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坤 李輝
摘 要: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升高、南極冰川融化、厄爾尼諾現象等等反常的現象以及每年數不勝數的自然災害紛紛向我們的家園舉出了黃牌。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不得不進行思考和反思。積極暢行低碳經濟成為當下城市建設的重點。
關鍵詞:低碳經濟;城市規劃;方向
城市規劃變革的原因
我國的經濟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城市建設和規劃方面更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不僅規劃的專業實現了質的飛躍,而且城市規劃與建設的學科也得到了極大的完善。在我國的城市建設過程中,我國城市解決了基礎設施不足、高犯罪率等難題,在數量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城市化的質量和水平上仍然有待提高。
在當前形勢下,由于各種各樣的生態環境問題相繼出現,生態危機的現狀逐漸加重。為了適應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為了更好地進行城市規劃和建設,我們必須要積極適應并接受和吸收“低碳”、“生態”等城市發展模式,這無疑給快速發展中的我國城市建設和規劃帶來了一個重大的具有深遠意義的課題。
我國的城市建設發展尤其迅速,建筑規模在世界范圍內都首屈一指。在新時期下,積極將生態文明和低碳經濟與城市的規劃和建設相結合起來,不僅能夠適應當前全球范圍內的能源危機,而且更加符合新時期的技術革命和生產生活方式,尤其是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
2進行城市規劃變革的重要意義
由于近年來單純重視經濟的高速發展而忽視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因而導致了全球氣候變暖等生態危機,還導致了全球范圍內的能源總量大大減少,使能源危機的處境更加嚴重。在世界范圍內,生態危機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帶來了相當的挑戰。為了共同應對人類共同的難題,我們必須要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盡量減少能源資源的浪費,并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在城市建設中更多地倡導低能耗和低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這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共同關注的一個重大話題。
我國當前處于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當前卻面臨著嚴重的能源危機和氣候變暖的巨大壓力。因此,在城市規劃和發展中積極倡導實行低碳經濟,對于緩解能源危機的壓力和氣候變暖的危害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城市規劃變革中低碳經濟的內容探討
3.1城市生態環境容量
在城市規模上,理論上應從人類需求及環境承載兩方面進行考慮,但是傳統城市規劃只注重人類發展的單方面需求,或根據人口增長的歷史規律采用趨勢外推法,或采用社會經濟相關法等方法,進行城市規劃用地擴展等的推算,這種增長需求的預測僅以人為中心,沒有考慮環境容量的存在。目前,我國仍處于人口凈增長的階段,如果我國城市化推進仍以人口增長為核心的模式加快擴展,必將出現一系列發展衰減的城市,或環境無法容納的城市,因此必須控制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的城市化發展進程。
3.2城市空間形態生態邊界
傳統城市空間規劃用地方面更多地考慮城市建設的經濟性與可行性,將城市用地適宜性分為適用于修建的用地、基本上可修建的用地及不適用于修建的用地,這種以人類自身需求為中心的城市建設方式,使許多城市周邊重要的生態空間、湖泊、濕地逐漸消失,生態環境正在被嚴重破壞。在低碳生態導向的城市規劃建設中,在確定城市增長的邊界時,應注意設計結合自然的規劃理念,尊重河流、湖泊、森林、田地等生態系統中的分區及自然邊界,能夠使土地、水、能源等適應城市的發展,使城市空間擴張保證對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最小侵擾,為生態導向的城市規劃建設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3.3城市發展的空間結構
城市發展空間結構組織與能源、資源的有效利用有密切的關系,應綜合考量城市土地利用集約率,城市交通結構的優化性,城市居住與就業,城市與自然的有機結合等各方面因素。在城市交通建設方面,建立以軌道交通、快速交通系統為城市空間拓展的交通結構;在土地利用方面以公共交通可達作為開發強度,在交通樞紐及節點周邊鼓勵高強度土地的利用,商業服務設施與交通樞紐相結合,實現居住人口、就業崗位可步行距離內使用公共交通,遠離公交方式的地區應減少使用小汽車方式的低密度住宅;在生態敏感地區應降低甚至禁止開發。公共配套設備應以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無須長距離出行為宜。保護自然生態空間、防護綠地及公園,這些都是平衡城市空間的緩沖器,也是生物多樣性的維持空間,在城市建設中,適宜地建設綠地,并形成整體系統,使城市與綠地有機結合。實現城市空間結構可彈性增長,使城市能夠靈活應對變化多樣的城市發展態勢。
城市規劃變革中低碳經濟導向的方法
4.1建設低碳時代生態導向的城市經濟增長方式
要加快低碳、生態的城市規劃建設,應明確低碳城市的概念,充分考慮城市建設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容量,不能硬搬西方城市發展模式,而以科學的方法界定城市發展,高效、合理地利用土地與能源,使經濟、社會、環境得到綜合發展,建立量化的低碳城市發展指標體系與評價標準,推動城市的發展,建設環境友好型的生態化城市。
粗放型的社會經濟增長發展必然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也難以實現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建設理念,因此在城市經濟建設過程中,通過低碳產業建設,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改變單一的經濟增長方式,轉向集約型經濟發展方式;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改變現有對資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模式,轉以綠色產業、綠色消費為導向的產業為中心,提高城市發展的新活力。
在此城市經濟發展必須有明確的控制性指標及引導性政策,引導市民、企業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為目標,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推動城市發展向低碳能源技術、經濟及社會消費方式的方向發展。
4.2低碳時代生態導向的城市社會建設方式
低碳時代生態導向的城市規劃道路以生態、低碳為核心,這對建筑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是建筑業大國,每年建筑總量接近全球年建筑總量的50%,這房屋建筑能否符合綠色發展,不僅與國家能源戰略及資源節約戰略有關,還與全球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有關。加強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綠色理念,實現建筑節能減排的發展模式是我國城市建設中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城市中推行綠色、健康的交通方式,倡導自行車等低碳、環保的交通工具的應用,在城市公交體系中納入電力等低排放車輛、軌道交通、快速公交(BRT)的應用,轉變當前社會發展的增長方式,是建立低碳城市的關鍵所在。
結術語
綜上所述,在低碳理念不斷被人們知曉的情況下,生態導向的城市規劃變革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切實有效的發展。其低碳城市的建設對于全球變暖的現象,起到了積極的改善作用。但在實際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務必要清楚如何進行城市規劃變化,以及為什么進行變革,只有從當前城市各個方面的問題進行入手,才能夠找出城市變革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問題,使得我國的低碳城市建設能夠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周嵐,于春.低碳時代生態導向的城市規劃變革[J].國際城市規劃,2011(01).
[2]秦海燕,丁紹剛,金蕓.都市生態主義——基于可持續的低碳城市營建理念的探討[J]. 安徽農業科學,2011(03).
(作者單位:山東安盛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