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靜 和瑞敏 卜莉萍
摘 要:在闡述農村飲用水安全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影響農村飲用水安全的主要原因是水質污染、水源不足、技術薄弱、管理落后和資金匱乏,表明了地下水在保障農村飲用水安全中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地下水管理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飲用水安全;地下水管理;水污染
飲用水安全指的是既要有水喝,又要喝上安全衛生的水。按國家現有飲用水安全標準,表現在水質、水量、取水方便程度和保證率幾方面。
農村飲用水不安全問題是一個歷史性的問題。水質上,主要表現為飲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和有機污染水等方面。水量上,局部地區水資源匱乏,尤其是華北和西北地區,供水短缺,農村居民飲用水困難,嚴重影響著當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在經濟貧困的地區,供水保證率較低,不安全飲用水的住戶比例較高。農村地區集中供水率低下,許多地區還是一家一井或是多家一井取用飲用水,個別缺水地區甚至需要靠人、畜四處背水來解決飲水問題,取水極不方便。
一、影響飲用水安全的主要原因
造成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的因素有許多,主要有農村水質污染、水源不足、資金匱乏、技術薄弱和管理跟不上等方面原因。
1、水質污染
安全飲用水的供給是以水質良好的水源為前提的。隨著農村人口的不斷增加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綜合開發和鄉鎮工業對資源的利用強度和規模日益擴大,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廣大農村地區由于許多供水井設施簡陋,衛生條件差,造成污水滲入水井,使飲用水源受到污染,水質嚴重超標。部分地區雖然建成了農村簡易自來水廠,但大多數水處理工藝流程落后(或根本就無處理),設施簡陋,輸配水管網系統老化,二次污染的隱患也比較突出,水質難以得到保障。
2、水源不足
大多數農村地區,由于供水設施不足,集中供水率低,飲用水供給無法得到安全保證。我國北方和西北內陸河地區,長年干旱少雨,水資源短缺,嚴重影響農村的供水安全。由于缺水,河道斷流、湖庫干涸,為了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只有超采地下水,造成部分地區的水井越打越深,從而導致出現日趨嚴重的環境地質問題。
3、技術薄弱
目前,我國沒有針對飲用水源保護開展過系統、全面的調查與評價,只是在城市和重點流域開展了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與評價,農村飲用水源水質監測還是空白,基本情況不清,監測力量嚴重不足,缺乏進行技術管理和科學決策的可靠依據。由于科技儲備相對薄弱,一些基礎研究尚未起步或剛剛起步。客觀上,由于廣大農村地區的水源地分布分散、規模小、水質水量不穩定,使監測工作難度很大,目前,在物力財力上,還不具備全面開展農村飲水安全監測的能力。
二、地下水在保障農村飲用水安全中的作用
解決農村飲用水問題,主要途徑是依靠地表水和地下水。與地表水相比,由于地下水經過土壤自然凈化,具有分布廣泛、水量穩定、水質優良、受氣候影響小、不易受污染、天然調蓄能力強和供水保證程度高等優點,因此,地下水在我國是重要的飲用水供水水源,尤其是我國地表水資源相對貧乏的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廣大城鎮和鄉村,地下水是極為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飲用水供水水源。
三、地下水管理長效機制
在我國農村供水中,雖然地下水起著巨大的和重要的作用,保障了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農村地區的地下水正面臨超采和污染等問題,并且呈現地下水超采加劇和污染擴散的趨勢。地下水超采和污染問題,它具有積累性、滯后性和潛在性,且難以看見,容易被忽視、被擱置、被回避。地下水一旦超采或遭到污染則難以治理、代價昂貴。因此,地下水資源的保護意義重大,必須采取措施,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加強農村地下水管理工作。
1、健全法律保障體制,創新飲用水源管理制度
強化地下水飲用水源保護立法工作,明確各級政府責任、飲用水源保護監管體制和投入機制、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生態補償機制和污染損害賠償機制、飲用水水源環境應急管理等法律規定。實行城鎮飲用水源和農村飲用水源、地表水源與地下水源一體保護,創新農村分散飲用水源管理制度,突出政府責任,確認受益者負擔與公共扶持相結合的原則,確認并明確界定受益者和政府應共同和分別承擔的責任,實行農村地區飲用水源保護責任的個體負擔與社會負擔的制度。
2、加強組織領導,健全農村地下水源保護機制
設立專門針對農村的包括飲用水源保護在內的環境監管機構,摸清廣大農村地區未達到飲用水衛生標準的人口、飲用水質狀況和地區分布情況,制定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建設的重點和實施方案。加強政府的組織和領導,落實政府相關部門的責任,加強部門的配合力度,建立和完善農村地下水源保護機制。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定或措施,嚴格監督和控制因農村生活生產需求對地下水的開采利用,防止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污染。水源保護應與水質處理相結合,加強農村改水工作,擴大集中供水,加強水源保護。
3、建立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加強地下水源防護
保障飲用水安全,要從源頭抓起,保護好飲用水源。要依據我國的有關法律和法規,劃定供水水源保護區,加強對水源地周邊環境的保護,涵養地下水源,控制地下水超采,防止飲用水源污染。農村集中供水的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要建立衛生防護帶,在地下水水源保護區內禁止污水灌溉、控制使用化肥、農藥,嚴禁在水源保護區內堆放垃圾、發展畜牧養殖業,嚴禁采用滲坑、滲井向地下排放廢污水。
4、建立飲用水安全監測監督體系,控制地下水質污染
在廣大農村建立飲用水安全的監測體系,對農村飲用水實施動態監控,及時了解地下水水質、水量狀況及變化趨勢,依據可靠數據,保證農村飲用水安全。應重點對居住人口較為集中的大型村鎮飲用水源地進行監測。加大飲用水衛生監督力度,掌握農村污染物動態變化和飲水前后水質疾病的變化情況,為有關部門的決策提供準確的科學依據,從而改善農村飲用水衛生狀況,提高農村飲用水衛生質量。
四、結束語
水是人類生命的源泉,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良好的飲用水供給是人類健康生存必需的基本條件之一,是反映社會、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農村飲用水安全關系到億萬農民的身體健康,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體現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干旱缺水、水污染、缺少資金、技術和管理落后等原因,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缺乏飲用水安全保障,一些農村飲用水無法得到可靠供給,取水極不方便;一些農村飲水水質問題十分突出,現狀飲用水水質難以令人滿意。
地下水由于其自身的優勢,在提高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必須正確認識地下水資源的自身規律和在農村社會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地下水管理長效機制,強化地下水管理工作,合理配置農村地下水資源,保障農村飲用水安全。
(作者單位:安陽市計劃節約用水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