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云萍


摘要 目的:探討早期康復對腦卒中后神經功能、生活能力的影響。方法:收治腦卒中患者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觀察組采取早期康復治療。結果:觀察組的神經功能評分低于對照組,生活能力比對照組好(P<0.05)。結論:對于腦卒中患者,采取早期康復治療,可以促進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關鍵詞 早期康復;腦卒中;神經功能;生活能力
腦卒中是現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腦卒中一般發病較急,病情發展迅速,一旦發病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生活能力降低。嚴重的還會出現神經功能障礙或者是精神障礙等。因此,在治療的時候要盡可能幫助患者恢復生活能力,減少神經功能的缺損,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腦卒中患者80例,采取早期康復治療,具體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腦卒中患者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8~80歲,平均(59.3±13.9)歲。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59~81歲,平均(60.1±12.8)歲。兩組在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的診斷標準;②均取得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③臨床資料齊全。
排除標準:①不能進行正常溝通和交流的患者;②有其他嚴重內科疾病的患者。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的人院治療,即給予患者藥物治療,健康教育等。觀察組采取早期康復治療,具體如下。①患肢康復訓練:首先指導患者進行患肢的訓練,例如仰臥位、患側臥位、抗痙攣體位等。a.關節被動訓練:根據不同患者的耐受情況和適應能力進行關節活動鍛煉;b.被動訓練:指導患者自己慢慢用健側手帶動患肢進行訓練,例如兩手交叉或者是擺動等;c.臥坐位轉換:指導患者健側臥位,健側腿放在患側下面勾住腿,慢慢移動到床外側,用健側肘部支撐坐起;d.平衡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腰背肌及軀干鍛煉,坐位重心轉移等;e.其他訓練:指導并協助患者慢慢進行床上移動,或者是橋式訓練。②a.患肢肌力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坐位站位轉換練習,軀干前傾,兩手上肢往前伸,軀干和頭部向前傾,把重心轉移到兩腳上,抬臀,伸膝站立;b.站立平衡鍛煉:指導患者把重心先放在健側,慢慢轉移到患側;c.步行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平衡穩定訓練,當患側肢體可以負重體質量的2/3,則可以進行步行鍛煉;d.上下樓訓練:兩腳同時放在樓梯上,慢慢調整到來那只腳在不同的樓梯上支撐。③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患者在發病住院后,心理上難免會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癥狀,所以要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開導患者,安慰患者,讓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正確對待疾病。并教會患者及其家屬訓練法,以便于及時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促進疾病的恢復,早日康復出院。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以及生活能力的變化。
判斷標準:生活能力評分采用Barthel評分,總分100分,所得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好。神經功能評分采取NIHSS評分:所得分數越低,說明患者的神經功能越好。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系統軟件統計分析資料;其中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兩者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治療后,觀察組的NIHSS評分明顯比對照組的要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兩組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治療后,觀察組的生活能力評分明顯比對照組的要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腦卒中是嚴重影響到人們健康與安全的一種疾病,該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且比較容易反復發作,嚴重的還有可能會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腦卒中比較多見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出血性,另一種是缺血性腦卒中,臨床較為多發的是缺血性腦卒中。由于我國的醫療技術水平不斷地提高,使得腦卒中的死亡率開始降低,但是卻導致了患者的致殘率增加,大大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對于臨床醫護人員來說,幫助患者減少功能性障礙,讓患者早日康復出院,是現在臨床學者們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有相關文獻研究顯示,通過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促進患者生活能力的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康復訓練可以通過運動功能的輸入,形成正常的運動模式,從而促進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提高生活能力。其次,在早期進行康復訓練,還可以促進患者周圍神經細胞的再生以及細胞的重組,對關節進行刺激,可以有效促進反射傳導以及神經的興奮,從而促進神經細胞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對于腦卒中患者,采取早期康復治療效果顯著,可以促進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在今后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