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菊
摘 要:分析了農村生活垃圾的來源及危害,揭示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生活垃圾;垃圾處理
根據2016年的統計數據,我國農村人口約為6億,年產生的生活垃圾約為9000萬噸。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體制導致我國農村環境形勢非常嚴峻,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生活垃圾產生量快速增加,而垃圾分類和處置基礎設施投入落后,缺乏有效的運行管理機制,農戶的生活垃圾多被隨意堆放、就地焚燒,這些情況嚴重制約了農村居民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由于農村人口居住分散,且大多數的農村沒有固定的垃圾堆放處和專門的垃圾收集、運輸、填埋和處理系統,各類垃圾未得到統一集中處理,嚴重的生活垃圾問題,影響了新農村的面貌,對農民的生活環境和健康也造成了直接威脅。因此,解決農村環境問題已成為當前新農村建設中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一、農村生活垃圾的產生來源及危害
農村生活垃圾的來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農村人口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包括廚余垃圾等有機垃圾;紙類、塑料、金屬、玻璃、織物等可回收廢品;磚石、灰渣等不可回收垃圾;農藥包裝廢棄物、日用小電子產品、廢油漆、廢燈管、廢日用化學品和過期藥品等危險廢物。這些垃圾的隨意丟棄和堆放,直接造成的是農村環境“臟亂差”現象,間接造成的是有毒有害細菌和化學物質的滋生和污染,影響和威脅著農村居民的居住品質及身體健康。2、各種農作物產生的垃圾。化肥用量增加,許多有機垃圾(如秸稈、果藤和稻草等)隨意丟棄,使農村生活垃圾數量明顯增加。另外,農藥使用量大,我國每年的農藥使用量達到50萬~60萬t,大部分殘留在土壤、水體、農作物和大氣中,并通過食物鏈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農藥的大量使用還會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物種多樣性減少,破壞農村的生態系統。
二、農村生活垃圾問題的產生原因
1、長期生活習慣導致的環保意識不夠
近年來,盡管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較為迅速,農民素質有了一定提高,但仍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受傳統生活方式的影響,環境意識淡薄,價值觀念滯后,群眾“產品高價、資源低價、環境無價”的舊觀念根深蒂固。許多地方政府在實踐中很難正確處理全局、長遠的生態效益和局部、短期的經濟利益之間的關系。農民的思想認識不到位,都扮演著觀望者的角色。鑒于此,政府已進行了大力宣傳,但效果仍不明顯。
2、治理資金投入有限
經濟承受能力是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與正常運行的關鍵條件,而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問題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與城市環境相比,國家對環境污染整治的投入絕大多數用于城鎮。而農村地區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生活污水排放管網等基礎設施還很不健全,部分農村地區的保潔人員和設施配置參差不齊,一些好的做法難以為繼。這些都加大了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規范處理的難度。
3、缺乏垃圾循環利用機制
垃圾中可利用資源類型多樣,如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中的無機物可制作建材;生活垃圾中以廚余垃圾為主的有機物可經發酵制肥或制作營養土,用于改良土壤;可燃物可焚燒供熱、發電;廢舊塑料可制作工業塑料塊、再生塑料顆粒及木塑制品。然而,不少人對垃圾資源仍存在認識誤區,認為經撿廢品的多次挑選已無可利用資源,事實上,當前垃圾資源化活動不是完全的自覺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其行為受利益驅使。
三、解決農村居民生活垃圾問題的思路和建議
1、開展科普宣傳,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
在《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保護環境”第一次被國家倡導為公民社會公德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通過有效的環境教育塑造社會個體乃至社會組織的社會參與環保意識至關重要。做好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需要廣大農村居民的積極參與和配合,需要環保部門、新聞媒體和教學單位多下鄉宣傳普及環保知識。要善于結合并利用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全國愛國衛生月等,在公共場所懸掛環保宣傳標語,組織廣大干部、群眾、學生開展環境衛生大掃除,利用廣播、電視等媒體進行宣傳,舉辦群眾參與性強的環保知識競賽等活動,吸引廣大居民積極參與,逐步提高居民的環保意識。環境保護意識的宣傳教育要從最貼近農民生活的細節入手,讓環保知識以小妙招、小竅門的形式和他們“零距離”接觸,拉近知識與生活的距離,消除農民的抵觸情節,提高宣傳效果。
2、增加環保資金,實現垃圾市場化運作
即使村民認識到了亂倒垃圾的危害,但由于基礎設施不足,垃圾也得不到集中有效的處理。這說明農村環衛基礎設施建設是提升農村生活垃圾處置水平的關鍵,政府應將垃圾處理系統納入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中,其中包括垃圾收運系統。垃圾中轉設施和垃圾處理設施。由于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不平衡性,使其不具備支撐農村垃圾處理的能力,因此,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有賴于上級政府的財政支持。
3、綜合利用,變廢為寶
遵循循環經濟的理念,將農村生活垃圾盡可能地變為資源,真正地循環利用,以減少對大量新資源的利用,而且能從源頭上有效地防止垃圾對環境的破壞和對生態的污染。應全面推廣分類回收,實現廢物利用最大化。如,規劃畜禽養殖園區,對畜禽進行集中飼養,大力發展沼氣、培植林地等,使畜禽糞便變廢為寶,形成生態村。這樣可大大降低垃圾總量和體積,減少垃圾轉運中耗費的人力和物力,以及過多的垃圾堆放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減少相關部門清運和處理垃圾的負擔,延長造價昂貴的垃圾處理場的使用壽命。實現垃圾從源頭分類,資源回收將大有可為。科學合理地分類是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前提。
四:結語
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是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倡導生態文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亟待解決問題。為解決農村生活垃圾問題和加快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以農民為主體、以政府為主導,根據各地實際,盡快建立一套適合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處置系統,加快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倡導農村居民綠色消費,積極推廣垃圾資源回收,分類收集,從源頭進行控制,使農村環境質量有明顯提升,環境面貌有明顯改觀,將各村鎮真正變成民富、村美、風氣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作者單位:安陽市殷都區住房和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