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
摘 要:在中國當代藝術中,丑是一個重要的描寫對象,藝術到了這里變得不一定非得審美,而是任何東西都可能是藝術,甚至“審丑”才是當代藝術里最受人追捧的焦點。丑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審丑”的可貴之處就是在于利用不同的態度來解釋藝術和解釋世界,讓人們更加真實地認清世界的本質。藝術審丑是中國當代藝術新的亮點,它代表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新趨勢、新境況,它的出現及轉向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不可忽視的一條重要脈絡。
關鍵詞:當代藝術;美學;審丑
一、中國傳統美學中的“審丑”心理
在審美與審丑的認知上,中國先人并沒有沉迷于美的夢幻中,而是表現出一種愛美亦能容丑的涵養,在中國的原始神話中,美與丑的呈現方式非常模糊,甚至合二為一。開天辟地的盤古并不美,補天造人的女媧也是以人首蛇身的面貌示人。在傳統京劇中,“丑角”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有“無丑不成戲”的說法。當我們探知中國文化深層的心理層面時,就會發現一種很明顯的以丑為美得美丑觀。正如中國當代美學家潘知常說:“中國似乎是從一開始就重視了丑。”古人的審丑,是將丑視作另類的美來加以褒揚的,今現代的審丑已經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中國人的審丑心理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將視丑為美升華為對批判性審丑的推崇。對丑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批判性的審視是為了站在“丑”的立場上來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質。
二、中國當代藝術視角下的“審丑”
不可置否,中國當代藝術來自西方,而力求根植于自身的本土文化。在中國當代藝術中,丑是一個重要的描寫對象,藝術到了這里變得不一定非得審美,而是任何東西都可能是藝術,甚至“審丑”才是當代藝術里最受人追捧的焦點。在這里,審丑并不是表現丑,而是審視丑,批判丑,是把傳統的以對象為主的審視轉向了以內在精神為主的審視。
在當代藝術里,“審丑”并不是通俗上講的作怪和惡俗,從它存在和流行中我們可以看出對這類藝術的高低判斷。當代藝術所謂的“丑態圖像”,它跟審美已毫無直接關系,因為當代藝術被作為一個非常復雜的囊括了人類一切情感思想的精神載體,雖然中國當代藝術結合了傳統樸素的以丑為美的呈現方式,但在這里絕對不是要審美,而是好的當代藝術作品同時必須繼承“審丑”關照里的批判精神。這種在“審丑”的態度下來審視作品內在的品味,可以被看做是中國當代藝術視角下所獨具的美。
三、中國當代藝術審丑的特點
第一,中國當代藝術審丑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當代藝術中一切丑的形象都來源于現實生活,藝術審丑活動、藝術審丑現象與現實生活有著直接、緊密的聯系,是現實社會的縮影。“所謂‘丑,則是社會實踐中使人厭惡、反感、憎惡的事物、現象和形象。”由此可見,談論“丑”以及“審丑”,一定離不開社會,離不開現實生活。例如馮小剛執導的電影就用戲謔的手法批判了現實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丑,例如《天下無賊》里的“老狐貍”黎叔(葛優飾)諷刺的就是生活中那些依靠騙人的伎倆巧取豪奪、賺取“黑心錢”的不法分子。故而應當認定,藝術審丑的源頭是現實生活,它負責批判生活當中的丑惡現象,或是發掘現實生活當中的某些丑在藝術上獨特的價值。
第二,中國當代藝術審丑具有文化關懷的特性。藝術審丑適應中國文化土壤是中國藝術完全進入當代階段的最佳證據。中國藝術的當代階段不僅僅是從時間上給出的一個界定,它更是從相關藝術理論發展的成熟程度和關涉內容上做出的界定。“當代性”是審丑之于審美的最大區別。在藝術創作上,現代藝術和后現代藝術都著眼于對傳統的反叛和對底線的挑戰,而當代藝術并不注重形式,它 注重的是藝術的社會性和藝術作品的藝術性,是藝術品對人的內心世界的表達。
第三,中國當代藝術審丑是反藝術的。日常生活與藝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當代中國的大眾藝術對日常生活的演繹也已經到了泛濫和庸俗的地步,需要有一種不俗的藝術形式和相應的理論來匡正它,藝術審丑便逐漸由“不可避免的”變成了“無可替代的”。中國當代藝術審丑是以非美的方式闡釋當代藝術,以反藝術的方式實現對藝術的另一種延續。
第四,中國當代藝術審丑具有劃時代性。藝術審丑意識的確立和藝術審丑研究獲得巨大突破,標志著自由審丑時代的到來。如果說,藝術審美的本質是自由,那么藝術審丑的本質更為自由。藝術審丑的自由的本質恰好與當代藝術的開放性相契合。當代藝術之開放性決定了它可以讓藝術家毫無顧忌地展示人們的精神領域以及內心世界,也可以讓藝術家合理展開想象,盡情發揮創造力。當代藝術為藝術審丑創作及藝術審丑思維的展開提供了平臺。藝術家在自由審丑時代可以自由大膽地進行藝術創作,不用擔心傳統美學和傳統藝術觀念的束縛,創作出主題更加鮮明,內容更加深刻的藝術審丑作品。
四、當代藝術“審丑”的本質
現如今,好的當代藝術依然備受追捧。也有更多的俗物和事物進入到當代藝術,這些東西并不是要給藝術增添一個新品種,而是為了讓藝術家獲得一種解放的感覺:你可以隨心所欲地用任何東西作為藝術的對象,這種解放是由審美到“審丑”的心理解放,就是將對美外在的關注,轉向了對美的內在———藝術對人的精神和思想層面的關注與探索。丑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審丑”的可貴之處就是在于利用不同的態度來解釋藝術和解釋世界,讓人們更加真實地認清世界的本質。
誠然中國當代藝術不僅僅是藝術審丑的天下,也有許多延續傳統美和主流美的藝術。中國藝術審丑在當代的轉向雖不能概括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全貌,但是藝術審丑是中國當代藝術新的亮點,它代表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新趨勢、新境況,它的出現及轉向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不可忽視的一條重要脈絡,影響著中國藝術在未來的走向。
五、中國當代藝術審丑的意義
文化是大眾的文化,藝術雖有精英藝術和大眾藝術之分,但是好的藝術應當為大眾服務。由于人們逐漸注意到了丑的魅力,興趣點逐漸從美轉向了美以外的現象,其中較為突出的是對丑的表現,人們將視野轉向了“丑”,傳統審美一再被顛覆、推翻,理論上需要一套新的思維模式去診釋新的藝術現象,藝術審丑思維應運而生。在當代藝術中,藝術審丑是美學上一個值得探索的新維度。
藝術審丑的創作象征著藝術回歸現實,回歸人性的思考。通過藝術審丑作品,藝術家可以在不違背“大美”規律的前提下,獲得更多方式去審視、反思人性,揭露社會弊端。揭露出現實丑、人性丑,不是為了讓人們看笑話或者獵奇,而是將“藝術中的丑”變成激濁揚清的武器,完成美和藝術審美所不能完成的社會使命。中國當代藝術審丑經歷了轉向之后,會更加注重作品的草根性與親和力,讓丑惡更加無地自容,提醒人們改變麻木的看客心態,加入到改善社會風氣的行列之中,面對遇到的社會問題,及時進行反思,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共同構建一個和諧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王洪岳主編.美學審丑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潘道正.丑的象征:從古典到現代[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王瑞蕓.西方當代藝術審美性十六講[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5]朱立元.藝術美學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68.
[6]李德生.丑角[M].天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9.
[7]陳炎主編.當代中國審美文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8]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9]李浩.論中國藝術史上的審丑意識[J].人文雜志.1990(6):118-123.
[10]王志剛.論丑的審美價值[J].松遼學刊.1999(6):34-43.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