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許多老年人患有下肢缺血性病變,導致該疾病最常見的因素就是:動脈硬化閉塞癥及糖尿病足。近年來糖尿病血管并發癥在成倍地增多,調查發現,22%~46%的糖尿病患者并發肢體血管病變,是糖尿病患者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等慢性潰瘍,病情嚴重者有截肢的風險。為此醫生提醒廣大糖尿病患者,血管病變通常是不可逆的,要早發現并科學治療,防止對人體產生更大的傷害。
造成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重要原因就是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以及吸煙。血糖異常往往可以直接被病人察覺,通過血糖儀測試,然而很多人并不能更深刻地了解高血糖對身體的危害:倘若身體長期處在慢性高血糖的環境,血管壁的內皮表面長期受到糖的毒性傷害,原來光滑的表面會變得凹凸不平,血液里的壞膽固醇會穿過血管壁內膜的縫隙,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時間長了,就會形成血管病變。
動脈硬化閉塞癥是指動脈壁因粥樣硬化引起的慢性動脈閉塞性疾病,以下肢最常見,發病年齡大多在50~70歲。男性病人比女性多見,多發病在三高、吸煙、肥胖人群。動脈硬化閉塞癥最早出現的癥狀為患肢發涼、麻木、間歇性跛行,如腹主動脈下端或髂動脈發生閉塞,則行走后整個臀部和下肢有酸脹、乏力和疼痛,如癥狀發生于小腿,則提示可能為股動脈閉塞。尤其糖尿病患者更易產生,易演變成濕性壞疽和繼發感染,嚴重時有截肢風險。
從癥狀看,早期下肢血管病變可出現肢體發冷、麻木,行走時下肢輕度無力,夜間腿腳會有類似受風的不適感覺。病情繼續進展,病人會出現行走時小腿肌肉酸痛或痙攣性疼痛,即腿抽筋,一般休息3分鐘左右即可恢復,再走一段路仍會重復出現上述癥狀,這是間歇性跛行的具體表現。如果病情再進一步發展,下肢可出現靜息痛,尤其是夜間,疼痛可加劇,一些病人整夜無法入睡。進展到此階段,病情已十分危重,病人的腳非常容易受傷,一點點輕微的外傷即可導致潰瘍,可發展為腳甚至下肢的壞疽。
醫生提醒: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危害極大,每年因為此病截肢的患者數以萬計,治療動脈血管閉塞癥需要盡早治療,千萬不能拖延。現在醫學進步很快,有許多非常有效的新式手術可以治療,患者不要拒絕科學成果。
老年患者預防下肢血管病變,必須積極地控制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同時要戒煙、減肥,注意合理膳食,加強運動。適當的運動可使局部缺血的肌肉對缺氧的耐受力增強,還可促進側枝血管形成。此外,糖尿病患者可做一些簡單的自查,方法是觸摸淺表動脈的搏動,如下肢的股動脈、足背動脈、脛后動脈,如果這些動脈的搏動減弱,則提示存在有動脈粥樣硬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