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嶺縣北部的三團鄉六十八村,自然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薄弱。全村幅員面積49平方公里,4個自然屯,有耕地1800公頃,草原1800公頃,林地1000公頃。現有農戶430戶,人口1800人。2017年全村有貧困戶263戶,貧困人口807人,人均收入4000多元。一年來,在省、縣人大的幫扶下,在縣、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全村干部群眾把精準扶貧與全面統籌開發建設新村相結合,充分利用幫扶平臺,整合資源,加大種植調整結構力度,多措并舉,埋頭苦干,取得了建設新農村的重大成果,美麗新村的藍圖正在描繪。
調整結構促發展 農民致富奔小康
六十八村雖然十年九旱,但也有本地優勢,村民人均耕地超過1公頃。因此,村黨支部書記尹立帶領村干部,積極引導村民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特色經濟。使農民減少玉米等傳統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增加了花生、食葵、雜糧雜豆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全村糧經比例達到3∶7,與吉林省北顯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為北顯集團重要經濟作物供應基地。此外,還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和多家企業,謀劃肉羊、生豬和蛋雞養殖等項目,先后建設1個年出欄萬只的肉羊養殖產業區,1個百頭母豬繁育基地,2個蛋雞養殖場。通過科學調整種植業和養殖業結構,充分調動了村民走出貧困的積極性,使農民收入明顯增加。目前,這個村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為全面建成小康村打下了堅實基礎。
基礎設施夯實抓 環境整治變新貌
為了進一步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打造成整潔衛生、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靚麗新村,這個村在省縣幫扶部門和駐村干部的積極協調下,2017年新修村水泥路20.19公里,打抗旱井180眼,完成危房改造150戶,新建1.3萬米農戶特色圍墻,并在墻體上繪制了積極、健康、文明、向上的墻體宣傳畫。村里還實施了美化工程,安裝了40盞路燈,設置了環保垃圾箱、清運車、鏟車、叉車,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現已建成集文化書屋、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和村衛生室等于一體的6000多平方米文化休閑廣場。
如今,六十八村已經變換了容顏,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提高,基本實現了“走平坦路、喝干凈水、建衛生村、用清潔能源”的目標,村民們無不拍手稱贊。 (本刊通訊員 孟慶民 劉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