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恩里科·菲利是實證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犯罪社會學》一書中,從實證主義出發,根據犯罪人類學和犯罪統計學資料,對易于導致習慣性犯罪心理和犯罪行為的個人情況以及易于導致某些人犯罪的有害的社會環境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
關鍵詞:菲利,犯罪社會學,犯罪統計學,犯罪人類學
一、總論
菲利的《犯罪社會學》的主要內容有三章,分別是犯罪人類學資料、犯罪統計學資料以及實際的改革。菲利是意大利著名犯罪學家龍勃羅梭的學生,曾是刑事人類學派的代表人之一,他十分重視犯罪的生理因素,承認某種天生犯罪人或精神病犯罪人的存在,《犯罪社會學》便是菲利的代表作之一。
二、論犯罪人類學
關于犯罪人類學的起源,菲利認為,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對人的臉和個性、動物的臉和個性之間的比較。
犯罪人類學主要是從器官和心理結構兩個方面來研究罪犯的。其資料的獲得,主要是通過從生理學和心理學角度對大量精神錯亂和智力正常的人的直接的、連續不斷的觀察。
三、論犯罪統計學
根據犯罪統計學資料,菲利對易于導致某些人犯罪的有害的社會環境進行了研究,他探討了犯罪統計學的價值。“因為道德和社會現象不同于自然和生物學現象,很難甚至于一般不可能進行試驗,所以在這一領域所進行的觀察最有助于科學研究。統計學就是這類觀察中最有效的一種手段。”基于此,菲利認為,統計學的價值就在于通過對道德和社會現象進行觀察來推動科學研究。
借助于統計學的知識,菲利把犯罪原因進行了歸類,從而提出了犯罪原因三要素相互作用論。
(一)人類學因素
人類學因素是犯罪的首要條件,由三個方面構成:一是罪犯的生理狀況,包括顱骨異、腦異常、主要器官異常、感覺能力異常、反應能力異常等生理特征;二是罪犯的心理狀況,包括智力和情感異常,尤其是道德情感異常等;三是罪犯的個人狀況,包括種族、年齡、性別等生物學狀況和公民地位、職業、住所、社會階層、訓練教育等社會生物學狀況。
(二)自然因素
犯罪的自然因素是我們生活于其中但并未予以注意的自然環境,包括氣候、土壤狀況、晝夜的相對長度、四季、平均溫度和氣象情況及農業狀況。
(三)社會要素
菲利將社會因素概括為任何足以使人類社會生活不完滿的社會條件,其中包括人口密集、公共輿論、公共態度、宗教、家庭情況、教育制度、工業狀況、酗酒情況、經濟與政治狀況、公共管理、司法、警察、一般立法情況、民事與刑事法律制度等。
(四)三者關系
菲利認為,這三個要素本身之間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系。他聲稱:“我們必須認識到原因和結果的區別只是相對的,因為每一個結果都有其原因,每一個原因也都有其結果,因此,如果不幸—物質的和精神的—是變態的原因,那么像生物學上的異常這樣的變態本身也是不幸的一個原因?!泵恳环N因素的相對作用都會隨著每一種違法行為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特征而有所作用。
四、論實際的改革
菲利從實際改良的角度出發,試圖說明刑法和監獄管理怎樣才能取得更好的社會防衛效果。
(一)犯罪社會學與刑事立法
1.反對機械的無罪推定
菲利認為“存疑時有利于被告人”這一無罪推定原則,雖然有其建立的依據,審判時也應對加以適用。但是,對于慣犯的被告人,犯罪的證據確鑿時,不再適用此規定以及在上訴中也不適用此原則。同時菲利還主張恢復以“案情不清、證據不足”的裁決作為無罪和有罪的替代形式。
2.對上訴不加刑的意見
菲利批判了上訴不加刑制度,他認為這樣會鼓勵被告濫用權利,不利于刑法目的實現。關于重審的問題,他認為不僅僅在被定罪的情況下才應當重審,在無罪的情況下,也應當使用重審。
3.被告人的賠償問題
實證派追求個人和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所以其不主張滿足社會,犧牲個人。其提出一種關于社會功能與刑罰效力的被害者賠償措施的改革,還提出了防止個人權利受社會權利妨礙的三種改革方案。
(二)犯罪與罪犯
菲利從犯罪人類學和犯罪心理學角度出發,指出罪犯本身才是刑事審判的對象,刑事審判的追溯過程應當從犯罪行為追溯到犯罪本身的產生過程,并指出刑事審判應包括三個部分即:搜集證據、辯駁證據和確認證據。
1.搜集證據
在搜集證據方面,菲利指出研究犯罪人類學因素能為護法人員和執法人員提供新的更可靠的查證犯罪的方法。犯罪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又可以作為搜集犯罪證據的輔助手段,例如像催眠術等。鑒于犯罪人類學和犯罪心理學的重要性,菲利還要求在每一個刑事法院都設置包括犯罪人類學家在內的一個或幾個專家作為鑒定人。
2.辯駁證據
在證據辯駁階段菲利主張根據罪犯的個人情況、主要動機、他所屬的人類學類型、以及由其心理和生理特征所采取的最好的社會防衛形式進行辯論。
3.確認證據
在證據確認階段菲利主張法官要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并不僅僅是常識的直覺。并對司法體制進行徹底的改革,以建立刑事審判的科學原則。對法官制度的改革,菲利主張從改革大學入手,在法學院課程中首先必須引進更具活力的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成果。再次,要增設“臨床犯罪學”最后還應該為看守所和監獄建立專門的學校。同時,為保障法官獨立,還應改革法官的生活現狀,使其在科學和實證的審判資料允許的范圍內具有更大的自由。
五、菲利《犯罪社會學》的價值
菲利以實證哲學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將實證研究的方法引入了犯罪學研究,創立了自己的犯罪社會學理論體系。
(一)以實證的角度認識犯罪
在否定古典派犯罪學的自由意志論即人的選擇決定其犯罪與否的基礎上,菲利提出了自己的犯罪原因觀即著名的犯罪原因三要素相互作用論。他認為,“犯罪是特定生理和心里構成在特定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作用的結果”。犯罪是一種社會現象,只有從實證的角度出發,才能更客觀、全面的研究犯罪。
(二)以實證的方法研究犯罪
《社會犯罪學》以實證主義作為其理論基礎,將實證主義的調查方法引入犯罪學研究,通過列舉大量的實證統計資料,運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導致人犯罪的個人情況和社會環境。
(三)以實證的態度走上實際的改革之路
在充分列舉并分析了大量的犯罪人類學和犯罪統計學資料之后,《犯罪社會學》進而以實證的態度,從實際改良的角度出發,試圖說明刑法和監獄管理怎樣才能取得更好的社會防衛效果。實證犯罪學派與古典法學派、經濟學派和政治教義學派一起,從各方面研究法學本身的經驗主義。
作者簡介
任聰玲,學校:西北政法大學;院系:反恐怖主義法學院;研究方向:刑法學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