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蒙
摘 要:在如今的新媒體環境下,社交媒體搭建關系型空間,為輿論形成提供場域,媒介的話語發生轉變,社交媒體在很大程度上設置主流媒體議程。面對社交媒體輿論場倒逼的情況,主流媒體也是通過更多的報道形式,全面解讀政策背后的實施意義,及時發布信息,解讀社交輿論場的誤讀性信息,主動扭轉局勢,全面呈現,減少誤讀。
關鍵詞:“大興火災”;群體性誤讀;主流媒體
一、“大興火災事件”的輿情發展過程
(一)事件背景介紹
2017年11月18日18時許,北京市大興區西紅門鎮新建二村新康東路8號發生火災,共造成19人死亡,8人受傷。20日起,北京市開展為期40天的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引起輿論嘩然,相關輿情量在11月24日到達頂峰。
(二)輿情發酵期(2017年18日——2017年11月23日)
11月18日18時許,北京市大興區西紅門鎮新建二村新康東路8號發生火災,共造成19人死亡,8人受傷。11月20日,北京市在全市組織開展為期40天的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嚴查、清退違章出租公寓、庫房、物流等場所。11月23日16時,新華社報道《北京大興“11·18”火災遇難者死因確定 8名傷者中6人出院》被中國廣播網、鳳凰網等多家媒體轉載,引發網民關注。另外,北京展開了全市的安全隱患清理整治,西紅門一帶的清退行動即將結束,海淀、朝陽、昌平等區的城鄉結合部村鎮街道已陸續發出拆違清退通知。微博平臺熱傳“北京清退‘低端人口” 的消息。
(三)輿情高潮期(2017年11月24日——2017年11月26日)
11月25日,北京市安委會相關負責人就大排查專項行動答記者問,針對“專項行動是在驅趕‘低端人口的傳言”,該負責人對此回應。11月26日11點,央視新聞報道《北京大興火災現場情況首次公布:墻體被熏黑,地下冷庫仍存有毒氣體》,環球網、中國新聞網、中青在線等多家媒體轉載。網民持續熱議“北京清退‘低端人口”。
(四)輿情回落期(2017年11月27日——2017年11月29日)
11月27日,19點澎湃新聞《北京市委書記蔡奇三赴大興:專項整治要堅定有序有人文關懷》。11月29日,界面新聞發表了一篇新聞特寫《變慢了的快遞和O2O》。北京開始為期40天的安全隱患排除,包括物流企業的分撥中心、倉儲設施等。申通等各家快遞公司均發布告快遞書,稱北京配送時效將受影響。引發了網友在“雙微”平臺對《變慢了的快遞和O2O》轉載,重新回到了對大興火災北京市所開展的大清退大整治行動的目的和人性化程度的指責中。
二、研究發現
大興火災輿論事件的發生,仍然存在典型的社會矛盾激化進而掀起輿論風暴的情況,凸顯了輿論監督過程中主流媒體輿論場與社交媒體輿論場彼此間的資源整合和交互影響。群體性誤讀就是發生在主流媒體輿論場對社交媒體引發的輿論沒有及時回應中,導致了事件愈演愈烈,變成了群體性誤讀事件。
(一)主流媒體在“大興火災事件”的傳播優勢
1.信源優勢
在“大興火災”事件中,新華社在19日上午3時在時政頻道發新聞《北京大興西紅門鎮新建村發生火災 已造成19人死亡》,是最早對火災事件進行報道的媒體,其他媒體通過轉載的方式對事件進行報道。界面新聞19日上午7時發快訊《北京大興新建村18日晚發生火災 造成19人死亡8人受傷》簡要說明了人員傷亡情況和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安排安全排查工作,作為上海報業集團的主打產品,界面新聞在信源和采訪權限上也是有優勢。
2、渠道優勢
新華社的第一條新聞以同一時間在所有的平臺同時發出,地方時政、新華網的時政頻道、以及自媒體平臺。界面新聞利用手機應用和微信平臺推送以及官方網站的發布,筆者于12月18日搜索到的第一條新聞閱讀量已經達到了264.8萬。通過多種渠道的發布,對火災事件做出了最快的通報和定性,因而在新聞發生時,就占有了絕對的優先權。
3.受眾優勢
主流媒體的受眾優勢在突發事件中尤其明顯,受眾在對媒體選擇中知道社交媒體的信息源真實性產生懷疑,官方媒體的定性是最權威的發聲,信息的真實性可以保證,所以傳統媒體不僅在時間上占據了優勢,也在受眾的選擇上占據了優勢。
(二)“大興火災事件”中的社交媒體輿論場倒逼
在“大興火災事件”中,事件輿論本身不是由火災導致,而是因為火災之后的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的大清退大整治行動導致了新的輿情。前期報道中主要內容是對火災事件調查進展,忽略了社交平臺的輿論,也忽略了對開展的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的報道,所以在社交平臺產生了大范圍的群體性誤讀,以那些微博大V對要求限時遷出的外來人員主觀的描述,以及微博上網民的照片和社區網站的假新聞充斥,導致了由火災事件引發的新輿情。例如在天涯社區出現網帖,涉事附近的早點攤非正常營業,通過只開了一條細縫的卷閘門賣早點,最后在《環球日報》記者的實地采訪中,發現涉事地點的所有清退行動都已經在有序進行,不存在網帖中所描述的不合理行政執法。還有微博上出現,當地的居民專程趕往涉及地區去撿拾被清退人員遺忘的金項鏈金戒指現金等東西的的話題,這些信息讓網名對專項行動實施的人性化產生懷疑。與此同時,在微信也出現了,關于無法在朋友圈評論區打出“低端人口”,眾多網民都是抱著好奇的心態轉發,行為背后隱射出來的卻是官方在對言論自由的控制,加深了網民對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的誤解。
26日,界面新聞發出新聞《清退中的新建村》,新建村作為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的起點,新聞中多組圖記錄了清理中的實際情況,現場拆除情況。新華社在26日上午七時發布新聞《北京安委會:“驅趕低端人口”一說毫無根據》,說明了為什么開展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現在的外來人口住宿情況存在的安全隱患,以及輿論中涉及到的部分話題,此時主流媒體才開始正是應對“低端人口”的輿情。
(三)主流媒體創新傳播方式,變被動為主動
界面新聞發表了一篇新聞特寫《變慢了的快遞和O2O》,這篇報道切入點就是在網絡平臺上眾多網民反應的在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背景下,對于快遞行業,外賣行業和相關服務業的影響。發文記者直面網民提出的現實問題,但是也詳細的說明了在這樣一場火災事件背后,其實引發出來的安全隱患問題更讓人關注,說明了在大興火災輿論事件中當事政府部門的處理邏輯,給網民所提出的質疑一個直觀的解答,一個清晰的邏輯。澎湃新聞發出《北京市委書記蔡奇三赴大興:專項整治要堅定有序有人文關懷》這篇報道,也是在直面網民提出的人口清退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沒有人文關懷的舉措,報道點明在這樣的火災事件中,保證所有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都不存在,保證居民的最基本的人身安全,才是最大的人文關懷。通過這樣直面民間輿論場的種種質疑,用圖片、文字、視頻多形式呈現,為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之間的猜疑誤解自說自話架起一個溝通的橋梁,相互解讀加強溝通,主流媒體不是規避也不是置之不理,對理性的質疑聲進行回應。在看似被動的回應中,主動地引導讀者,引導事件討論的參與者,看清問題的本質和關聯處,而不是被網絡是博噱頭的文字牽扯,迎合不滿情緒和消極的個人宣泄行為,因此主流媒體需要在報道事件發生全過程的同時對讀者加以引導,從而減少誤讀。
參考文獻
[1]馬云飛.從"魏則西事件"探析微博輿論場中網民參與行為[J].新聞知識,2017(3):78-81
[2]李秀莉,孫祥飛.社會化媒體中網絡輿論的生成及演變機制探析——以魏則西事件為例[J]新聞論壇,2016(3):84-86.
[3]盧興.移動社交網絡輿論動員機制研究--以魏則西事件為例[J].青年記者2016(32):57-58.
[4]李慕原.互聯網時代主流媒體傳播模式的創新與發展[J].學習與實踐,2014(5):137-140.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