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鄉土風情與現代女性意識產生碰撞,女性地位發生翻天覆地的變革,讓我們不得不重新聚焦女性地位。本篇文章寫于筆者研讀《鄉土中國》后,分析了鄉土社會中的男尊女卑文化成因。而后結合其他有關現代社會中女性地位的論文,以家務勞動為切入點,探究現代社會中的女性家庭地位變化的成因。
關鍵詞:男尊女卑 鄉土社會 現代社會 女性家庭地位
1.鄉土社會中的女性家庭地位及成因
《禮記》有一句話:“寡婦不夜哭”,意思是說身為寡婦,要安心守節,不能在深夜里哭泣。長久以來,受傳統文化影響,女性甚至被視為一種繁衍后代的工具,一種附屬的物品,是男性的財產,成為一種商品狀態的社會存在。在我國乃至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男尊女卑的文化意識滲透進整個社會并且貫穿始終。男權文化制約著女性的成長和發展,男性習慣于站在主體的位置上把女性當作審美客體來欣賞,用男性好惡的標準來評判女性,女人成為了一種供觀賞,供評判的社會角色。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家庭篇章中提到,在鄉土社會中,家是一個事業組織。以生育社群來擔負其他很多的功能,使這社群中各分子的關系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兩性感情不是一個家庭唯一的凝合力量,反而工作事務是家庭結合的重要力量。中國有個成語叫“門當戶對”,舊時指男女雙方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情況相當的話,結親很適合,這就是對中國鄉土社會中家庭的恰切描述。在中國文化概論的課堂上,老師也講到了中國古代是農耕經濟。農耕經濟中,女性因為生理原因,在勞動力的性別分工中和男性得到了差別對待,而勞動力高低又關系到經濟報酬的多少,尤其當女性需要在家庭中投入相當多的精力時,更無精力擁有獨立的經濟了。因此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的從屬地位加劇了她們在家庭中的從屬性,而在家庭中的從屬性反過來又加劇了她們在勞動力市場的從屬地位。
“工做完了,男子們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漢如果守著老婆,沒出息。有事在外,沒事也在外。”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這樣說道。鄉土社會中,男性日常不在家中,家務自然是女性來做。交換議價理論是Bittman在2003年提出的一種關于家務勞動的理論,關注夫妻雙方的收入是如何影響議價的達成。當假設所有的人都不喜歡做家務且希望盡量逃避做家務時,根據這一理論可以得出擁有高收入的配偶可以做更少的家務這一結論。因此,無論對方在勞動力市場上花費多少時間,擁有較高收入的一方有權力使得另一方做更多的家務,并且可以通過相對收入的不斷增加而持續減少自己的家務勞動時間。
所以我認為,鄉土社會中女性家庭地位低,不僅因為她們經濟上依附于男性,更多的是沒有人看重她們家務勞動的價值。家務勞動的價值被男性忽視以及女性不懂得為自己發聲,更加劇了中國的男尊女卑文化,這和鄉土社會中教育的不發達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2.現代社會中的女性家庭地位及成因
從上圖可以看到,10年間女性參與家庭重大事務決策比率顯著提高,這代表了現代社會中的女性家庭地位正在提高。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1)經濟原因
在現代社會中,由于經濟迅速發展,需要體力從事的職業占的比例并不大,女性可從事的職業有了更多的選擇。
經濟增長并不必然地帶來兩性關系的平等,更準確地說,但是經濟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勞動的性別分工,相應地,勞動性別分工的社會機制使得不平等的性別關系得以生產和再生產。現代女性有了自己事業,擁有獨立的經濟,不再像在鄉土社會中那樣依附于男性,因此也獲得了人格上的獨立。現代社會不再將女性看作是男性的附屬品,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2)科技原因
隨著科技的發展,機械解放了女性的雙手——家庭可以用洗碗機、掃地機器人來代替人類親身的家務勞動。在鄉土社會中的傳統文化里,女性有一定奴性,現代社會人類可以奴役機械以方便自身生活,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女性家庭地位提高。
3)教育原因
女性對自身社會地位的主觀評估主要取決于對自我能力的認可程度、自己的受教育水平、以及所居住區域的性別文化性質。對自己的能力樹立信心是女性社會地位提高的一個與心理或性格相關聯的先決條件,而教育投入則是提升女性社會地位一塊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投入則是提升女性社會地位一塊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
4)文化原因
由于傳統文化中,男性承擔著養家糊口的責任,而現代社會年輕人又傾向于結婚后離開父母生活,所以買房的重擔落在了男性身上。
“城市化和高房價改變了中國家庭傳統的‘重男輕女的偏好,越來越多的父母表示他們更愿意選擇生女兒。”
5)學科研究
人們關注的研究領域越來越廣,現代女性意識的覺醒使得人們放眼于女性主義,甚至是對“家務勞動”這一司空見慣的名詞的研究。近年來,一些學者開始逐漸關注中國居民的家務勞動領域,他們利用一些區域性的數據,如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數據,探討了我國居民家務勞動時間的變化以及家務分配的影響因素。
家務勞動在現代社會中,不是一種女性分內的工作,時間可用性理論認為,家務分工是基于家庭成員時間可用性而進行合理分配的。
對家務勞動的研究,讓人們重新定義了家務勞動的價值。
3.我的看法
現代女性意識的覺醒,離不開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研究。正是因為我們了解了鄉土社會中男尊女卑的成因,我們才知道如何發展現代女性主義,為一個更平等、更和諧的社會努力。反過來,研究現代社會中的女性地位,我們也能印證我們的結論,然后將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地傳承。
《鄉土中國》中對于中國男尊女卑文化的論述主要以家庭這個生育社群為出發點,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家庭的功能,田野考察了鄉土社會中的文化。論述的角度新穎、資料豐富,啟發讀者聯系生活和中國文化精神、中國思維方式,探究根本成因。這些傳統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例如差序格局,作者并沒有給出明確的評判,而更多得將原理分析擺在讀者面前,讓我們自己思考以及發展地探究更多相關內容。
也許這就是為什么《鄉土中國》這么薄薄的一本,讀了卻不覺讓人如醍醐灌頂,對中國文化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作者簡介
詹嬌嬌,1997年,女,籍貫:河南信陽,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5級翻譯專業在讀本科生。
參考文獻
[1]端木賜香,中國傳統文化的陷阱[M],北京:長征出版社,2005:第23頁.
[2]楊紅霞,傳統文化與消費社會下的女性地位[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第13卷第2期:第12頁.
[3]費孝通,鄉土中國[M],人民出版社,1984:第48頁.
[4]於嘉,性別觀念、現代化與女性的家務勞動時間[J],第34卷,第5頁.
[5]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課題組.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報告[J].婦女研究論叢,2011(5)
[6]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第 1、2 次全國普查數據.張詩文:男權社會背景下女性地位提高的原因探究—自致因素帶[7]來的改變[D],2011:第22-23頁
英國《金融時報》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