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農村土地承包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需要建立健全的農村土地糾紛調解仲裁機構,依據法律條款,結合土地承包政策對糾紛進行仲裁調解,以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護農民利益。
關鍵詞:土地糾紛;仲裁調解;健全機構
中圖分類號:F413.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14.023
2013年,國家出臺文件將農村土地改革作為農村建設的重點,這極大促進了國內需求,也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但是在土地確權改革中土地糾紛不斷出現,需要建立健全的土地糾紛仲裁機構,以穩定農村土地關系,促進土地改革的順利進行。
1土地糾紛類型
一是外出務工人員返鄉要地引起的糾紛。一些農民在土地進行承包后便進城務工,使自己承包的土地閑置,由其他人耕種。在土地確權開始后,外出農民回鄉要求收回承包土地經營權,導致與代耕人產生糾紛;二是土地流轉不規范導致的糾紛。一些農戶在進行土地流轉時沒有按照法律規定程序簽訂合同,多是口頭協議,使流轉權利與義務不明確,沒有進行備案和審批,導致產生糾紛沒有處理依據;三是婦女婚嫁產生的糾紛。主要表現為婦女婚嫁后與娘家產生土地糾紛,或離婚后產生的與婆家的土地糾紛;四是土地繼承引起的糾紛。主要是對承包土地的繼承權和概念等理解錯誤產生的糾紛,一般繼承人要繼承相關遺產時都要求繼承土地,這會與其他承包人產生糾紛。五是征地補償不公平引起的糾紛。
2土地糾紛調解途徑
一是自行協商。在土地產生糾紛后由糾紛雙方進行自行協商,以解決糾紛問題;二是請求調解。調解是土地糾紛解決的主要形式,主要是糾紛雙方請村干部或鄉鎮干部等進行調解。調解成功后簽訂書面協議,并監督糾紛雙方履行協議;三是申請仲裁。仲裁在土地糾紛解決上省時省力,程序簡單,且處理效率高。四是申請政府處理。政府處理的一般是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不清的糾紛,由承包部門進行調查,明確所有權和使用權,并監督糾紛雙方按照權利義務履行職責。
3土地糾紛調解仲裁機構建立原則
3.1以調解為主,仲裁為輔的原則
農村土地在承包、確權、流轉等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糾紛,在調解糾紛時需要依據法規、尊重歷史和事實,在履行仲裁職責的基礎上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在建立仲裁機構設立仲裁原則要以調解為主,將調解貫穿于糾紛解決的全過程,在調解過程中將厲害關系向雙方當事人說明,避免矛盾惡化,盡量調解解決糾紛,以建立和諧鄰里關系。如果糾紛雙方有一方不愿意調解,要依據仲裁法的相關法規堅持公正公平原則,統一尺度,以保證雙方平等地位的基礎上進行平等談判。
3.2以公平公正為原則
土地糾紛涉及的是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需要在仲裁過程中按照公開公正的原則,以公平之心進行仲裁。在談判過程中爭取雙方當事人的雙贏糾紛解決方法,以保證仲裁的權威和公正合法性。
4建立健全土地糾紛調解仲裁機構
4.1強化仲裁平臺的建設
仲裁委員會成員可以包括司法、財政、國土、信訪等單位成員,同時以農民和法律代表為增補人員。成立仲裁庭,要設立常駐仲裁人員和法律顧問,并設立農經工作人員為調解員,以保證調解仲裁機構的仲裁工作順利開展。要規范仲裁操作程序,制定仲裁章程、規則和文本,將仲裁辦法打印上墻,讓申請仲裁的農民對土地糾紛依法申請仲裁。為了方便當事人的仲裁,可以免費為當事人提供申請書、答辯書等填寫,在填寫過程進行指導和說明。對于受理的仲裁案件需要按照法定程序進行仲裁庭仲裁,對仲裁人員的回避等權利和義務告知申請仲裁雙方,同時仲裁人員要到村里進行調查取證。在仲裁時申請仲裁雙方要進行答辯和論證,之后仲裁人員進行調解,爭取仲裁的效果與社會調解效果一致,保證仲裁機構的規范操作。在仲裁機構建立時,要投入充足資金進行仲裁庭的建設,以保證仲裁工作正常有序開展。
4.2 實施靈活工作機制
要將仲裁工作常態化,以建立健全仲裁接待、登記、查結和反饋等工作機制。要安裝電腦軟件,用于土地糾紛和承包檔案的存儲,利用各種會議進行承包法、仲裁法等的宣傳,在加強基層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識基礎上提升農民的維權意識。對于土地糾紛多發區要不定期組織仲裁員與農經管理人員進行排查,在熟悉土地地承包及管理問題基礎上提出不明檔案、無流轉手續問題的解決方案。并對土地流轉和承包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糾紛進行預案,對農民反映比較強烈的承包糾紛進行重點排查,必要時可以基層進行仲裁庭的建立,因地制宜的開展糾紛仲裁活動,以保護農民利益,將土地糾紛矛盾扼殺在萌芽中。仲裁機構的建立要加強訴調對接,建立市法院立案庭、仲裁庭為主體,鄉鎮司法所、農經管理站等參與的訴調對接網,對接受的土地糾紛仲裁由仲裁庭與法律立案庭一同立案,由法院調解工作室協調仲裁庭成員進入農戶進行調查取證,以達到最優化的化解仲裁糾紛。
4.3加強土地合同管理
農民發生土地糾紛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承包或流轉過程合同不規范。仲裁機構在建立后要加強對土地合同的管理,特別是合同簽訂、保管方面要管理到位。仲裁機構要依托農經網絡管理平臺做好農民土地承包等合同的動態監管,杜絕存在不合法的合同,從源頭上做好審核,杜絕隱患。同時要對合同的訂立和履行進行監督,特別是重大招標項目工程要進行公示。加強土地遺留問題的責任追究,利用行政和法律雙重手段化解歷史遺留問題,以減少農村土地糾紛的產生。
作者簡介:楊金波,本科學歷,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