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摘 要:吹槍是云南苗族人民喜歡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據調查除了文山的苗族群眾外,紅河地區的苗族群眾也很喜愛吹槍比賽。吹槍運動在苗語里叫盞炮,廣泛流行于地處中越邊境的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白苗支系聚居區,特別是董干鎮的馬林一帶地區。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吹槍進行全面分析,為推廣和普及吹槍運動項目提高理論依據。
關鍵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吹槍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分布廣泛,各族群間交叉度大,由于地域環境特殊,經濟文化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民風民俗,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吹槍是云南苗族人民喜歡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據調查除了文山的苗族群眾外,紅河地區的苗族群眾也很喜愛吹槍運動。吹槍運動在苗語里叫盞炮,廣泛流行于地處中越邊境的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白苗支系聚居區,特別是董干鎮的馬林一帶地區。吹槍運動的歷史淵源與當地苗族人民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
1.吹槍的體育運動發展
1.1吹槍項目的作用
受到奴隸、封建社會社會發展、經濟水平、居住環境和文化交流等諸多原因的制約,各族人民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因地制宜,主動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創造出了許多豐富多彩、簡單實用的生產工具,吹槍運動就是其中的一項。吹槍項目的第一作用就是它的實用性。它作為一種原始的生產、生活武器,一直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而在少數民族同胞生活的環境比較偏僻、閉塞,勞動之余,用隨身攜帶的吹槍進行一場比賽,是他們在精神上豐富生活的良好途徑。娛樂作用也隨之產生。而且到每年的花山節時,當地的各族同胞都要進行吹槍項目比賽。吹槍用嘴迅速吹氣,彈丸出擊擊打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把手臂、面部、腹腔肌肉得到鍛煉。
1. 吹槍項目的特征
吹槍這個項目運動是苗族同胞在生活中發明用于保護莊稼不受侵害的一種工具,這體現了吹槍運動的民族性。吹槍運動從三百多年前一直流傳至今體現了吹槍運動的傳統性。吹槍運動源于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董干鎮馬林一帶,在這一地區流傳廣泛,受到當地人民喜愛,這充分體現了吹槍運動的地域性和交融性。吹槍運動歷經百年,在歷史的進程中得到不斷的傳承和演變,在當地不管男女老少都很喜愛這項運動,這有體現了吹槍運動的多樣性和適應性。
比賽項目分類:按吹槍時身體姿勢分為:立姿、跪姿、臥姿。按比賽項目分為團體賽和個人賽,團體賽其中包括男子全能團體、女子全能團體、男、女混合全能團體;個人賽包括男子15米雙輪立姿、男子15米雙輪跪姿、男子15米全能、女子10米雙輪立姿、女子10米雙輪跪姿、女子10米全能。
比賽辦法和規則:原始的吹槍項目比賽,是用竹子作為槍筒,木料制作搶座,槍長1米——1.2米,槍管孔直徑1厘米,槍桿斷面直徑不限。吹槍使用的彈丸用黃泥做成,彈丸大小以適合通過槍管為宜。比賽時運動員把彈丸放入槍管內,以嘴對槍管,用力猛吹彈丸,將彈丸吹出并擊打目標,比賽分為立姿和跪姿兩種形式。射程男子為15米,女子為10米,每人每種姿勢20彈,按兩輪中射中目標次數排列名次。
1.3項目的發展現狀
在吹槍運動的幾百年發展過程中器材歷經好多次演變,最初發明的吹槍器材是用通花桿做槍身,小紅果做子彈,后為了提高準確性,吹槍器材開始分竹、木兩種,槍管長一米,孔徑為一厘米,彈丸用泥制成。1988年麻栗坡當地政府在組織專門人員進行考察、整理時,根據“盞炮”的外形、使用方法等取名叫“吹槍”,在向國家申報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時正式命名為“吹槍”。云南省體育局和省民委努力把這個項目推廣到全國各地,并讓其成為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競賽項目。經過1999年第六屆和2003年第七屆兩屆全國民運會上的表演,吹槍項目比賽器材在專家建議下改為由趙氏弓弩吹箭系列的M60×2型鋁合金制作而成的槍管,槍管長度不得超過1.275米,內直徑0.01米,吹射使用針箭為塑料制成的針箭和鋼針插接而成。
1. 吹槍運動在全國推廣的時間順序
1990年開始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推廣,同年吹槍項目作為表演項目首次在云南省第四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比賽場上亮相。
1992年,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第六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吹槍項目被正式列為比賽項目。
1997年,云南省體育局在昆明海埂運動訓練基地組織了第一屆全省吹槍運動教練員和裁判員的培訓。主要是在全省推廣吹槍項目,學習吹槍比賽規則。
1998年,運輸第六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文山舉行,吹槍項目正式列入云南省民族運動會的比賽項目,并擬定了吹槍運動競賽規則。
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北京舉行,吹槍項目被列為表演項目第一次亮相京城,首次展現在全國觀眾面前。
2001年,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三屆民運會上設置了吹槍項目比賽。
2002年,云南省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舉行,吹槍項目作為比賽項目。
2003年,吹槍項目被列為云南參加全國第七屆全國民族運動會的表演項目。
2004年9月,云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將少數民族吹槍運動項目正式列入教學課程,這也是吹槍運動項目進入大學課堂的一個先例。在課程教學中,不但體育學院的學生對該項目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民族大學的廣大師生也對這項古老的民族運動有了廣泛的認識。
2005年,云南省體育局在昭通組織了第二屆全省吹槍運動教練員和裁判員培訓。主要是推廣新的吹槍比賽器材及新比賽規則。
2006年,云南省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昭通市舉行,吹槍項目作為比賽項目,并擬定了新的吹槍比賽規則。
2006年的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做了調整:1、規則更加完善。2、槍身由原來的竹管變成了山東趙氏弓弩統一生產的吹槍。3、吹槍使用的子彈由泥丸發展成了10厘米長的針。4、有了吹槍的專用靶紙。5、參賽隊由上一屆的7支隊伍,增加到了13支。6、獎牌格局發生很大變化。
2008年10月,在安寧地區每兩年進行一次的豐收杯運動會上,吹槍項目首次被列入了競賽項目。
參考文獻
[1]楊霞,楊雪芹,秦慶峰等,少數民族體育項目欣賞研究——以射弩為例[J],體育文化導刊,2008(10):124-126
[2]李國忠,等.大學體育實用教程[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238-270
[3]王文光,等.云南民族與民族文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184-201
[4]丁先瓊,魯平俊,胡志紅等,云南苗族“吹槍”的歷史淵源和現代傳承[J]. 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9(7):39-41
(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