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水平的大幅提升遇到獨生子女時代盛行,獨生子女的財富積累時間遠遠短于四五十年代人的財富積累。但這種財富的迅速積累遇到離婚率的高升,離婚時財物歸屬糾紛越來越多。本文從幾種常見的贈與形式出發分析贈與財物在離婚時的歸屬問題,進而規避贈與過程中出現人財兩空的風險。
關鍵詞:贈與;離婚;財物歸屬
目前,80后、90后的獨生子女步入婚姻的殿堂,雙方父母都期盼自己的子女有一個體面的婚禮,有個舒適的住所,對子女贈與的財物也是越來越多,不再是50、60年代的結婚場景,一身新衣服,一床被褥就能了事。現在是要求有車、有房,房子的位置要在黃金地段,裝修要奢華精致,車要求是豪車,性能高,配置好,外表漂亮,這些工作由誰來完成?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是沒有經濟實力來完成這些事情,只有“啃”老。由雙方的家長來完成此大事。在初結婚時,雙方都文明禮貌、禮讓客先,有著極大的寬容和忍讓之心。一旦到了扯皮的環節,就暴露出了他們自私的本性,“離婚可以,鉆戒給我”、“還有一卷衛生紙,要不要分?分!”這樣的現象司空見慣,牽涉到房產,車,爭吵更激烈,甚至為了這些財產不惜犧牲生命。這些扯皮的環節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否則對人們正常的生活、對社會的穩定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解決此問題,最關鍵的就是要依據法律的規定,來確定這些財產的歸屬,確定財產的歸屬之后,依據離婚時財產的分割原則:個人財產歸個人所有,共同財產雙方均分。由此可見,財產歸屬的認定就顯得尤為重要。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對贈與財物的認定,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思考。
1、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七條規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項的規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婚姻法第十七條第四款規定 “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如果將這幾個條款結合起來使用就會出現下列情形:
甲為某城中村人,甲和乙結婚后的第二年,甲父母住處拆遷,補償了兩套沒有產權的房屋,甲的父母就將其中一套贈與甲和乙居住,但并未明確表示該房屋是贈與哪一方的。按照法律的規定,如果沒有明確表示是贈與誰的財產,推定為對夫妻的共同贈與,為夫妻的共同財產。甲和乙離婚時,乙是有權請求分割房屋。
從法律角度來分析,乙是有權請求分割房屋,這是毫無疑問的。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任何一方父母贈與的財產,只要沒有明確表示是贈與誰的,法律推定是贈與雙方的,這樣的規定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夫妻組建的是一個完整的家庭,依照中國的國情,有夫有妻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家庭,少了任何一方都不能算是家庭,父母的贈與,一般認定是對這個家庭的贈與,這個家庭的主干成員是夫妻雙方,所以如果在沒有明確表示的情況下認定是對夫妻雙方的贈與;另一方面,從我國的傳統習慣來講,在夫妻雙方感情穩固的期間,夫妻、公婆、岳父岳母大家都視為一家人,不分彼此,在贈與的時候也是礙于情面,一般不會明確表示是贈與那一方的,認為這樣有傷于家庭的和氣,顯得小氣,這樣的傳統習俗,為后面的矛盾糾紛埋下隱患。這樣的規定從表面來看是符合我國大方得體的傳統美德,可實質上是否符合呢?是否符合婚姻法立法的精神——正確解決家庭糾紛,維護社會穩定呢?
很顯然,如果死板的依據法律條文去判決在離婚時乙有權分割甲的父母贈與的房產,不僅不會平息糾紛,而且會引發更深層次的矛盾,主要源于以下兩點:
從甲方來說,當然不愿意在離婚時看到乙來分割自己父母贈與的房屋,從我們的道德觀念、人的本性出發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甲的父母贈與房屋的行為是在甲和乙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進行的,但是作為甲的父母,其出發點和目的很明顯,就是想讓甲和乙有個居住處,有個好的生活環境,俗話說小家庭幸福大家庭才能幸福。希望自己的兒女生活的幸福、快樂是任何一個父母的期望,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為子女們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環境。
從乙方來說,依據法律條文的規定其是有權利來分割房屋的。作為其應有的權利,尤其是在房子好比黃金貴重的年代里,會積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時的矛盾就尤為凸顯,甲方想方設法阻止乙方分割房屋,乙方想法設法維護自己的權利。所以說此條文的規定不利于離婚時矛盾的解決,反而是矛盾升華的一個導火索。
在此,筆者認為婚姻法第十七條第四款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這一款的規定是值得商榷的,至少不適用于房屋的贈與。
從道德的層面來講:乙一分錢沒花,得到半套房屋,是有點兒不勞而獲的傾向,有悖于勞動光榮傳統;甲方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自己的婚姻沒了,家沒了,房子也沒有了,不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家庭的團結。
從法律的層面來講:在甲的父母有條件為甲提供居住地方的情況下,為這個小家庭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但是這里有一個隱形的條件,就是希望這個小家庭幸福,也就是甲和乙婚姻關系的維系。筆者認為甲的父母贈與房屋的行為可以理解為附條件的贈與,這個隱形的條件就是甲和乙夫妻關系的成立,當有一天這個條件不再成立的時候,這個贈與也就不成立,而不能死板的理解為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贈與。無論從道德的角度還是從法律的角度,乙在離婚時是無權請求分割房屋的。
2、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甲的父母付首付,其余款通過銀行貸款支付,房屋所有權登記在甲和乙的名下,在甲和乙離婚時該房屋如何分配呢?甲的父母支付的首付該如何來認定?
一種觀點認為甲的父母付首付,房屋所有權登記在甲和乙的名下,認定為甲的父母支付首付的行為是對雙方的贈與,所以該房屋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另一種觀點認為,雖然甲的父母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為甲和乙支付的首付,房屋所有權登記在甲和乙的名下,但不能因此認定為是甲的父母對甲和乙雙方的贈與。
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因為在這里大家忽視了一個情況,雖然是在甲和乙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甲的父母為其支付首付,可以認定為是對甲和乙的共同贈與,之所以可以這樣認定,是因為甲和乙之間存在婚姻關系,甲的父母和乙之間存在姻親關系,姻親關系變數較大,這是姻親關系和血親關系最大的區別,血親關系一但成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既然該贈與是基于姻親關系而成立,當姻親關系不再成立的時候,該贈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就像高樓大廈,如果沒有堅實的奠基大廈何以存在?但是在這里我們討論的只是甲的父母付的首付部分,甲獨自還房貸的情況,假如甲的父母支付首付,還貸由甲和乙共同承擔,共同還貸的部分為甲和乙共同財產,乙有權進行分割。
所以此種情形下房屋的分割應該是首付部分(包括首付增值部分)歸甲方所有,剩余部分甲和乙共同分割。
參考文獻
[1]羅正相.婚戀關系當事人互贈財物的法律后果淺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8.01
[2]章法.離婚了,他為什么要不回贈與女方的財物[N].百姓生活,2007.07
[3]王國全.房產加名行為的法律定性及離婚時房產的分割[J].宜賓學院學報.2012
注釋
[1]鄭東瑞(1983—),女,籍貫陜西子洲,空軍工程大學軍政基礎系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婚姻家庭法研究。zhdr918@sina.com
作者簡介
鄭東瑞(1983-),女,陜西子洲人,民族漢,職稱講師,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婚姻家庭法。
(作者單位:空軍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