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事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頗受爭議,通過分析典型案例,本文將其界定為刑事司法行為。
關鍵詞:刑事懸賞;性質爭議;刑事司法行為
一、刑事懸賞的定義
刑事懸賞是指偵查機關為懲治犯罪,抓捕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向有關知道案件真實情況的人員獲取偵破案件的關鍵證據和線索,而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雜志、計算機網絡等渠道在一定的范圍內公開發布的,對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并向偵查機關提供線索、舉報、控告、扭送、協助抓捕犯罪嫌疑人的人,或為偵查關打擊犯罪提供其他幫助的人,給予一定的報酬或經濟利益獎勵的懸賞行為。【1】本文贊同以上這種對于刑事懸賞的概念界定。第一,刑事懸賞的發布主體,必須是國家法律明確授權的擁有偵查權的偵查機關;第二,懸賞相對人是社會上不特定的公民個人,任何能夠按照刑事懸賞要求提供相關破案線索或者幫助偵查機關抓捕犯罪嫌疑人的,均可以成為刑事懸賞的相對人;第三,刑事懸賞的懸賞內容應當符合相關法律規定,任何非法的內容不得成為刑事懸賞要求的對象。【2】
二、刑事懸賞的法律性質學說
有關刑事懸賞的學說大體有“民事行為說”、“刑事司法行為說”和“行政獎勵說”。
(一)民事行為說
民事行為說認為,如果從法理學的角度分析刑事懸賞,刑事懸賞究其本質是偵查機關作為平等民事主體所為的私法行為,刑事懸賞是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到案件偵破的過程中,鼓勵了解案件真實情況的相對人主動向偵查機關提供相應線索,協助偵查機關偵破案件,從這個角度出發來看,發布刑事懸賞的偵查機關與刑事懸賞的相對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刑事懸賞雙方當事人在處理刑事懸賞相關法律問題時,要秉承誠實守信、平等自愿的原則,在這一點上刑事懸賞與民事懸賞并無明顯區別,一旦發生糾紛,相對方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進行起訴。【3】
(二)刑事司法行為說
刑事司法行為說認為,刑事懸賞的法律性質與民事懸賞的法律性質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認同刑事懸賞屬于刑事司法行為的學者是這樣解釋的,刑事懸賞追究其本源性質,當是擁有刑事偵查權的國家偵查機關為更好的行使偵查權而采取的相關偵查措施,偵查行為只能通過特定的偵查機關行使,例如公安機關對犯罪分子的犯罪證據的收集、查明、證實,這種偵查權的行使體現了國家公權力的權威性,其他沒有偵查權的行為主體都無權采取相關的專門調查行為和相關強制措施,這就從本質上有別于民事懸賞,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十八條規定了刑事案件的偵查由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進行的原則,懸賞公告制作、發布、兌現賞金的主體都是公安機關,是公安機關偵查行為的一部分,故刑事懸賞應當視為一種刑事司法行為,而非單純的民事行為。【4】
(三)行政獎勵說
行政獎勵說認為,刑事懸賞在法律性質上應當解釋為一種行政指導行為。該學說認為,刑事懸賞是公安機關作為行政機關所為的一種行政指導行為,在目前我國現行的行政體制中,公安機關既身負行政機關的職能,同時也具有偵查機關的職能,為了彌補偵查部門在偵查手段上的不足,而求助于行政部門的懸賞通告,作為行政公文的一種來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協助案件偵破,刑事懸賞的懸賞金是公安機關作為行政機關對刑事懸賞相對人完成相應行為的行政獎賞,因此有些學者就認為公安機關作為行政機關而為發布的刑事懸賞是一種行政獎勵行為,刑事懸賞作為行政行為,同樣給予舉報人相應訴權,通過行政訴訟的方式解決司法實踐
中遇到的糾紛。【5】
(四)復合行為說
有的學者認為不能單一的把刑事懸賞定為民事行為或是行政行為,其兼有這兩種性質。首先,刑事懸賞是行政機關也即公安機關作出的行為,此行為本身具有行政屬性。其次,刑事懸賞的內容具有民事屬性,如果只從其內容本身考慮的話可以認定為契約行為。所以學界就提出了復合行為說這一概念。【6】
三、刑事懸賞性質界定
(一)以案說法
魯瑞庚訴東港市公安局懸賞糾紛案中,一審丹東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01年8月16日作出的判決中將刑事懸賞的性質定為了合同行為。丹東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原告魯瑞庚所提供的線索符合懸賞通告中的第二條的規定,并且公安機關實施抓捕前已經將10萬元作為獎勵給了原告魯瑞庚,因此雙方權利義務已經履行完畢,駁回原告魯瑞庚的訴訟請求。之后魯瑞庚不服向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懸賞作為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即發布者以懸賞的方式發布通告,對將通告中事項完成的人給予報酬。
筆者認為刑事懸賞的性質認定還有待商議,三個案例中法院對刑事懸賞行為的定性也有區別,而且學界對刑事懸賞的性質認定也存在爭議。首先,刑事懸賞是公安機關作為發布主體,依據其職權進行的行為,懸賞通告中的第一條被害人家屬提供的 50 萬元人民幣獎勵不能想當然認為被害人的家屬也是此懸賞的發布主體,應視為被害人家屬委托東港市公安局發布此通告,被害人家屬的行為應認定為委托代理行為。東港市公安局只是在征得被害人家屬同意后,以公安機關的名義發布懸賞,而懸賞中的懸賞金由被害人家屬支付。當然,不是每一個刑事懸賞中都有被害人家屬提供的賞金,這不是其必要條件,只有在被害人家屬自愿出資懸賞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此也是魯瑞庚訴東港市公安局懸賞糾紛案的特別之處。
(二)刑事懸賞法律性質之我見
通過對刑事懸賞不同學說的深入論證,本文認為刑事懸賞應當屬于一種刑事司法行為。因為國家偵查機關發布刑事懸賞公告,征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線索,是行使國家公權力中的偵查權的表現,因其對公民人身權具有極強的侵犯性,因而受到公法制約。雖然刑事懸賞和民間的普通懸賞廣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它從本質上講,具有民間的普通懸賞廣告所不具有的公法性質,不能簡單的等同于民法上的懸賞廣告。【7】刑事懸賞領域采取刑事司法行為說,是為了能夠更好的維護我國偵查機關的政府權威,能夠更好的樹立政府公信力,明確刑事懸賞是偵查機關所采取的偵查行為。雖然發布刑事懸賞的主體——公安機關,同時兼具行政機關與偵查機關的雙重職能,公安機關采取的刑事懸賞也類似于行政指導行為,但是,刑事懸賞根到底是公安機關偵查部門為偵破案件而采取的偵查行為,是偵查機關行使偵查權的表現,偵查部門僅僅是為了彌補偵查手段的局限而采取刑事懸賞,而不是公安機關作為行政主體發布的行政指導獎勵,因此,刑事懸賞應當視為一種刑事司法行為,從根本上區別于行政指導行為。
四、小結
從法理學的相關角度,刑事懸賞雖然涉及部分私法上的法律性質,但是究其本質而言,刑事懸賞應該視為一種刑事偵查行為,是一種應當由我國法律明確規定擁有偵查權的國家機關才有權行使的偵查行為。經過上文的綜合論證,本文認為對于刑事懸賞的具體法律性質,應當認定為刑事司法行為,更為符合現階段我國司法現狀。
參考文獻
[1]盧艷君:《刑事一體化視野下的刑事懸賞制度研究》[碩士論文],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3年。
[2]陳宇駕:《我國刑事懸賞啟動制度研究》[碩士論文]蘭州:蘭州大學,2016年。
[3]董妍:《刑事懸賞中犯罪嫌疑人、罪犯的賞金給付》,《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年第9期。
[4]盧艷君:《刑事一體化視野下的刑事懸賞制度研究》[碩士論文],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3年。
[5]同上。
[6]轉載于郭夢妮:《我國刑事懸賞制度研究》[碩士論文],貴州:貴州民族大學,2016年。
[7]王瑞山:《懸賞在偵查實踐中的運用》載于《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05期。
作者簡介
龔夢莉,女,河南商丘人,四川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訴訟法、證據學。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