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東巖,張秋萍,王秀華

摘要:在經濟發展中,各單位對R&D;投入逐年增多,全要素生產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是衡量科技進步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因素,本文結合具體溫室大棚項目科技進步率作以計算,對科研項目中此類研究計算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全要素生產率;科技進步;貢獻率;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基金項目:吉林生科技發展計劃資助項目:溫室大棚供熱設備及智能控制系統的研制(項目編號:20160411004XH)
中圖分類號: TP273.4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14.056
科技進步貢獻率是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其是衡量區域科技競爭實力和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綜合性指標。本文研究的是科技研發投入對具體項目產出的影響的計算,文中的全要素生產率是指各要素(如資本和勞動等)投入之外的技術進步和能力實現等導致的產出增加。科技進步貢獻率同全要素生產率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全要素生產率可以直接推出科技進步貢獻率,為此,把科技進步貢獻率與全要素生產率放到一起來計算。
在十九大報告中,全要素生產率第一次被寫入黨的報告,在十九大報告第五部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指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五年來,創新驅動發展成果豐碩。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萍歼M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由此可見,全要素生產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是創新能力的一個參考指標。
全要素生產率(TPF)是衡量單位總投入的生產指標,從本質上講,全要素生產率反映的是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作用的綜合指標。全要素生產率有三個來源效率的改善,技術的進步,規模效應。而在此項目中,技術的進步是主要因素。
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推導和計算:
由柯布-道格拉斯(Cobb -Douglas)生產函數可以推出:
■ (1)
■ (2)
■ (3)
對上述公式(3)兩邊取微分:
■ (4)
假設時間增量■=1,記■,■,■為■,分別表示產出,資本和勞動投入的增長率。則公式(4)可化為:
■ (5)
既為全要素增長率,也是科技進步率,通常用A表示
公式(5)通常表示為:Y=A+αK + βL (6)
A=Y-αK-Βl (7)
其中:Y為產出的年均增長速度,
A為科技的年均增長速度(全要素增長率),
K為資本的年均增長速度,
L為勞動的平均增長速度,
α為資本產出彈性,β為勞動產出彈性,通常假定生產在一定時期內α、β為一常數,并且α+β=1,即規模效應不變。
科技進步貢獻率為:E=A/Y×100% (8)
E=1-(αK/Y)-(βL/Y) (9)
筆者所從事的項目,每個大棚建設初期投入為45萬元,項目平均在每個大棚投入1萬元,2016年產出西紅柿4950公斤,西紅柿市場價為3~3.4元/公斤(按平均3.2元/公斤計),投入后每個大棚2017年產出西紅柿6030公斤,勞動力投入未變(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按西紅柿市價不變計算, α的取值定在0.3,β的取值定在0.7。
根據公式7算出全要素增長率為:
A= A+αK + βL =[(6030×3.2-4950×3.2)/4950×3.2] ×100%-0.3×(1/45)×100%-0.7×0×100%
=21.8%-0.7%-0%
=21.1%
根據公式(8)計算科技進步貢獻率為:
E=A/Y×100%=(21.1%/21.8%)×100%=96.8%
即此溫室大棚供熱項目在2017年的全要素增長率為21.1%,科技進步貢獻率為96.8%。
參考文獻
[1]陳穎,李強.索羅余值法測算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局限與改進[J].科學學研究,2006,(12).
[2]蘇志雄.科技進步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5.
作者簡介:薛東巖,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業機械設計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