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本著和 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1。而印度作為亞洲區域的“準大國”,卻對該倡議抱有猶疑之心,遲遲未作出回應,這與印度自身的大國夢以及對一帶一路戰略目的的誤讀分不開。
關鍵詞:印度;一帶一路;大國夢;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到現在,已經有60多個國家參與其中,并且都從中受益。對于印度而言,“一帶一路”給其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然而印度卻遲遲不愿加入其中,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印度自獨立至今,一直懷有大國夢。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就曾說:“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就銷聲匿跡。中間地位不能引動我,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間地位是可能的。”2然而印度落后的基礎設施和緩慢的經濟發展,再加上印巴分裂、中印邊境之爭和冷戰等種種因素,使得印度的大國夢遲遲不能實現。3自2014年莫迪執政以后,大力推進印度經濟制度改革,推動印度經濟迅速發展,目前印度已成為世界第八大經濟體。4良好的發展勢頭,讓“印度夢”似乎觸手可及,作為“準大國”的印度更不愿意依附于同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同時,莫迪政府執政之后致力于提升印度的國際話語權,希望能在國際社會發揮更大作用。然而,印度希望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及核供應國集團的兩個愿望都受到了中國的阻礙。這讓印度頗為反感,認為中國有意打壓印度,妄圖在亞洲“一家獨大”。5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更是不愿意加入到中國的“一帶一路”。
第二,主權問題。一方面,印度曾有過先后被葡萄牙、西班牙、法國和英國從海上入侵而喪失國家主權的慘淡歷史,因此印度對于印度洋區域顯得十分警惕。潘尼迦也曾指出印度洋對于印度而言是生命般的存在,只有掌握了印度洋印度才能談發展,倘若有他國掌握了印度洋,印度也會淪為附屬一般的存在,因此印度洋區域對于印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6另一方面,早在1962年中印就因主權問題曾在邊境爆發過戰爭。印度自獨立之后,在尼赫魯的統治下一直以武力和脅迫的手段進行外交。1959年,中國與蘇聯關系惡化,與美國敵對,印度趁火打劫以西藏問題蓄意挑起沖突。1962年,中印爆發邊境之戰,本以為勝券在握的印度卻被中國以壓倒式的勝利贏得了戰爭。這不僅挫傷了印度的“大國夢”,而自此之后印度也一直以“受害者”自居,印度國民也對中國充滿了戒備之心。1996年中印重啟邊境談判并簽下《關于中印邊境實控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邊界問題雖未得到根治,但中印關系出現緩解。7如今歷史遺留問題尚未解決,印度不久前又越過既定邊界,入侵中國境內并反咬中國威脅西里古里走廊,中國外交部警告印度 “不要忘記歷史教訓”,印度卻回應“早已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這使得中印關系又陷入緊張局面8。同時,中巴日漸友好的關系引起了印度的不滿,而“中巴經濟走廊”因穿越克什米爾地區也讓印度認為“主權被侵”。9
第三,印度對于“一帶一路”戰略目的的誤讀。“一帶一路”發起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周邊地區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而印度卻認為中國在南亞和印度洋區域里的活動是為了削弱印度在該區域的影響力。印度學者切拉尼說:“中國想以自己的聯盟和多邊機構成為領導者,而不是在美國全球治理的體系結構中做一個‘負責人的利益相關者;中國真正建設海軍力量,目的在于在爭議地區聲索主權和在遙遠大陸投射力量;決心以海洋路線獲取全球權勢,并挑戰美國主導的秩序,中國看上去正在塑造自身在印度洋這一世界的新地緣政治重心的戰略角色。”10并且在印度看來,印度洋和南亞區域是其后院,因此認為中國在其后院的活動是妄圖讓自己淪為二等角色,甚至是“包圍”自己,這讓印度倍感不安。尤其是中國在這些區域中的影響力逐漸上升,外交輻射力已經超越印度,與該區域國之間經貿來往日益頻繁,這更是讓印度警覺,不愿看見中國在該區域的影響力繼續上升。11
第四,印度企圖周旋于中美日之間,獲取更大更多的利益。一方面,中國的崛起正在不斷地改變地區力量平衡,為應對中國的崛起,美日向印度拋出橄欖枝,企圖通過拉攏印度來遏制中國的發展。12而印度對“一帶一路”的模棱兩可的態度,不僅會讓印度獲取更多的與美日談判的籌碼以此謀求經濟利益,同時也不至于損害與中國的友好關系。在印度沒有明確表示拒絕加入“一帶一路”之前,中國依然會繼續向印度尋求合作機會。因此,印度也有了與中國談判的籌碼。13這一行為也符合莫迪政府一向推崇的務實外交策略。總之,印度更享受現下在多邊關系中的有利地位,希望能周旋于其中為印度的發展尋求更大的機遇。
注釋
[1]李文娟.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J].農村·農業·農民b,2015(4):18-26.
[2]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印度的發現[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轉自:王傳寶.印度的大國夢:機遇與挑戰[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1999(5):32-33.
[3]林民旺.印度對“一帶一路”的認知及中國的政策選擇[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5):42-57.
[4]梅冠群.莫迪主要經濟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16(35):40-43.
[5]“印度對“一帶一路”為何如此糾結”.鳳凰網.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cydyll/chapter5.shtml.
[6]馮傳祿.“一帶一路”與“季風計劃”戰略對接:有效政策選項抑或偽命題[J].南亞研究,2016(2):44-66.
[7]鞠楊.龍象之爭——中印邊界問題的來龍去脈[J].中國工人,2010(2):42-44.
[8]“中國軍隊越過邊境“進入”印度領土?外交部回應”.央視網.http://news.qq.com/a/20170629/041897.htm.
[9]“印度對“一帶一路”為何如此糾結”.鳳凰網.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cydyll/chapter5.shtml.
[10]Chen Y.China's Indian Ocean Strategy[J].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12.轉自:馮傳祿.“一帶一路”與“季風計劃”戰略對接:有效政策選項抑或偽命題[J].南亞研究,2016(2):44-66.
[11]楊思靈.印度如何看待“一帶一路”下的中印關系[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9):37-50.
[12]美媒:美日用軍演拉攏印度 挑戰中國地區主張.環球網.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16-06/9051389.html
[13]姚遠梅:”印度為何對‘一帶一路反映遲緩?”.http://cul.qq.com/a/20150420/024780.htm.
作者簡介
呂雪綺(1993——)女,漢,湖北,研究生,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一帶一路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