量增長明顯。在一些發達國家,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虛擬助手等科技前沿技術已經進入到醫療、保健、康復等環節,助力健康服務業發展。人工智能應用在健康服務領域的實踐包括作為醫生的虛擬助手提高患者接診量,在診斷過程中提早發現不易察覺的疾病信號提高患者生存率,在治療計劃上提供可用見解加強病人治療效果等。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更應注重科技發展在健康服務業中的轉化應用,吸取最前沿科技成果,打造國家級健康服務業科技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