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琪,李 明
(重慶師范大學 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重慶401331)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移動學習和碎片化學習也快速滲入高職院校日常教學中,高職教育目標就是培養走進企業的應用型人才,教學主要側重專業技能的學習。教育技術不斷更新,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學習者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1]。之后,項目式教學模式進入人們視野,項目式教學強調以項目任務的形式進行教學。與此同時,移動學習的發展給學生學習帶來了便利,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適應性學習,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就是移動學習的一個典型范例。BYOD主要指人們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攜帶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或手機等移動設備進行學習。這些移動設備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越來越常見,很多專家學者也非常關注BYOD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何把人們熟悉的自帶設備與項目式教學課堂結合在一起,提高教學效果,值得深思與探索。
項目式教學是教師通過實施一系列完整的教學項目,整合原有課程內容,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以任務為導向進行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為首要任務的教學模式[2]。項目式教學在教學目標、環境、過程等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和傳統教學有很大的差別,它注重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和同伴之間的協作交流,更好地錘煉學習者的技能操作和創新能力。在面向項目的教學中,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協作能力。項目式教學通過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來調動并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分離的格局[2]。
項目式教學是面向項目的,以項目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使學習者能夠參與實際的項目訓練,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專業知識,重視學習者的實際經驗和參與。因此,項目是學習活動的導火線,引導學習者尋找正確的解決辦法。項目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相結合的原則,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協作能力。由于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深淺不一,因此對同一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方式也有所不同。通過合作探究,可以相互彌補不足,使學習者全方面、多角度地理解事物,這種協作交流還能促進相互學習,共同進步[3]。學習者通過參加項目,不僅創新思維和協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技能操作和實戰也越來越熟練。在項目的進展中,教師的能力也會得到很大提升,學習者和教師從最初的師生關系,隨著學習者技術能力和專業知識的提升,轉變成合作伙伴的關系,教師不僅是學習者的人生導師,也是學習者的合伙人。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存一些問題需要改進和反思。首先,學科的教學內容多,需要教師明確教學內容,重新編排教材,選取操作性強的知識進行項目教學。其次,運用項目式教學,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術知識,課前做好十足的準備,對目前的課程標準和大綱進行修整和開發,優化課程教學內容,以適應企業崗位的用人要求。最后,為了讓課堂更具靈活性,教師要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有些項目活動可以讓學習者在課前或課后完成,合理把握好課堂教學時間。
自帶設備學習是指人們在移動辦公和移動學習時,利用筆記本電腦、iPad和手機等移動工具進行學習。通過自帶設備,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覆蓋網絡的地點進行收發郵件、查詢資料等操作,方便快捷地實現移動學習和移動辦公。BYOD具有個性化、智能化和移動化的特點,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聯系得更加緊密[4]。基于BYOD的教學模式是學習者將自己的移動設備帶入課堂作為學習工具,有利于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使學習者更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利用自帶設備進行教學,學生發現問題時,不再僅僅通過教師告知答案或解決方案,而是自主探究,尋找解決辦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智能設備的普及率很高,為教師開展項目式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高校越來越重視校園無線網的建設,加強學校網絡服務器的管理和信息安全的維護,這些因素都為基于BYOD的項目教學提供了技術保障。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針對將BYOD引進項目式教學課堂,學校對重慶某職業院校2016級223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結果顯示215人擁有自帶設備,只有45%的同學利用自帶設備進行與學習有關的活動。由此可知,大多數學生對自帶設備的使用只涉及娛樂方面,沒有很好地作為學習工具。本研究提出基于BYOD的項目式教學模式,期望通過自帶設備豐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交流能力,使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自主、交互地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效果[5]。
基于BYOD的數字化教學有利于實現課程教學改革,從過去傳統的課堂發展到運用多媒體教學,再到現在將BYOD引進課堂,學生和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多樣的移動教學資源供學習者進行個性化學習,學習跨越了時間和空間限制,比起被動接受知識,更重視學習者能力的培養。在項目式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習者獨立探索,更需要與同伴協作學習。把自帶設備引入課堂,學習者可以隨時在網上尋找學習資源,也可在班級或小組QQ群、微信群學習交流,更好更快地完成項目,提高教學效果。學習者也可利用自帶設備參加各種技能比賽和制作作品,培養學習者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將BYOD引進課堂,教師與學生之間協作交流,共同成長,實現雙贏。
如圖1所示,基于BYOD的項目式教學模式中,最上邊主要包括教師端、學生端和資源庫。教師端主要是教師利用BYOD進行項目設計,參與項目進展和聯網教學;學生端指學生利用自帶設備開展學習和完成項目任務;資源庫主要用來幫助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學習和存儲資源。
對于項目式教學來說,教師需要根據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對企業生產過程的了解將教學素材進行再加工,根據教學內容適當選定教學項目并根據教學項目收集資料,還要在教學項目實施前根據項目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場景[2]。課前教師需對整個教學項目非常熟悉,預估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做好應對問題的準備。這時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料,利用自帶設備理解掌握知識,產生興趣,進而提出自己的疑問。

圖1 基于BYOD的項目式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介紹項目內容和過程,將學生分好小組,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體驗項目過程發現問題,師生利用BYOD合作交流探討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最后進行項目實踐訓練。由于教師在課堂中無法兼顧所有項目組,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可以在每組選取一位學生擔任助教,輔助教師的教學,助教要經常向教師匯報各小組項目進展情況,確保在規定的時間內順利完成項目。
教學項目完成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項目互評和成果交流,鼓勵學生多與教師和同伴進行溝通交流,對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分析問題并提出見解。教師及時對各小組成果評價反饋,學習者對于自己欠缺的地方,再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教師也應及時調整教學計劃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學結束后,學生利用BYOD總結歸納,鞏固知識;教師通過BYOD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查找資料,完善教學資源。
將BYOD引進項目式教學課堂是一種新的嘗試,檢驗基于BYOD的項目式教學模式在高職信息安全技術課程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進而驗證該模式能優化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實踐能力。選取的課程是實踐性較強的科目,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利用BYOD參與項目并獲取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做中學”更能錘煉學生的技能。
教學對象是重慶市某職業院校2016級信息安全專業1班、2班學生,共96人,1班為實驗組,2班為對照組。教學之前,對兩個班級的學生進行水平測試,發現他們在各方面素質水平相當,教師也為同一人,可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
課前,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將信息安全項目內容分為主機安全、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3個方向。項目之間都是由簡單到復雜逐漸深入的學習過程,體現“教、學、做”合一。這里以具體項目“防范網絡攻擊”為例,將信息安全實訓室作為主要教學環境,綜合學生的特長、性格等方面將學生每6人分為一組,每組選取一名項目助教協助教學。在項目進行前,教師選取一些學生感興趣、熟練的內容創設教學情境,利用BYOD將這些內容以視頻、課件等方式展示給學生。
教學過程中,教師將項目任務分發給各小組,學生利用BYOD根據學過的知識分析項目,制訂小組項目實施方案,分工合作完成項目任務。教師在此過程起引導的作用,時刻關注各小組項目進度。
教學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項目互評和成果交流,鼓勵學生交流總結、鞏固知識,教師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加以分析、總結和歸納,完善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果。
經過一年的實踐,基于BYOD的項目式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比實驗班和對照班情況,實驗班學生的專業技能明顯高于對照班學生。以此可以看出基于BYOD的項目式教學可以提高學生成績,優化教學效果。對實驗班進行問卷調查,主要從項目式教學實施情況、BYOD的應用狀況和基于BYOD的項目式教學模式實施情況3方面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0%的學生對自帶設備的項目式教學模式持肯定態度,70%的學生對基于BYOD的項目式教學模式滿意度極高。從BYOD使用情況來看,教師利用BYOD創建教學情境,學生利用BYOD體驗情境,能快速掌握理論知識。以BYOD為載體的項目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師生的協作交流,進而優化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專家學者對BYOD的研究更多集中在企業領域,在教育領域的研究并不多,BYOD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新生事物,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必將在教育領域受到廣泛關注。本研究只是初步將BYOD引進高職項目式教學課堂,實現合作學習,隨著將自帶設備運用教學的不斷發展和成熟,教學資源不斷完善,BYOD將廣泛運用于教育領域。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實驗范圍和科目少、沒有統一的科學評價標準,將在下一階段深入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