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藥物,滴注速度有所不同。現將常見藥物的滴注方法分述如下:
1.抗菌藥物:氟喹諾酮類藥物,如左氧氟沙星等,滴注速度過快會引起靜脈炎和中樞系統反應,一般滴注時間為每100毫升不得少于60分鐘,每250毫升不得少于2小時,每500毫升不得少于3小時。
2.氯化鉀:注射過量或滴注速度過快可引起血管局部刺激和高鉀血癥,出現疲乏、手足口唇麻木、不明原因的焦慮、意識模糊、呼吸困難、心率減慢、心律失常甚至心臟停搏。靜脈補鉀時鉀濃度不超過3.4克/升,補鉀速度不超過0.75克 /小時。
3.抗腫瘤藥物:這類藥物一般毒性比較大,對血管的刺激性比較強,短時間內大量藥物進入體內,易出現惡心、嘔吐、頭痛、皮疹等不良反應,一般要求滴速要慢。
4.氨基酸、脂肪乳類藥物:各種氨基酸、脂肪乳屬高滲性藥品,若滴注速度過快,可導致人體細胞脫水、細胞間液減少,引起惡心、嘔吐、寒顫、高熱、胸痛及皮疹等不良反應。
5.有機硝酸類藥物:這類藥物滴速過快易引起搏動性頭痛、眩暈、顏面潮紅、血壓下降等,嚴重者可致顱內壓增高、心動過速、抽搐、呼吸困難、循環衰竭,甚至引起死亡。使用這類藥物前先測患者血壓,了解基礎血壓后,滴注時從小劑量慢速開始,在靜滴過程中每隔半小時觀察患者的血壓變化,根據血壓變化情況來調整靜滴速度。
6.中藥注射劑:中藥注射劑成分復雜,容易引起過敏反應,應單獨使用,且滴速不宜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