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事辯護制度在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時就被稱為修法的四大亮點之一,2012年再次修改《刑事訴訟法》時更是對辯護制度施以濃墨重彩的一筆,其改革內容根據法條順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確認了偵查階段律師的辯護人身份
在79年刑訴法的規定中只規定了被告人可以委托辯護人,也即辯護只能在審判階段開展,96年刑訴法將委托律師的時間提前到審查起訴之日起,但是對在偵查階段的律師地位規定的比較模糊,根據刑訴法九十六條之規定律師在偵查階段的身份并不是辯護人而是提供法律幫助者。修改后《刑事訴訟法》第33條明確規定在偵查期間接受委托的律師作為辯護人參與訴訟活動。賦予了律師在偵查階段以辯護人的身份,有利于其充分行使辯護權,從程序和實體兩個方面為犯罪嫌疑人維護權利。
二、完善了法律援助制度
根據新刑訴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對法律援助制度的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援助對象范圍的擴大,從原來法定援助的三種人擴大到五種人,又增加了“尚未完全喪失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和“可能判處無期徒刑的人”;第二個方面是提供法律援助的訴訟階段上從原來的審判階段提前到偵查階段及審查起訴階段;第三是在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上,以往是由法官“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修改后則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三、辯護人職責范圍進一步明確
79年以及96年刑訴法對辯護人職責均規定的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證明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這一規定實際上把辯護的內容僅限定在實體辯護上,其所涉及的“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內容都屬于實體辯護的范疇,忽略了程序辯護的內容。并且,把辯護的權利視為舉證責任,這是違背公訴方在刑事訴訟中應當承擔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的。新《刑事訴訟法》首先刪除了“提出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之中的“證明”二字;其次,將最后一句修改為“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這樣一來,律師進行辯護無需承擔舉證責任,并且,程序辯護的要求被明顯突出,從而形成了實體辯護與程序辯護并重的辯護格局。
四、關于刑事辯護的條件性權利
1.緩解“會見難”“會見險”問題
96年《刑事訴訟法》對律師會見做出了兩點限制:一是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會見應當經偵查機關同意;二是律師會見時偵查機關視情況可以派員在場。修改后《刑事訴訟法》第37條第2、3款規定,除“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案”仍需經偵查機關許可外,其他案件中辯護律師憑 “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托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等三證就有權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且,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還明確了辯護律師會見時不被監聽的權利。
2.全面閱卷改善律師閱卷難的狀況
96年刑訴法對于案卷移送實行的是部分移送,檢察機關只需向法院移送證據目錄以及主要證據復印件。在這種案卷移送的制度基礎上,辯護人也只能是查閱檢察機關移送的案卷,致使在司法實踐中辯護人往往難以查閱到有辯護價值的案件材料。修改后《刑事訴訟法》首先恢復了全案移送制,與之相對應的律師閱卷權在第38條明確規定:“辯護律師自人民檢察院對案件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案卷材料。其他辯護人經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許可,也可以查閱、摘抄、復制上述材料。” 據此,自案件審查起訴之日起,辯護律師有權查閱、摘抄、復制全部案卷材料,這是對原 《刑事訴訟法》 的重要發展和突破,為辯護人充分行使閱卷權提供了法律依據。
五、對刑事辯護的手段性權利的強化
1.賦予辯護人通過審前程序進行實體辯護的權利
新《刑事訴訟法》增加第40條規定:“辯護人收集的有關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現場,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屬于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的證據,應當及時告知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實質上是賦予辯護人在審前程序中為犯罪嫌疑人進行實體辯護的一項手段性辯護權利,因為這些證據可能直接導致訴訟活動終止。
2.辯護律師有權參與審查批捕活動,對檢察機關應否批捕發表意見
之前刑訴法對于審查批捕的規定是檢察院進行書面審查,不聽取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律師的意見,新刑訴法第八十六條改變了這種做法,第八十六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審查批準逮捕,可以詢問證人等訴訟參與人,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這是對審查批捕方式的一個改革,并且也賦予了犯罪嫌疑人和其辯護律師在審查批捕中享有的手段性辯護權利,可以直接向檢察機關就是否應當批準逮捕犯罪嫌疑人提出意見,這也將我國審查批捕活動向訴訟化的改革方向推動了一步。
3.死刑案件復核聽取辯護人意見
2012年刑訴法修改新增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應當訊問被告人,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這是最后一次對死刑判決提出意見的機會和權利。作為關乎被告人生命的最后一次辯護權的行使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手段性辯護權利。
(六)完善了刑事辯護的保障性權利
1.賦予了辯護人申訴、控告權
新刑訴法第四十七條和第一百一十五條分別賦予辯護人對辦案機關及其工作人阻礙辯護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的行為和其違法辦案行為的申訴、控告權利。保障了辯護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并且維護當事人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不受辦案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侵害。
2.修改關于辯護人涉嫌犯罪的處理規定
96年刑訴法僅規定辯護人涉嫌犯罪應依法追究法律責任,但是該規定容易產生辦案機關對辯護人進行職業報復的現象。新刑訴法第四十二條規定辯護人涉嫌犯罪的,應當由辦理辯護人所承辦案件的偵查機關以外的偵查機關辦理,強調了辯護人涉嫌犯罪的,應當由辦理辯護人所承辦案件的偵查機關以外的偵查機關辦理。這也為辯護人不被偵查機關違法追究刑事責任提供了程序保障。
3.對律師涉案信息保密權作出規定
這是修改后《刑事訴訟法》的新增條款,《刑事訴訟法》第 46 條規定:“辯護律師對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委托人的有關情況和信息,有權予以保密。但是,辯護律師在執業活動中知悉委托人或者其他人,準備或者正在實施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嚴重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犯罪的,應當及時告知司法機關。” 據此,辯護律師對涉案信息享有保密權。辯護律師的保密權同時也是律師的拒絕作證權,這可以說是我國第一次通過立法賦予辯護律師以拒絕作證的權利,是立法上的一大進步。
我國刑事辯護制度起步較晚,雖在歷次《刑事訴訟法》修改時均將辯護制度作為改革重點,但仍并未將其內涵與外延全部包括,大部分辯護制度的內容仍僅指向實體辯護,對于程序辯護并未充分重視。并且,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對律師執業的偏見,認為其辯護行為是屬于妨礙司法,干擾審判的活動,故實踐中律師行使辯護權也會受到重重阻礙,其權益并不能得到充分保護,事后救濟途徑也非常有限。從整體來看,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無論從保障辯護人充分行使權利還是充分尊重和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方面都是不夠充分的。當前刑事辯護制度作為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的最有效制度已被全世界范圍廣為接受和提倡,在此背景下,我國以后對于刑事辯護制度的改革,應注重保障辯護人權利的充分行使,重視程序辯護以及增加事后救濟等方面的內容。
作者簡介
李沛藝,女,山東省德州市,煙臺大學,法律碩士,法制史方向。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