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姿
摘 要: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五月我參加了由《中國標準化》雜志社和中國計量大學主辦的第三屆“團體標準研究與實踐”研討會。會上來自各地的標準化領域專家從團體標準的概述、發展形勢、專利版權治理、科研與市場化開發等方面對團體標準進行了全面分析研討,使我受益匪淺。我將這次學習內容
關鍵詞:市場機遇;發展潮流;標準
進行了分析總結,借此機會跟各位領導和同事進行匯報:
一、團體標準的定義和特點
團體標準指由具備獨立法人資格且具有一定專業技術能力的協會、學會、商會、聯合會等社會組織和產業技術聯盟聯合團體內成員根據市場需求共同制定的標準。團體標準按制定程序自主制定發布,由社會自愿采用。
我國的標準體系原來是由國家標準(GB和GB/T)強勢主導,具體細則由地方標準和各行業標準進行補充,制定發布過程相較長,不適用于社會經濟改革的發展形勢。而團體標準具有“迅速、創新、高端、靈活”四大特點,能迅速反應市場需求、緊跟創新科學技術,定位行業高端領域、靈活解決當前問題,并且可以遵循市場原則解決行業發展的某些短板。團體標準充分體現了行業水平,及時反映了行業特點。
二、團體標準的定位
未來的標準體系將由政府主導制定將轉變為政府主導制定
和市場自主制定并行。其中國家、地方、行業標準屬于政府主導制定;團體、企業標準屬于市場標準,由市場自主制定。未來政府主導的標準和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將合作互補、協同發展。
團體標準的定位以市場化為準則,本質上是社會團體共同利
益和互認準則的體現,是我國標準化體系向市場規律靠攏的先鋒,本身沒有法律效力。如果圍繞同一個行業主題有不同的團體標準,那么這些團體標準之間是競爭關系。誰的標準最具有普適性,誰最能被市場接受,這個團體標準的影響力就越大,之后可以被地標、行標、國標引用,甚至可以被法律法規引用而具備法律效力。
團體標準是服務型政府構建的必然選擇,也是行業規范發展的自律工具。積極培育發展按市場機制運行的社會團體標準,可有效增加標準的有效制定供給,更好的發揮標準在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基礎作用和引領作用。
三、國內外團體標準發展現狀
美日歐等發達國家,除了政府標準外,都有體系比較健全、數量比較龐大的社會組織標準,兩者間具有比較良好的聯系協調機制。以美國為例,美國在標準制定領域采取是“小政府,大市場”的國家戰略。比如美國政府授權的國家標準協會(ANSI)制定的市場標準在國際上就有較強的權威性,其中很大一部分被認定為國家標準和國際先進標準,被許多國家和地區廣泛執行;另外美國政府也制定少量標準,相當于我國的強制性標準,例如美國每個政府部門都有一套不同的執行標準,由政府統一制定。
2015年6月,國標委在全國39個單位開展試點。在市場化程度高、技術創新活躍、產品類標準較大的領域,鼓勵有條件的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等先行先試,開展團體標準試點,支持專利融入團體標準,推動科技創新和進步。各試點單位積極響應,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批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產業聯盟,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傳統產業和信息技術產業。但總體來說,我國由社會團體主導制定的標準數仍然偏少。目前,我國標準化及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地方政府都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推動社會團體標準的發展。
四、我國團體標準發展面臨的問題
大力發展團體標準這個思路是近年我國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形勢提出的改革舉措。由于團體標準在我國是一個新生事物,國家提倡的時間短、企業普及度不夠,在試點的這兩年出現了很多問題。
1.協作創新不夠、制研能力不強。團體標準是一件1+1>2
的事情,知名企業可以選擇自己單獨發布國家標準甚至國際標準來促進行業水平的提升,大部分的處于中游水平的企業會選擇抱團制定符合自己工業水平的團體標準。這就要求該聯盟內的企業要交流合作、協作創新、互相信任。但很多企業之間有著不同程度的競爭關系,在制定過程中容易有所保留,影響整個團隊協作創新能力的提高。
2.政府監督不到位、制度保障不足。根據會議數據,截至到2018年5月14日,我國共有1848家社團注冊制定團體標準,有活躍度的不足一半,另一半是僵尸協會。地方政府對團體標準認識不到位、缺乏有效監管,制度、政策、資金等方面保障不夠是造成僵尸協會橫行的主要原因。3.專利概念模糊、版權意識不強。根據會議數據,截至到2018年5月14日,我國共頒布了3152項團體標準,934項公開標準。其中大部分都是“拿來主義”,直接引用外國標準進行修改,自主創新專利不多、專利轉化成標準意識不強、知識版權概念基本沒有,被訴訟的隱患很大。
五、解決措施
1.鼓勵地方企業制定團體標準管理辦法,明確制定原則,嚴格制定程序,構建團體標準自我聲明和信息公開制度、團體標準化良好行為評價規范,
2.建立第三方評估、社會公眾監督和政府監管相結合的評價監督機制,推動團體標準制定主體誠信自律。
3.擴大團體標準試點,逐步形成一批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團體標準制定機構。
4.鼓勵社會團體發揮對市場需求反應快速的優勢,組織龍頭企業牽頭制定一批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優化標準供給結構,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
5.鼓勵在產業政策制定以及行政管理、政府采購、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工作中適用團體標準,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作者單位:湖南省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