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托馬斯·阿奎那作為中世紀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者,其神學自然法是客觀主義與實體本體論的結合。法律是為了公共福利而存在的,不論是對人外在行為的規制還是內心自我約束,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人類存在的終極目標是超自然的目的。
關鍵詞:自然法;理性;自由意志
一、阿奎那對于自然法的繼承發展
希臘先賢們對于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非凡洞察力①,使得他們在哲學上的成就非凡,古希臘人從原始宗教出發探尋法律,法律最初被認為是神意啟示的。米利都學派認為要從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中來尋找人類存在的目的,早期自然法思想認為人的法律是由神的法律演變而來的,而蘇格拉底主張在人的精神中去尋找法律,從人本身出發以理性的思維去探尋世界,柏拉圖將與事物的表象相對的事物的抽象本體與獨立自我相結合,認為要追求一種與物質世界相區別的精神世界,追求真正的知識,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思想的繼承則認為需要通過正當的思維選擇正當的行為,貫穿理性以正當形式制定的法律具有終極性的最高權威。發展到斯多葛學派時,更加注重對人的理性的認識,認為理性是法律和正義的基礎,要順應自然的規律,人定法應當服從自然法。奧古斯丁接受了柏拉圖的理念學說,認為需要通過信仰與理性的啟示來獲得真正的智慧——上帝的智慧,世俗法必須要符合自然法則,以永恒法為支撐才有約束力,教會作為上帝永恒法的保護者,可以隨意干預世俗社會,而國家只是作為維護人間和平的工具。阿奎那在奧古斯丁永恒法的觀念基礎之上,對古希臘羅馬的自然法理論予以徹底神學化的改造,并將其形塑成一個全面的法律理論體系,而超越了政治理論和道德法則,阿奎那的自然法理論代表了古典自然法學的巔峰。
二、阿奎那的神學自然法
(一)法律的本質
阿奎那認為法律是作為關于行為的外部原則來考慮的,法是人們賴以導致某些行動和不作其他一些行動的行動準則或尺度②。上帝導人向善,以其律法指示我們,因此,法必須以整個社會的福利作為其真正的目標,而頒布法律的人必須是整個社會或代表整個社會的某一個個人的任務,因此,對法律的真正定義是:對于種種有關公共幸福的事項的合理安排,由任何負有管理社會之責的人予以公布③。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而德行是有德之士具備的,立法者或國家的統治者須得是這些有德之士,才能保證尋求到真正的幸福。
(二)法律的分類
阿奎那將法律分為四類,一是源于神智慧的永恒法,是其它一切法律產生的基礎,不是人的智慧可以完全參透的,其指導一切行動和動作的神的智慧所抱有的理想;二是自然法,即理性動物參與永恒法就叫做自然法,理性動物是神意本身的參與者,其以從事適當的行動和目的為自然傾向,具有一定的可變性;三是人法,是人類通過遵從自然法的規則,是一種傾向為善的自然習性,是要通過某種鍛煉使其臻于完善的;四是神法,即神意的具體的、確定的體現,主要內容是《圣經》,通過遵守《圣經》中的規定來輔助人法。
三、阿奎那神學自然法的哲學基礎
(一)啟示與理性
在基督教早期神學中,啟示與理性是相互對立的。奧古斯丁認為啟示高于理性,人的理性來源于啟示,理性不是人自然具有的天賦,而是上帝賜予人類的,人的理性是對上帝智慧的一種分享。阿奎那繼承了奧古斯丁的天啟理性說,認為人是所有造物之中唯一具有理性的生靈,自然理性之光使人可以分辨善惡,但他相信人性就是肉體與靈魂的統一。人的本性是上帝賦予的,也是上帝要用圣靈來引導臻于完善的,但阿奎那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人的理性以獨立于啟示的地位,認為感官經驗是人類認識的基礎,人的理性是人的自然本性,理性與啟示之間存在重合的關系,有些啟示是理性可以認識的,也有些是理性所不能認識的。我們可以通過自身理性的不斷認識進步來參悟神的啟示。對于上帝的本體我們可以領悟,并以理性的方式來證明上帝的存在。上帝的理性和意志是永恒法的根源,人類通過理性可以領悟其中的部分,被人類所領悟的永恒法就是自然法。上帝超越于這個世界,但又通過其無限權能繼續支持著它,通過其恩典指導著它,并按照他的永恒律法治理著它。
(二)克制欲望
阿奎那認為靈魂的能力分為欲望能力和運動能力,靈魂作為欲望能力,是以某種外在的事物為目的,它首先存在于意向性之中;而靈魂作為運動能力,是以某種外在的事物作為運作和運動終點的,因為每一個動物都是為了實現它的欲望和意向的目的而受到推動的。在理智靈魂的認知活動產生了理智意向之后,這種理智意向作為一種推動力便使得作為理智欲望的意志產生。理智意向既能夠作為一種理智靈魂內部的意向性,又能夠作為一種推動力,使理智能力與運動能力相結合。所以,理智意向為意志設定了目的,并推動其運動。
萬物都是從神圣意志中流溢出來的,所以一切事物的欲望都是趨向善的,欲望能力的目的就是善。欲望能力可分為自然欲望、感覺欲望、理智欲望三種。自然欲望是伴隨著事物自然形式具有的自然傾向,感覺欲望是伴隨著事物的感性形式具有的感覺傾向,理智欲望則是伴隨著事物的理智形式具有的理智傾向,自然欲望所欲求的善是在自然事物中存在的善,感覺欲望和理智欲望所欲求的則是意識中的善。為了使意志能夠進行欲求活動,意志所追求的善不一定是在絕對真實意義上的善,而是所領會到的善,在阿奎那看來,理智活動就是對理智真理的單純領會,而理性活動則是通過推理,從一件被理解的事物推向另一件的比較,判斷出一條理智真理的過程。對人而言,所有的理解活動必須通過理性來完成。而人的理智則提供了對第一原則的先天領會。人的所有理性推理活動,必須從一個不可變動的原則出發。
四、結語
阿奎那認為世俗的君王有權即世俗事物中有關公共幸福的一切問題,頒布一些法令作為對自然法的個別規定;同樣的,基督教會的主教們的職權范圍,是用令狀來規定那些影響到信徒們對其精神福利的志趣的事項④。這樣說來,兩者之間在很大程度上是各司其職的,世俗世界掌管的是公共福利,更多是物質層面的,而教會掌管的是精神福利,是個人的內心選擇,這種選擇無論是自己無思考的遵從還是理性的分析選擇,都是個人的自由意志決定的,我們無法去強迫一個人的信仰或者遵行。宗教和理性是源于相同的理想的,即把人從個別的局限性中解放出來。細想之下,其實這個世界的理性原則和標準都是依據人類滿足的程度而定的,而人事這個價值的標準,是善的最大的踐行者。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自由的思想意志,法律只能規制人的外在行為,無法去約束一個人的內心,此時,信仰的作用便凸顯出來。
參考文獻
[1]徐愛國,王振東主編: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0
[2][美]喬治·桑塔亞納.宗教中的理性[M].猶家仲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
[3]許可.阿奎那《神學大全》中人的意志問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6.
[4]姜曉莉.自然法抑或自然權利:從阿奎那到洛克[D].上海師范大學,2016.
[5]于娜.托馬斯·阿奎那靈魂學說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6.
[6]于靜,楊小明. 西方科學與宗教的關系淺談[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4):190-193.
[7]柯嵐.托馬斯·阿奎那與古典自然法的巔峰[J].蘇州大學學報(法學版),2015,(02):43-51.
[8]張珍珍.論馬里旦之稟賦知識[D].西南政法大學,2015.
[9]孟磊.西方自然法思想的兩種傳統[J].政法學刊,2014,(03):5-10.
[10]方耀.靈魂與自然:托馬斯·阿奎那自然法思想新探[D].復旦大學,2010.
作者簡介
冶云彩,女,回族,甘肅平涼人,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法學理論碩士研究生,學號:160301012082。
注釋
①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博登海默,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第3頁。
②阿奎那政治著作選,馬清槐譯,商務印書館,第107頁。
③阿奎那政治著作選,馬清槐譯,商務印書館,第107頁。
④阿奎那政治著作選,馬清槐譯,商務印書館,第144頁。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