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增秀
創新教育是世界性的改革潮流,它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通過語文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事關教育全局,意義非常重大。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徹底弄清什么是創新教育和怎樣進行創新。
一、創新教育與創造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首先,創新的概念大于創造,發明前所示有的東西,或說“無中生有”,便是創造;創新除涵蓋創造之義外,還具有把別人的東西、已有的東西用于創造活動的意義。創新更注重各種活動要件的重組、整合,它不但能“無中生有”,而且能“有中生無”、“有中生新”,所以“創新”一詞更多的意思是推陳出新。
其次,創造和創新兩種教育出現的時代背景不同,創造教育的提出與實施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最先由美國提出并實施,俄國、日本也相繼實施。這種教育是在工業經濟的基礎上提出的,組織學生搞小創造、小發明,不是為了適應工業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創新教育是新時期為了適應知識經濟和素質教育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種全新教育理念。
第三,從運行結果看,創造教育多在操作層面上實施改革,如動腦、動口、動手,搞小發明,小實驗等,較之傳統教育,這種教育能極大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在工業經濟時代,為社會造就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新時期的創新教育,仍需在這幾個方面努力這是毋庸置疑的。險此之外,創新教育還力求帶來教育的創新、教育的變革,它所包含的內容與側目而視重點,很多都江堰市與創造教育有所不同。
但是,創造教育與創新教育并不矛盾,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創新教育是創造教育的繼承和發展,它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對創造教育的深化.
二、語文學科如何搞創新教育
語文學科搞創新教育,有很多等待解決的問題.
學生在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則處于主導地位,這早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問題是,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究竟應如何認定,這是語文學科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有些教學過程,學生活動看似不少,但整個活動還是圍繞教師轉學生有時為尋求老師手中握著的答案而絞盡腦汁.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沒有真正明確自己的職責和身份,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堂過程,不管設計多少次問答,仍舊把學生放在了鼓動接受知識的那一面,學生依舊只是容納現成知識信息的容器.師生之間的隱性距離依舊存在.這種局面,將嚴重阻礙創新教育的實施,必須加以扭轉.要有效災施創新教育,教師應這樣來給出自己定位;我不是一個教語文的教師,而是一個教學生學語文的老師.因此,教師要急學生之急,想學生之所想.把自己當成先學一步的長者,成為學生學語文的幫手\助手\促進者和鼓勵者.這樣的話,師生之間就完全失去了距離感,就會有共同的語言,課堂教學就能愉悅地進行.
在創新教育中,師生關系是全新的,教師必須信任\尊重學生,并設身處地,處處為學生著想,教師行為的出發點是學生的得與失.
其次,應在語文教學中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
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古往今來的教育者們對質此十分重視,實際上,語文教學(包括其他學科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并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過程,應當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問題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休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創造優良的教學氛圍,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一等、和詣民主的人際關系,消除學生的緊張感、焦慮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問,使之明確‘‘片面的深刻勝過全面的膚淺的道理”,具有打破沙鍋問到底思考問題,探求不同的見解,獲得更合理、更深刻的認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應重在展觀規律的過程和應用規律的過程,從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學生感到學知識的意義和樂趣.
第三,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和創新能力.
新時期需要的是肯有創新能力的人.培養這樣的人才,需要一大批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教師,創新活動來源于創新意識,創新意識來源于探索精神,過去人們都認為,老師講的學生都江堰市能聽懂且聽得有味,考試成績好,便于工作是教師的最大快樂,從培養肯有創新能力的角度看,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在教學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為學生樹立表率,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創新意識,在不斷探索中提高創新能力.
第三次全教會號召教育要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是黨和國家對鄧小平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重大發展.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人才,示來社會需要的是肯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培養這種人才,也就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
(作者單位:四川省高縣云山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