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英
我們農村孩子本身就生活閱歷單一,生活內容較城市孩子枯燥,對于寫作文這樣一項充滿創造性的既是心智活動,又是綜合性極強的語言操作過程,的確是很讓他們感到苦惱的事情,他們提起筆來往往腦中一片空白,無事可寫,無從下手。可不寫又不行,只好東拼西湊,最后成文多半是些空話套話,不僅別人讀了索然無味,就連自己讀了也不知寫了些什么。
那么,我們這些農村孩子怎樣才能寫出有一定水平好較高質量的作文呢?別無它法,惟有養成良好的作文習慣。古人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良好的習慣,對寫作尤為重要。
一、培養學生多觀察、多體驗、多感悟生活、多積累作文素材的習慣
觀察是寫作的準備過程,是攝取信息的重要途徑。沒有觀察就沒有寫作的素材。我們應當讓學生通過感覺器官的活動,對需要了解的事物或對象進行仔細觀察,并以自己的感情對事物的優劣作出判斷。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觀察也應是全方位的、多側面的。我們要引導學生留意生活中的一些細小的東西,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能力,讓他們留心身邊的點點滴滴,指導學生善于捕捉生活中蘊含深刻意義的東西,進行深入思考,發現事物內在的魅力,從而發現、感悟生活的美。同時,還應讓學生關注對這些事的內在的心靈的感受。在觀察外物特征時又能觀察自己內心,在挖掘生活的同時又能挖掘自我。如在觀察人物,首先觀察人物的外貌,包括長相、服飾。在觀察這些時,特別要注意觀察那些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細節。其次,要觀察人物的動作、神態。一方面要選取能夠表現人物特征的、有代表性的動作神態,另一方面也要觀察那些看來細小、平常,但卻能展現人物個性的動作神態。再次,要觀察人物的語言。要觀察那些符合人物身份的、能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個性化的語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積累一些有代表性的個性化的語言,避免寫作文時千人一腔。
又如場面的觀察,要注意抓重點。即要抓住那些對場面起主導作用的人物和環境。同時要注意兼顧:既要觀察環境,又要觀察人物的活動;既要觀察群體人物的活動,又要觀察其中有代表性的個別人物的活動——既所謂的抓典型人物。因為場面是動態的,所以應以觀察人物活動為主。對事物的觀察,除注意觀察事物的形態、構造和性質外,還要注意觀察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在觀察時要動用舌、鼻、耳、眼、四肢等各種感覺器官去感知、去品味。那么,這種觀察就充滿了靈性,這樣的作文也就充滿了生活化、真實化,杜絕了那些缺乏生活基礎的無病呻吟。
總之,要注意選擇觀察角度,抓住事物的特征,觀察得越仔細,則描寫越生動,文章就越感人。
二、培養學生多閱讀、勤積累的習慣
作文教學和練習應以閱讀積累為基礎。平時通過閱讀大量的報刊雜志、文學作品、優秀作文書等,既積累作文素材,同時識記和積累文中的好詞、好句、好段,學習、積累、借鑒寫人、敘事、描物的角度、方法、技巧,并做好讀書筆記,為寫作積累大量的第一手文字材料。素材積累越多,寫作時選擇的余地就越大,題材就越去繁取簡。
厚積薄發是寫作的一個必然規律。古人云:“積學以儲寶。”無論是學習,還是作文都是在不斷的積累中逐漸提高的。朱熹有詩曰:“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寫作猶如行船,積累越豐厚,寫作就越自在、越輕松。朱熹這首詩很形象地道出了積累對寫作的重要性。
三、讓學生養成修改作文的習慣
作文,除了老師評改之外,要讓學生每寫完一篇作文,自己都要做第一個評改人,認真閱讀,對字、詞、句、修辭手法、標點符號、內容的前后順序、材料的篩選等進行準確、有效的修改。
四、讓學生多練筆,培養科學的練習方法
“讀寫結合,以讀促寫”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作為老師的要善于運用名家名篇的示范、引導作用,讓學生“先學后創”,在教導學生多讀名著名作的同時,要教育學生除了勤做讀書筆記外,還要勤寫練筆。可學習例文寫作文,也可寫讀后感,或就文章主題、人物形象、寫作特點、語言等方面做個賞析,這種練習字數不限,形式多樣。在這樣經常的小練筆中,不斷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也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
五、要學生養成規范寫作的習慣
教育學生根據不同的寫作話題或題目,選取恰當的作文素材,選擇合適的文體,準確、靈活的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合理地組織材料,靈活運用幾種表達方式,注意畫龍點睛之筆的恰當運用,準確運用標點符號,工整的書寫。
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文素養
作文要注重生活和閱讀的積累。寫作文時要鼓勵學生在平時觀察、品味、積累生活的基礎上,自己寫出反映社會生活、具有時代風尚、有獨特創新、活潑清新、主題健康積極、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應嚴禁學生生搬硬套,杜絕抄襲。
總之,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習慣,多閱讀課內外書籍,學會積累,以自己的內心體驗去審視生活、認識生活,用自己的獨特感悟寫出生動、活潑、符合年齡特點、富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