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講。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指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不管是文化建設,還是經濟發展等各方面都要求創新,鄉村黨支部建設和鄉村文化振興就更不可例外,必須大膽探索,不斷創新,才能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筆者對加強創新型鄉村黨支部建設與鄉村文化振興問題作如下思考:
一、創新型鄉村黨支部與鄉村文化振興的關系
(一)鄉村黨支部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領導者。思路決定出路。鄉村文化的種類很多,包括紅色文化、山水文化、歌舞文化、農耕文化、建筑文化、餐飲文化、服飾文化、孝文化等。各個鄉村必須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理,因地制宜,統籌規劃一個或多個文化種類,大膽探索,不斷挖掘,開拓創新,做大做強,打造品牌文化,特色文化。沒有創新型的鄉村黨支部領導規劃是不能達到品牌化、特色化效果的。比如貴州的西江苗寨,特色就是鄉村建筑文化,引領其他鄉村文化發展。
(二)鄉村黨支部是鄉村文化振興的踐行者。態度決定高度。基層鄉村黨支部是鄉村文化的實踐者,基層鄉村黨支部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質量,重視程度越高,村民的文化發展就越自信、越自覺,鄉村文化的質量就越高,影響力就越大。沒有創新型的鄉村黨支部大膽實踐,不斷創新,鄉村文化振興會拖后腿。
(三)鄉村黨支部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傳播者。鄉村文化的傳播主要通過基層鄉村黨支部,不管是在組織協調方面,質量方面,傳播途徑,傳播方法等各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沒有創新型的鄉村黨支部正確傳播是不能達到良好效果的。
二、當前創新型鄉村黨支部建設存在的問題
要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有一個創新型鄉村黨支部特別重要。鄉村黨支部量多面廣,情況各異,在創新方面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使鄉村文化振興大打折扣。具體存在以下問題:
(一)理想信念淡化,創新動力不夠,不能有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少數鄉村黨支部,工作不創新,少數黨員面對社會主義事業遇到的暫時挫折和國內改革進程中出現的諸多矛盾問題,盲目悲觀失望,甚至信念動搖,喪失了精神支柱,迷失了政治方向,在原則問題和大是大非面前喪失了應有的黨性原則。這種行為和情緒影響了群眾,拉大了黨群距離,不重視鄉村文化發展,不能有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二)知識結構弱化,創新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少數鄉村黨支部,知識學歷較低,沒有文化和小學文化占有少數比例,對電腦、網絡、智能手機不懂,難于接受新知識,難于創新,少數黨員干部,缺乏應有的心理準備和知識積累,缺乏駕馭知識經濟所必需的實際本領和進行國際商業運作而必需的“前衛”能力,已有知識和技能的快速折舊和知識更新嚴重滯后,不能有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三)年齡結構老化,創新活力不強,不能有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少數鄉村黨支部,年齡較大,有的高達七十多歲,精力有限,體力不支,難于創新,少數黨員干部,缺乏創新活力,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和勢不可擋的全球化發展趨勢,導致在工作中思路不活、方法不新、效率不高、業績不好,不能有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四)價值取向異化,創新方向不明,不能有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少數鄉村黨支部,價值觀存在一些偏差,少數黨員干部把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引入非商品領域,引入價值觀,過分強調實現個人價值,強調社會對“個人”的回報,關心群眾疾苦不夠,不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重視鄉村文化發展,不能正確認識鄉村文化的經濟、社會價值,而是挖空心思,撈取個人好處,甚至大肆進行權力“尋租”,喪失了無私奉獻的精神境界,忘記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嚴重敗壞了黨的形象,損害了人民利益和黨群關系,不能有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三、創新型鄉村黨支部建設的路徑
村看村,戶看戶,社員看干部,群眾看支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孔繁森、鄭培民、任長霞等同志的先進事跡催人淚下、感人至深,他們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經受各種考驗,真正做到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這些先進典型,是我們黨員隊伍中的楷模。建設創新型鄉村黨支部才能更好地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具體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定理想信念謀創新。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動的“總開關”,理想信念的滑坡是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所以共產黨員要堅定理想信念,模范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2016年5月和6月,習近平又連續兩次對"文化自信"加以強調,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語境更為莊嚴,觀點更為鮮明,態度更為堅決,傳遞出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導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懂、弄通、做實黨的十九大報告,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有尊敬的國家。所以各級黨支部要堅定理想信念,不斷謀劃鄉村文化創新。
(二)立足本鄉本村留住人。改革開放打工潮和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不少鄉村留下的是“386199”部隊,國家近幾年也制定了一些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意見,但是力度不夠,效果不明顯,不能適應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要加大力度,制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度,各級做好具體規劃,從政策、資金上給予更大優惠,讓更更多的農民工返鄉創業,讓鄉村留得住人。鄉村黨支部創新才有活力,鄉村文化振興效果才會明顯。
(三)年齡學歷達標要把關。各級鄉村黨支部建設要把好年齡學歷關,年齡學歷是兩項基本的指標,這兩項指標對鄉村文化振興起著重要作用,年齡過大學歷低下在鄉村文化創新上都缺乏活力和動力。文化程度應至少應是初中,年齡應該不超過六十歲,才能使鄉村文化不斷創新。
(四)本職崗位工作要干好。各級鄉村黨支部要干好本職工作,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領村民埋頭苦干,奮發進取,努力創造一流的工作業績,為周圍群眾做出表率。做好本職工作是基礎,本職工作沒干好,就很難談去抓鄉村文化建設,更談不上文化創新,在此,不斷總結經驗,熟能生巧,才能不斷創新。
(五)做好平常小事見成效。各級鄉村黨支部要做好平常小事,文化是個筐,什么都可往里面裝,各級鄉村黨支部要帶領黨員群眾做好小事,從建筑、服飾、餐飲、歌舞、生態、紅色等多方面提煉、挖掘鄉村文化,不斷創新,關鍵要帶領廣大村民挖掘鄉村文化,不斷創新,可以考察學習,借鑒外地經驗。比如貴州的西江苗寨,主要特色是建筑文化,特色文化打造出來了,在挖掘其他文化,比如歌舞文化、餐飲文化、農耕文化等多方面配合,協調發展。
作者簡介
張宗凡,1969.11,男,重慶石柱,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黨建。
(作者單位:中共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