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工業與農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河流水質環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嚴重威脅,由于河流流經地區會受到來自工業排污、農業污染、生活垃圾等多方面的污染,從而導致河流水質與生態環境的嚴重下降。在全面貫徹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規定,切實履行對河流生態資源的保護和恢復工作,做到河流生態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樂至縣政府針對岔岔河流域水污染管理保護正在努力改造,本著關注民生,造福后代的發展意愿,切實關注岔岔河流域居民的飲水健康問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保證河流功能的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river water quality and environment have been seriously threatened. Rivers flowing through areas will be subject to pollution from industrial waste, agricultural pollution, and household waste. River water qual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ve been severely reduced. In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ing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river ecological resources have been effectively carried out to ensure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iver ecological resources. The Lezhi County government is making efforts to reform the water pollution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Chacha River basin. It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rinking water health of residents in the Chacha River basin, promote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s and nature, and ensur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iver functions.
關鍵詞:岔岔河;污染;治理;生態保護
Key words: Chacha River;pollution;governance;ecological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TV21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8-0065-03
0 引言
隨著近年來樂至縣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全面強化鄉鎮基礎設施建設,在鄉鎮經濟建設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與此同時,河流兩岸居民用水排污量加大,流域內部分工廠對河流進行污水直接排放,生活垃圾數量加劇,造成岔岔河水質嚴重下降。對于樂至縣來說,岔岔河作為流經大部分縣轄區域的主要河流,是關乎本地居民生活、種植、養殖、生產等各個方面的重要決定因素,河流上游、中游都建設有水庫,主要負責當地飲用水與防洪灌溉,當河流受到污染,受到污染的水源會進入水庫,這就會對附近居民的飲水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保護河流水資源,恢復河流生態功能,是關乎民生的重要工程,在樂至縣政府的領導下,對全縣岔岔河流域污染情況進行排查,并采取相應的手段治理污染。
1 岔岔河流域基本情況概述
岔岔河發源于沱江流域,是沱江左岸一級支流,岔岔河流過樂至縣全境,起點為樂至縣寶林鎮胡橋村獅子埡,途徑寶林鎮的千佛村、新廟村,貫穿勞動鎮,流向涼水鄉與大佛鎮的交界,河道總長度22km,流域面積95.5km2,流域涉及回瀾鎮、通旅鎮、雙河鄉1個鄉鎮的22個村社;河道4個鄉鎮14個村。寶林鎮內河段長為5.92km;勞動鎮內河段長為14.31km,涼水鄉內河段長為5.0km,大佛鎮內河段長為0.54km。
2 鄉鎮河流主要環境特點
鄉鎮河流指遠離城市范圍,流經區域多為鄉鎮、農村和河流,由于其流經區域與城市河流不同,因此河流所受到的污染情況也有所不同,通常來說,由于鄉鎮河流流經自然區域面積較大,且人為排污量小的特點,自凈恢復能力要高于一般城市河流。岔岔河全境都以鄉鎮為主,主要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人為污染情況同時存在。首先,鄉鎮河流是自然開放的生態系統,河流水質、水文條件與河流流量、土壤、氣候、地形等因素有直接關系,而河流水質與微生物成分有密切關系,各類因素對鄉鎮河流形成統一的制約,并互相影響。其次,鄉鎮河流的功能性比較單一,主要用于居民飲水與農業灌溉,但與此同時,對于河流排污治理的手段也較少,甚至一些鄉鎮工廠對于污水并未做到有效處理,而是直接流入河道,對河水水質造成嚴重的污染。
3 岔岔河流域水污染排查
根據與縣委領導指示,2017年對岔岔河流域的污染情況進行排查,采用“村鎮為主,部門配合”的排查方法,以縣委領導為主導,結合各村鎮與水務部分對各轄區內岔岔河流域的污染情況采取地毯式排查,對集雨范圍內所有排污口、鄉鎮生活污染、農業畜禽養殖污染、農村生活污染、漁業養殖和垃圾入河、水域行洪障礙、堤岸損毀、河底淤積情況、河面垃圾、綠化破壞、沿岸違建、灘涂用占地、其它有關問題等情況進行重點排查并記錄,鄉鎮各部門根據指派任務標準,對污染情況,污染原因,污染程度,污染責任等進行核查,并盡快制定相關措施。經過半年時間的走訪排查,基本對岔岔河流域的基本污染情況有所掌握,其污染情況基本表現為:
3.1 村鎮生活污染 村鎮生活污染主要是河流流域內居民生活排污對河流造成的污染情況,這類污染現象較為普遍,也是造成岔岔河受到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3.1.1 鉆井飲水 經過對流域內居民飲水及鉆井點進行排查,岔岔河流域的勞動場鎮、寶林場鎮和民勝、回龍場、陶家壩、陳毅故居、回龍寺、翻水辦事處等均建立有居民飲水設施,飲水設施能夠對水源進行凈化、沉淀處理,經技術人員檢測,各站點水質良好,達到飲用水安全水平。但部分村鎮較為偏僻的地區,還是會采用人工鉆井的方式進行飲用水開采或灌溉水源開采等。
3.1.2 鄉鎮污水排放 村鎮沿河居民一般采用渠道排污的方式,由自家污水蓄水池通過渠道就近排放至河流內,由于村鎮基礎設施不完善,沒有統一的污水排放系統與污水處理系統,都是采用自家排污的方式,以管道或渠道等直接將污水引入岔岔河中,經測算,2017年勞動場鎮居民為3168人,預計2020年達到4000人,每人日排放污水0.5m3,則全鎮日排放污水1500m3以上。
3.1.3 生活垃圾污染 雖然目前樂至全縣在全面推進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于鄉鎮垃圾站加大建設力度,但在各個村中,垃圾站以及垃圾運輸并不是很方便,由于距離與垃圾車數量原因,每日對各個村進行垃圾收集的次數有限,因此部分居民向岔岔河內直接傾倒垃圾,就勞動場鎮來說,日產垃圾數量約為15噸,向河內直接排放垃圾數量在3~5噸之間。
3.1.4 污水、垃圾處理設施不完善 岔岔河流域內僅有1家污水處理廠,且污水處理管網長度為3km,遠遠不能達到河流污水處理的效果,在垃圾處理方面,政府鼓勵當地居民采用沼氣池,目前已建成沼氣池1900多座,能夠初步消耗居民生活垃圾,垃圾中轉站1座,垃圾車1輛,在硬件設施方面無法做到垃圾的全面回收處理。
3.2 農業污染
3.2.1 種植業污染 岔岔河流域地形多為丘陵地區,農業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目前居民主要農作物種植有水稻、玉米、小麥等,而丘陵地勢較為陡峭點則配合果樹種植,種植的品種有:柑橘、檸檬、枇杷、柚子等,種植方式大多是傳統種植模式,對于水源、肥料、農藥的使用無科學配比,從而導致如施肥過量,農藥使用過量等情況,造成土壤肥力嚴重下降,土壤出現板結、沙石化,雜草數量增多,地下水受到農藥與肥料的污染等。
3.2.2 禽畜養殖污染 禽畜養殖是農村主要經濟來源之一,一般見于家庭散養,但在政府對當地養殖業的整合下,大型養殖場數量不斷增加,目前岔岔河流域大型養殖場共4家,2家養豬場,1家養牛場,1家養兔場,根據對養殖場污染情況進行走訪,發現存在糞便滲漏、無二次化糞池、排放不達標等情況。
3.2.3 水產養殖污染 據統計,岔岔河流域魚塘數量在500個左右,魚塘通常采用肥水養魚,主要集中在水庫與河流附近,魚塘水源主要來自于岔岔河,村民從岔岔河中取水養魚,換水后也是直接將肥水直接排入岔岔河中,由于養魚肥水中礦物質含量較高,因此很容易造成河流水質富營養化。
3.3 水域岸線污染
3.3.1 浮游生物污染 岔岔河屬于溫帶氣候類型,且盆地濕氣較重,夏季高溫多雨,近年來由于水質污染加劇,造成水葫蘆瘋長的情況出現,尤其每年3~8月間,水葫蘆泛濫成災,目前各村鎮已組織人員對河流中的水葫蘆進行消滅,但由于富營養化的水質,無法從根源上解決水葫蘆瘋長的問題。
3.3.2 水土流失,河道淤積 每年3~8月間出現降雨量較大的情況,同時會造成山體垮塌、泥石流、水土流失等情況,經調查,岔岔河兩岸并無礦產開發,出現水土流失主要原因為土質疏松,低矮灌木的根莖無法固定土壤結構,在大雨來臨時,就可能造成河岸垮塌的情況,經測定,岔岔河河床淤泥厚度達到0.5~0.8m。
4 優化岔岔河流域生態建設的相關建議
針對岔岔河的特點與污染特點,首先從污染的源頭出發,尋求從根本上解決河流污染的有效方法。對于河流污染治理應當從整體考慮,河流治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恢復河流自凈生態功能,采用污染截流與污染治理的方法雙管齊下,對河流污染情況進行綜合性整治。
4.1 場鎮污染治理 對于生活污染整治,需要本求長期有效的整治決心,由于生活污染的根源較多,需要注意和改善的方面較多,因此需要從源頭對生活污染源進行控制和治理。首先是要加強對村鎮飲用水安全的宣傳及管理,強化村鎮飲用水管道硬件設施建設,減少居民打井的數量,同時,還需要對樂至縣飲用水質量進行實時監測,密切注意水質的變化。其次,盡快建立村鎮污水統一處理系統,對原有的村鎮單獨污水排放管線進行統一整合,村鎮污水進行集中統一治理后排放,政府應統一建設村鎮中小型污水處理站,及時對居民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第三,加強垃圾處理硬件投入,增加垃圾處理點數量,購置新垃圾車,增加垃圾中轉站,以硬件基礎逐漸完善村鎮垃圾處理體系,使村鎮垃圾處理更加規范化,便捷化。
4.2 農業污染治理 在種植業方面大力推廣科學的種植技術,如合理利用地形種植經濟作物,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等,減少化肥及農藥對土壤及水源的污染。以生態種植取代傳統種植,合理利用地形開挖灌溉溝渠,清除雜草,簡歷可以循環使用的種植灌溉系統,同時,大力推廣密集種植等新型種植方式,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河岸堤壩以樹木種植為主,依靠樹木強大的根系保持泥土,涵養水源。第二,建立生態禽畜養殖基地,對養殖基地的環境進行改善,如禽畜糞便、污水、飼料殘渣等,進行統一回收處理,可以采用沼氣池的方式對養殖垃圾進行發酵處理,發展糞肥無公害再利用。第三,水產養殖方面阻止肥水養殖,鼓勵清水養殖,魚類養殖采用標準化生產模式。
4.3 水域岸線治理 水域岸線污染治理的根本是對河道漂浮物進行定期打撈,如水葫蘆繁殖的季節,可以將水葫蘆打撈后進行化肥加工,用于農業生產,此外,還需要對河岸進行樹木栽種,可以發動地方百姓以水果樹木種植為主,在河岸周圍進行水果種植,起到涵養水源的效果。
5 結語
岔岔河水質環境的治理,關乎樂至縣生態文明的發展,在黨中央關于建立生態文明鄉鎮的指示下,我們更應該關注鄉鎮生態文明建設,保護水域環境,從而做到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長效利用。
參考文獻:
[1]卜偉.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新觀念探討[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6(3):34-35.
[2]李長興.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辨證思考[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5(11):40-42.
[3]張璐穎,樊穎蕾.河流污染治理與生態恢復[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7):2160.
[4]李曉粵,奚健.城市河流污染治理與原位修復技術探討[C].2010:494-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