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的歷史時期下,當代教育學應落實繼承與研究創新工作,使其滿足現代教育的發展需求。但在繼承教育學時,并不是簡單的繼承理論或思想,還要繼承與教育學相關的其他學科,有利于更好的理解教育學的內涵與本質,從而為研究創新工作提供依據,以推動當代教育學的發展。
關鍵詞:教育學;教育繼承;研究創新
引言: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站在了新的歷史方位,對教育事業、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應大力培養創新型、實用型人才,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對當代教育學的發展進行研究,有利于探究教育學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改正與完善,從而更好的繼承與創新當代教育學理念,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1淺析我國當代教育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學科缺少獨立性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教育學的看法及觀點不一致,使得當代教育學處于一個尷尬的位置。一些學者將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以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有一些學者并不承認教育學的地位,難以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生存。正是由于上述兩種觀點的存在,模糊了教育學的地位,缺少獨立性,不利于繼承與發展。
1.2學科缺少創新性
黨的十八以來,我國加快了教學體制改革的進程,使得國內學者不斷加大了教育學的研究力度,并從傳統的教育學科理論研究轉移至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中,獲得了很多學術研究成果。但大多成果缺少創新性,研究思想、理論等存在模仿、抄襲的問題,不利于當代教育學的發展。
1.3學科缺少實踐性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我國當代教育學研究工作,大多停留在理論表面,缺少實踐方面的認證,使得學術研究效果受到了影響。將教育理論與實踐分離開來,缺少任一環節都會影響教育效果[1]。
2.探究我國當代教育學與發展中的繼承與研究創新
2.1當代教育學的繼承
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在歷史長河中,教育理念得到了創新與發展。在古代,我國教育理念以師承制為主,即由師傅將知識、經驗、技術傳授給弟子,并逐步向下傳承,使得教育成果得以延續下去。而到了現代社會,師承制已不再滿足教育學理論的需求,教師的主體地位已被打破,學生在繼承知識與技術時,其主體意識萌發,開始實現選擇性、主動性繼承。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障繼承效果,推動當代教育學快速發展。
學生在對當代教育學進行繼承時,應擺脫單一繼承教育理念、思想的限制,將其他學科知識融于教育學繼承中去,有利于豐富教育內涵,促使學生在哲學思想的引導下實現繼承。因此,在當代教育學發展中進行繼承,一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教育學對學生的吸引力,確保繼承質量和效率。以應用心理學為例,其教育內容涉及到各個領域,教育范圍比較廣泛。教育者在為學生講解知識時,應將各個學科的內容整合起來,完整的展現在學生面前,以更豐富的內容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學科繼承的主動性。二是要優化繼承方式,理論繼承的作用有限,僅能幫助學生繼承一些知識,忽略了實踐能力繼承的重要性。對此,教育者應優化繼承方式,將理論繼承與實踐繼承融合在一起,全面提升學生的繼承能力和發展能力,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從而發揮當代教育學繼承的價值[2]。
2.2當代教育學的創新
2.2.1創新教育理念
我國人口數量多,但人口質量差,人民的文化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等還比較差。近些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普及教育工作,以提高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改善人口質量。雖然這種教育理念能提高學生的知識閱歷,但并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教育限制性比較強。對此,我國開始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以滿足當代教育學的發展需求。在此理念下,學生、高校、社會認識到了創新教育的重要性,有利于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限制,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調動學習積極性,保障教育效果。例如,以應用心理學教育為例,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不僅要幫助學生完善心理學知識體系,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還要貫徹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道德修養、職業素養、實踐能力,以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發揮學生的主體價值。
2.2.2創新教學方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對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對傳統教育方法做出了挑戰。目前,我國教師受教育教學方法的影響比較嚴重,過于注重課堂教學的講解,導致課堂氛圍比較沉悶,使得教育內容、教學效率等存在限制,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要求師生認真了解當代教育學的發展需求,不斷創新教育與學習方法,以保障教育效果。例如,在教學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國內學者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如翻轉課堂教學法、PBL項目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有利于改變教師的地位,使其從教育者轉為引導者,更好地為學生服務。例如,當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方法時,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需要來制作教學視頻,促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將學生從課堂、書本中解放出來。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可自由學習應用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當遇到教學重點、難點時,可做好自學記錄,合理規劃聽課重點,以保障學習效率。同時,學生還可與教師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當有不理解的問題時,可通過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社交平臺進行溝通,不斷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保障當代教育學的繼承與創新效果[3]。
2.2.3創新評價體系
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以評價學生的最終學習成績為主,忽略了對學生創新過程的評價,導致評價結果失真,對教育質量、效率造成了影響。目前,我國很多教師仍在采用這種評價方式,不僅會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還會破壞和諧師生關系。對此,教師應落實教學體制改革的發展需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新教學評價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對學生學習應用心理學的態度、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等進行綜合考評,有利于保障評價結果的真實性與有效性。同時,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將學生平時的出勤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等納入評價中來,對學生有個全方位的了解,從而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保障教學效率。另外,教師還應該將教學評價工作與激勵機制結合在一起,當學生的綜合成績比較好或進步較快時,教師應采取相應的物質激勵或精神激勵的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若學生的評價結果不太理想時,教師也要使用激勵的話語、手勢、肢體動作,以增進學生的學習信心,確保當代教育學在發展中得以繼承與創新。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下,我國邁入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對教育、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應積極探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我國的教育發展現狀與教育需求,不斷創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學評價體系,以激發學生的主創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發揮當代教育學的作用和價值,實現創新型、全能型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侯懷銀.高等教育學學科未來發展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教研究,2016(10):17-19.
[2]丁邦平.比較教學論:21世紀比較教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J].教育研究,2013,34(03):12-19.
[3]楊小微.在中國教育學發展的“危機”中尋找“轉機”[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07):37-42+88.
作者簡介
郭雨(1996年4月),女,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漢族,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