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仕成 胡紹興



我國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導致道路交通事故儼然成為嚴重威脅我國公共安全的重要社會問題,客觀準確的事故成因分析是還原事故真相的重要基礎,從而為交警的事故責任認定及事故預防提供關鍵的科學依據。本研究選取一例典型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例,主要從事故的人車路痕跡特征出發對分析事故成因,最終明確了事故發生過程中的關鍵問題。
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機動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數量的急劇增多,人均汽車保有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汽車的普及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導致了一個重大的社會公共問題,即道路交通事故數量的急劇上升,交通傷害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最嚴重公害之一。道路交通事故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是人一車一路一環境綜合失衡的最終結果,而明確事故的發生原因對事故責任認定和事故的預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針對一例典型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例進行分析,并對事故過程和損傷過程進行重建,從而客觀真實地還原事故真相。
1.事故簡要
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王某駕駛摩托車沿某城區道路行駛,當行駛至事故地點路段時,與其車頭前方橫過道路的行人相撞后,摩托車駕駛員側翻于道路上,而后疑似被左側車道行駛的小轎車接觸并碾壓的交通事故。本次事故中,確定小轎車與摩托車駕駛員是否發生接觸是案件處理和事故過程還原的關鍵。
事故發生時為晴天,現場道路為干燥瀝青路面,事故路段為單向三車道通行,道路中間以中央隔離花臺進行分隔。事故發生后,摩托車停于第二行車道內,車頭朝向摩托車行駛方向。事故現場可見車輛倒地刮痕及車體碰撞散落物。
2.痕跡特點
2.1事故車輛
事故小轎車車身顏色為白色,事發后,該車車身前部、尾部、車頂及左右側車身未見明顯的碰撞損壞變形,其右側車門門檻及車底右側可見刮擦痕跡,小轎車車身痕跡如圖3所示。
事摩托車車身顏色為黑色,事發后,該車未見明顯的碰撞損壞變形,車身左側腳踏板、儀表盤及前大燈均可見明顯的倒地刮痕,摩托車痕跡及外觀如圖4所示。
2.2損傷情況
摩托車駕駛員傷后出現昏迷,顏面部創口出血,雙鼻腔出血;根據病歷資料可知其右側額顳頂部硬膜下血腫,左側顳部硬膜外血腫,雙側額顳頂葉腦挫裂傷,左側顳骨及蝶骨骨折,中線結構移位及顱內積氣。
3.分析過程
3.1事故形態
小轎車和摩托車未見車體碰撞接觸的變形及痕跡表現,結合小轎車行車記錄儀視頻可知,事發時小轎車與摩托車車體應未發生接觸,事故形態為摩托車在第二行車道與橫過公路的行人首先發生接觸,而后摩托車及駕駛員向左側倒地,隨后小轎車駛過摩托車的倒地位置。
3.2視頻分析
利用道路寬度對該小轎車行車記錄儀視頻圖像進行標定,從而得到摩托車駕駛員頭部位置距離最左側道路邊線的橫向距離為2.18m(圖5),同理,得到小轎車左后輪距離最左側道路邊線的橫向距離為1.17m由于小轎車車寬為1.823m,故小轎車右側車身距離左側道路邊線的距離應為2.993m,該距離明顯大于摩托車駕駛員頭部距離左側道路邊線的距離,故可推斷摩托車駕駛員在倒地后頭部所處位置應位于小轎車的縱向行進方向上。
3.3痕跡比對
摩托車駕駛員所戴頭盔在前后左右四個方向均可見碎裂變形,其表面可見明顯的新鮮刮擦痕跡和加層痕跡,頭盔內襯泡沫墊可見碎裂損壞。同時,頭盔內襯墊泡沫在左右方向上呈現明顯受擠壓的變形特點,摩托車駕駛員頭盔的變形損壞難以通過拋跌形成進行解釋,應受到橫向的擠壓作用所致。
小轎車右側門檻下方的黑色飾條上可見長條狀刮擦痕跡,而摩托車駕駛頭盔的右后部位可見明顯加層痕跡,通過比對,可判斷兩處痕跡具備造痕體與承痕體的對應關系(圖7)。同時,在小轎車右側車底可見多處新鮮刮痕痕跡,該痕跡亦可通過與頭盔接觸形成。
3.4損傷分析
摩托車駕駛員胸部未見明顯損傷表現,損傷主要位于頭部,顱內損傷較為嚴重,其頭部損傷難以通過摔跌于地面形成。由于摩托車在碰撞行人后速度較低,駕駛員頭部在頭盔的保護下與地面碰撞時受到的沖擊力應較小,故與地面接觸導致其嚴重顱腦損傷的風險較低,摩托車駕駛員的顱腦損傷應符合頭部受到冠狀面上擠壓致傷的機制。
通過對本起事故的事故形態、事故車輛痕跡比對、視頻分析、摩托車駕駛員頭盔的損壞特點及頭部損傷表現等進行綜合分析后可知,摩托車在第二行車道與橫過公路的行人首先發生接觸,而后摩托車及其駕駛員向左側倒地,隨后小轎車駛過摩托車的倒地位置并與摩托車駕駛員發生接觸,且摩托車駕駛員頭部應在佩戴頭盔的狀態下被小轎車碾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