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楊如懷先生曾對音樂中的節奏做過全面的解釋“節奏的廣義理解,可以看作樂曲的各個部分之間平衡、對稱、再現、交替、大小比例的組合關系及樂曲發展中音樂材料變換或持續時間長短,速度快慢的各種組合關系﹒﹒﹒節奏是通過節奏體系紅長短時值之間按照需要相互結合的多種關系而體現的,且根據長短時值之間所存在的一定比例關系構成節奏體系。”
關鍵詞:音樂要素;恒拍感;節奏感;穩定速度
回顧我們的音樂課堂,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已逾百年。特別是近年來一直強調的“素質教育”是為了提升音樂課堂的重要性,也是為了強調學生素質教育培養的重要性。我國80年代以來陸續引進世界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大教學法”為我們的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比如奧兒夫教學法強調的是“回歸本體”,柯達伊教學法的柯爾文手勢及首調唱名法,目標是為了識譜和歌唱教學。達爾科羅慈教學法的體態律動是集中體現在節奏學習和樂感的培養。這些先進的教學法體系的引導下,在這些先進,新的教學形態下,我們教師更渴望系統的,能夠使教學事半功倍的,使其轉化為適合我們本土教學的方法。近幾年來我們教師的培訓也都圍繞“音樂元素性”開展教學研究和探討。但是他們都有最突出的共同特點就是重視節奏的練習。
一、主體性原則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會思考教師如何教,學生應該怎樣學?一堂課的好與壞,筆者認為不是課堂內容有多少,教學的形式有多花哨,而是學生正真掌握了什么?在一節課中學生解決了什么?我們的目的是關注學生的自我體驗與自我感受,恰恰我們的音樂教育就是要保護學生生命中與生俱來的音樂感。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種合適的方式,適當的空間讓他們把這部分呈現出來。因此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追求他們發自內心,自然的,本能的動作,從而達到自然的結果,這樣才能產生一個真實,學生自己的課堂。
二、體驗性原則
布魯納說,任何一個學科,保持了它知識特性,符合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才能進行有效的教學,節奏作為元素性中的第一要素,只有低段對元素性有了充分的感性體驗,到了高段才能達到理性認識的可能。我國的“新課標”對一二年級學段提出“對節拍做出相對應的體態反應”。一年級的音樂課程中,都是簡短富有童趣的歌曲,比如我在上《這是什么》這一節唱歌課之前,我通過節奏導入,讓學生跟著節拍器走路,拍手,跺腳等不同的體態律動來感知節拍的規律。節拍器提供穩定的速度,通過這樣穩定的節拍感知和建立。然后導入歌曲的聆聽,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拍子三拍子的體驗與分辨。讓學生去發現節拍的不同之處,加上反復的律動體驗更好的去感知和理解。有了這一系列的鋪設和循環再來體驗分辨三拍子。例如《小小的船》這一課中,同樣也是建立節奏感為教學的重點,以二拍子變化三拍子為難點解決,師生互動,恒拍子的節奏不斷跟著節拍器反復體驗,目的是保持節奏的穩定性,建立一個穩定感。在這個基礎上我始終保持恒拍的持續,讓學生加入第三拍,變成三拍子。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小組合作。并讓學生自己參與評價,節奏是否穩定和準確。這樣學生就能自己去發現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中老師給予他們及時的肯定及幫助。
筆者非常強調節拍器的使用,原因是內心建立穩定的恒拍感。恒拍感的建立需要學生在初學階段養成打拍子的良好習慣,這里需要穩定速度的支撐。而往往很多學生沒有建立穩定的速度,沒有明確的拍子劃分概念與控制能力。所以基石沒有穩固后續的工程學生會很吃力。所以這一習慣的養成對保障學習的順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節拍器正確的使用能是學生的節奏感建立事半功倍。
三、循序漸進原則
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說過節奏是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比旋律更為重要的元素。它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是音樂的靈魂。足可以看出準確掌握節奏的重要性。在三大體教學法體系中,均有訓練節奏,培養節奏感的游戲練習。例如達爾科羅次體態律動教學法是以動作進行節奏和速度的游戲。柯達伊教學法將節奏與旋律訓練相結合。奧爾夫將節奏與語言相結合。這些都是為了建立學生的節奏感。
在日積月累,不斷鞏固穩定節拍的基礎上可以添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音值的學習,筆者課堂上運用的最多的方式就是奧爾夫將節奏的律動與語言的結合,形象而且學生易懂。然后接著增加混合節拍的體驗,例如《調皮的小鬧鐘》這節欣賞課,我的重點同樣是感知體驗節拍,教學難點是通過體驗掌握切分節奏。其實很多時候,對于專業技能的學習我們還是口傳心授的方法。雖然這樣也不是不可行,但是學生對它的理解就是停留在理論上的掌握,固定地方的掌握,也許換了另一首作品同樣的節奏型他就不一定聽得出來,缺少對節奏音效的理解。在這一課中我設計學生們跟著旋律走動,走滿整個空間,當聽到出現切分節奏的地方扭一扭,感受和正常走路的不同之處。一次兩次學生個體做不好,多次反復的體驗學生就會了。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這種節奏型在音樂要表現的音樂效過是怎樣的。通過自身的音樂實踐來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每一次的設計都遵循學生發展的規律,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從理性到感性。這樣學生的基礎就牢固而扎實。
總之在低段的節奏訓練中可以運用很多簡單的身勢律動來體驗,實踐。如簡單的拍球感知音樂節拍,聽節拍器或者旋律走步感受穩定拍及節奏,聽音樂走呼啦圈,聽到重拍走到不同的圈里面,或者通過身體的重力感受節奏中的重拍,可以借助道具,可以運用自己的身體某一個部分。我們也未曾聽到專家對走步或者律動的動作,舞蹈姿態做美感和技術上的要求。通常只有一句話“跟著音樂走”這樣是最容易讓學生走進音樂,而又能用身體自然的流淌出對音樂的感覺。
四、實踐性原則
我們談到音樂總會說“音樂是實踐的藝術”音樂在時間的過程中通過多種方式講不同的音高與不同的音值組合起來,呈現在聽眾的面前。
在中高段的教學中,不管是學唱課還是欣賞課,已經不在單單依賴簡單的肢體律動來感知節奏。對于節拍器的使用也需要注意限制,一段完整的音樂練習如果重頭到尾都使用節拍器,會造成音樂進行的機械與呆板。所以筆者常常會采用隨著音樂的流動進行指揮的打拍練習,個人認為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加強律動感的訓練方法。學生在音響效果下,隨著指揮圖示揮出音樂的節拍,這個比簡單的數拍練習更有效。而且除了穩定性和精準性的要求以外,還需要學生把握節奏的生動性。這種生動性恰恰是表達音樂風格的正真需求,這光靠訓練是不夠的,還需要體會許多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音樂,特別是不同風格中的節奏重音的時間與位置。結合大量的音樂時間。來訓練學生對不同類型音樂中節奏感的感受與控制能力,提高學生對節奏生動性的表達。這是音樂實踐的最終目標。例如不同的中西方作品,古典與現代,爵士樂與拉丁音樂,他們都具有獨特的典型的節奏型,獨特的重音這些都使得他們具有自己的音樂特征和風格。
“在教學中應該如何揭示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讓學生感受音樂中最激動和極具表現力的部分。”來幫助學生學習音樂了解作品,感受音樂要素中的節奏,筆者感覺任重而道遠。“如何教”和“如何學”同樣任重而道遠。只有教師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認知和體驗,不斷的學習才能更好的去影響和引導學生。
參考文獻
[1]秦德翔 杜磊《音樂課堂教學的經典方法》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60-61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組織編寫《義務教育音樂課標準解讀(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58頁
[3]莫藴惠《淺談奧爾夫教學法本土化的應用》中國音樂教育2017年第9期,第4-6頁
[4]趙蘇《開啟音樂之門的鑰匙》中國音樂教育2017年第9期,第41-17頁
作者簡介
黃瓊(1983.09.—)女,漢族,湖南冷水江,小學教師,本科,從事小學音樂教學工作。
(作者單位:義烏市大陳鎮楂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