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建構——以‘朗讀者的走俏為研究對象”這一創新項目,受啟發于大型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的播出,以其近年來受到大學生熱烈關注,并在大學掀起“朗讀者熱”這一現象為出發點,研究此現象出現的原因及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在此現象中的反映。本論文將以此項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為主體線索,主要分析調查問卷中顯示出的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存在的問題,如大學生參與度低、無所謂態度等,并提出相應解決方案,可應用于提升文化節目品質之中,助力當代文化類節目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人文素養;《朗讀者》;文化類節目
一、研究背景
當今社會,電視、電腦、手機等多媒體設備備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它們滿足了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取知識和享受娛樂的愿望,也逐漸成為人們擇取信息、增長認識的一個重要途徑。正在建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廣大多媒體設備的持有者,尤其是大學生們,便深受這些多媒體設備的影響。大學生們的人文素養等的建構方式正因此影響或多或少的改變著。《朗讀者》的出現即是適應了現狀,通過節目展示內涵,努力承擔著當今文化節目對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建構的責任。
《朗讀者》自2017年2月18日開播,出現伊始時口碑不錯,在社會之中引發不小的反響,并以其不流于俗的藝術功底和深入淺出的文化解讀,逐漸獲得觀眾的好評與認可,更在大學校園里掀起了“朗讀者”熱的潮流。它不但隨受眾群體的增多而日漸擴其影響力,而且也正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被廣泛關注。其中,作為主要受眾群體的大學生受此現象的影響最大。相應地,大學生也作為主力軍促成著《朗讀者》的走俏。我們憑此現象開始開展我們的項目調查,以《朗讀者》的走俏來探究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建構。
二、研究方法及結果分析
我們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共296人進行了電子及紙質版的問卷調查,并進行了縱向分析和橫向分析,以下是主要針對從問卷得出的大學生人文素養現狀談大學生人文素養建構。
通過問卷反映的大學生自身情況,我們發現大學生的文字反饋可以反映許多問題。問卷填空題的文字中表現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積極性一面有:《朗讀者》可以“增長、豐富知識”;“它貫穿在我的生活里,可以運用也可以提升自己”;“增強身心”;“影響不是很大,但內心一直支持”;“潛移默化中對我的生活有很大的積極影響”;“感受中國的文化底蘊”;“可以正衣冠”;“陶冶情操”等。顯示出當代大學生們的感知力和認知水平,這個結果令人振奮的同時也將激勵文化學者不斷前進,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也將促進文化產業的推陳出新、不斷發展。
文字中表現的還有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消極性一面,如:不知道、不感興趣、不想了解等。可以看出一部分大學生對待文化、人文素養問題的態度輕蔑而隨便。這小部分回答能反映出很多問題,即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很多大學生掌握了豐富的專業技能,卻缺乏人文素養的基礎和學習人文知識的習慣、態度。同時也反映出,功利化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必然也是功利主義傾向明顯的學生。有的大學生價值觀念已扭曲,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衡量是否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對于完全沒有利益關系的人文素養的培養不屑一顧。有調查顯示,近六成的大學生未完整讀過四大名著中的任何一本。甚至“在工科大學生中,無法流暢用文字表達自己觀點的學生大有人在。實驗報告、請假條、求職信、申請書等格式不規范、詞不達意、語句不通順等現象屢見不鮮”[1],這些方面是當今教育界需要反思的,很多學術論文中都對此提出了建議和方案,這里不過多贅述。
但這在反映當代大學生身心狀態的同時,也告誡著當代的文化節目:有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是認為節目形式不好、對此不感興趣的,節目的質量方面、創新方面還是要加固。就比如在節目細節、觀眾互動當中做一些改進,關注傳統的教學方式因過于關注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很少關注的“大學生的心靈和人格”[2]。當然,《朗讀者》等文化類節目的這種傳播形式還是很受大學生群體歡迎的,節目應該利用好新媒體這一形式,做好宣傳和節目文學作品多類型擇選的工作,幫助建構大學生人文素養。
三、建議及方案
首先,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建構需要如今文化類節目提高水平水準,深入發揮探究人文、講解知識的功能。這不僅能夠幫助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建構,同時也能為文學找到合適的發展前景和方向,使文學、文化的作用能夠被重新正確認識并鞏固提升,進而使文學、文化的強大精神力量得到正確的釋放。針對《朗讀者》節目閱讀文學經典的層次問題,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多面選擇文學作品,在有限的節目時間里為學生更多地介紹他們接觸不多,不熟悉、不了解的作品,幫助大學生們培養積極思考的習慣。
其次,在以上基礎上,《朗讀者》節目還可以在節目內容里添加講解作品內容一項,增加節目的文化內涵,提高觀看者的觀看興趣,引發大學生們關于文化的思索和對于作品的深入探索。如果節目增加作品鑒賞的環節,對于一些經典、優秀的文學作品,進行適當的剪輯,將具有突出特點、優點展現出來進行講述,或是將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進行混剪,然后進行專題性朗讀講述,則有利于大學生對相關作品的理解,實現學生對作品的直觀感受及思考與闡述,提升節目的成果。讓大學生透過文學作品“了解真實的世界,從而了解各種人群、各個種族、各個國家等,有利于樹立學生的仁愛與寬容意識”[3]。
最后,“當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應該是,從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的自我價值觀、自我精神理念以及自我的道德信仰這三個方面,進行良好的發展以及教育”,但是依據我國當下的教育情況來看,加強中華民族的傳統的文化的教育還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可以說“對于民族傳統道德上的教育,才是對高校大學生人文精神重塑的關鍵因素”[4]。所以文化類節目應主動承擔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傳承重擔,增加時代主旋律內容,以新媒體、新手段的力量提升時代精神的凝聚力,構筑我國當前的主流精神形態,幫助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標準和認識標準。
結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不斷體感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政治覺悟水平、文化素養,將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具、適應社會的合格人才。而“人文素養就是人的內在素質和文化底蘊。在當今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而精神文明極其匱乏的時代,人文素養就顯得更為重要”[5]。文化類節目的發展亦能幫助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希望本論文針對《朗讀者》等文化類節目提出的大學生參與度低等問題,及提出的相應解決方案,可以幫助建構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助力于提升文化節目品質及當代文化類節目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大帥.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思考[J].戲劇之家,2017(13):210頁.
[2]姚靜.我國漢語言文學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J].語文建設,2016(33):24頁.
[3]王梅.淺談影視經典鑒賞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熏陶[J].現代交際,2017(05):97頁.
[4]康畢華.傳統文化對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促進作用[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06):119頁.
[5]周明亮.如何培養學生提升自我人文素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08):112.
作者簡介
翟傳秀(1993-)女,漢,山東濟寧人,河北大學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