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摘 要:壯錦,是壯族婦女的傳統手工藝織品,扎根于壯族的文化土壤中,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鄉土氣息。精美的壯錦曾是壯族婦女展示心靈手巧的標識,是壯族人們居家、婚嫁、生育、走親的必備之物。有趣的是,這些狀態并不以其載體為轉移,長久以往,這些符號化的東西始終保存著難得的穩態,且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引用和借鑒,成為現代產品誕生的幾個主要途徑之一。因此,針對壯族織錦圖案在現代文創產品設計中的表現問題便成為了本文研究的重點。不同材料和表現邏輯的東西融合在一起,從而在藝術層面上得到新的生命力。
關鍵詞:文山壯錦圖案;文山壯錦工藝;產品轉化;文創產品
第一章 文山壯錦圖案的特點和分類
1.1壯錦圖案與考古發現
從文山境內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圓形陶紡輪來看,說明當時人們已懂得利用植物纖維來紡線結網或織布制衣了。壯錦就是在壯族傳統紡織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提花織物,以棉、麻、絲混織為壯錦特色。從道光《廣南府志》載:壯族“男女勤耕織,貫挑棉錦”來看,說明“棉錦”有別于江南的絲織錦。壯錦的實物難以保存,我們以現有的壯錦實物跟遠古的陶器、崖畫及青銅器等上的紋飾比較,發現它們在大多數紋飾的使用上有著一脈相承的歷史淵源。這些相似度極高的紋飾說明它們有著共同的源頭,都是壯族先民所使用過的文化表象。壯錦圖案在民間流傳的過程中有傳承,有借鑒,有融合,也有發展,這與社會歷史的發展變遷是相一致的。
1.2壯錦圖案與原始宗教
壯錦的組成圖案十分生動,各種紋樣的組織復雜多樣,同時還具有鮮明的色彩,題材絢麗多彩。紋樣題材大致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什物、幾何以及文字、自然和復合等類別。紋樣的內容比較豐富,各種對比手法的運用非常強烈,具有濃艷粗獷的藝術風格。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神靈崇拜及吉祥吉利等內容。自然崇拜的紋樣有云雷紋、渦流紋等,表示通過對自然神力的敬畏與祭祀,以祈福求安保護族類;圖騰崇拜的紋樣有魚紋、鳥紋、蛇紋等,把它們當作祖先一樣尊重崇拜;生殖崇拜的紋樣有孕娃紋、交媾紋等,表示陰陽相交后可獲得宗族的繁衍和人丁興旺;神靈崇拜的紋樣有龍紋、鳳紋、蛙紋等,主要祈求生產豐收和人事平安;吉祥類紋樣有繁花似錦紋、龍鳳呈祥紋、如花似玉紋、鴛鴦戲水紋、蝴蝶戀花紋、鳳蝶通寶紋和花開富貴紋、連年有魚紋等,表示吉祥美好的事物和稱心如意心想事成的愿望。
第二章 壯族織錦的工藝及特點
文山壯錦分為織錦和繡錦兩種工藝。織錦是以細紗為經,彩色絲線或毛線、棉線作緯的重緯組織,并在其間挑織或挖織金銀絲條,使織錦光鮮亮麗獨具地方特色。文山壯族織錦主要分為方格錦和挑花錦等。繡錦是在各種不同織物上用針刺添加各種彩色絲線或布料、金屬等,構成各種花紋圖案的裝飾織物。文山壯族繡錦的主要手法有點繡、打籽繡、槍繡、辮子繡、盤絲繡、纏絲繡、包筋繡、鎖扣繡、平針繡、納紗繡、十字繡、剪貼繡、包物繡以及釘物繡、鑲嵌繡、百褶繡、拼縫繡等。工藝流程主要以繪樣繡和剪樣繡兩種途徑來完成。傳統壯族織錦是用土絲、土棉線精心編織而成。從紡線絞線到采用自己種植、調制的染料把線染成各種顏色都是自行制作的。每一個過程都是由壯族婦女的汗水和心血凝聚而成,都融入了壯族人民熾熱的情感和審美情趣,是正在的手工藝品。自從工業染料進入市場,直接購買染過色且含棉量較低的滌棉線,傳統織錦的原材料發生了變化,色彩過于艷麗,失去了傳統織錦的品質。傳統圖案費工費時,制作成本高,沒有市場競爭力。還有就是年輕一代織錦藝人大多不會織傳統圖案了,傳統圖案只留在少數老織錦藝人的記憶里和博物館收藏。傳統織錦主要是滿足壯族人民自身生活的需求,而現代化條件下,主要是滿足美化人們的生活需求,主要用于欣賞和裝飾。壯族傳統織錦用途的改變是必然的,將會發展為民族工藝品。
第三章 壯錦圖案現代文創產品設計的思考
由于現代文化的融入,織錦作為生活用品逐漸縮小,許多人摒棄祖輩留下 的織錦用品,用上了現代品牌的床上用品、家居用品。文山壯錦可在生活中作最必需最廣泛的生活實用品使用,這也壯錦活態傳承的最賴以存在的群眾基礎。其次,壯錦可作為旅游產品中的紀念品、工藝品、裝飾品等,供游客欣賞選購。再次,壯錦可在教學機構、研究機構、博物館、文化館、傳習館、特色酒店、旅游飯莊等場所中使用。
通過對文山壯族織錦圖案的提取,結合現代設計構成法則,與當地特色工藝錫工藝設計相結合。壯錦圖案經過提取、重復、對稱、重構、色彩重搭、相互遮擋、剪切等不同構成形式以首飾為主要文化表現載體,再通過其他材質的結合運用,使之前只存在于服飾上的圖案由平面化向立體化過渡,體現出傳統內涵和現代表現的結合。這樣的設計實踐,使多彩的民族文化與現代時尚相結合更吸人眼球,同時壯錦為壯族民間所特有,因此具有手工技藝及其文化載體的獨特性。此次設計實踐即是對少數民族文化運用現代設計手段進行傳承和推廣發展的探索,壯錦是古代壯族人們在長期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民俗民間技藝及載體,具有文化的原創性特征。壯錦伴隨著民間習俗歷史的演變發展而演變發展,因而對民間習俗具有依存性。壯錦上可列為朝廷貢品,下可為百姓日常所用,雅俗共賞,因而具有審美的趣味性。并對壯錦的風格元素進行了剖析,分析了壯錦的圖案構成和色彩搭配習慣,并對民族文化語義等方面的元素進行了提取,探索了這些元素在產品設計中應用更多的可能性。文化創意產品就是以提煉文化元素為基礎,結合不同的學科知識,運用到不同的載體之中,并融入情感,創造出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也就是將文化內涵與物質形態相結合,普通的東西就會具有深層次的意義。
第四章 總結
壯錦圖案的與其他工藝相結合現在許多領域都有嘗試。尤其在黔東南的苗刺繡轉化,云南境內的彝族、白族刺繡的轉化,甚至大理地區扎染的產品轉化等等。
這種對于圖案切割后附著于新載體上的做法,成為當今民族文化產品開發的基本途徑之一,只不過載體在不同層面上進行著改變罷了。但換個角度來看,這種手段具備一定的難度,一是由于環境的根本改變導致在材質選擇上、特別是載體選擇上無法與原有材料保持高度一致;二是由于原本產品的存在動因在今天的生產結構中已經脫離或者被新的生產力所取代,功能性上大打折扣,即便我們將圖案附著上了新的載體,這種在圖案與新載體之間的“斷裂感”,也會對產品原有的體系和文化自身造成相當的損害。其次才是在藝術層面上關于立面和圖案的解構問題。這也是進行民族類型產品轉化的基本邏輯。然而,民族文化在現代語境下的融合與發展會隨著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變化和深入,民族風格與現代產品的融合與發展也必然是一個長久的命題,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更加深入的探索,才能更好的將民族文化融合在文創產品設計中,使民族文化得到與時俱進的深遠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昆聲著.云南藝術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2]壯族自然崇拜文化 [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
[3]李靖寰著.云南民族美術簡史[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0.
[4]戴光祿、何正廷編.勐僚西尼故——壯族文化概覽[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
[5]龍紀峰著.壯族美術史[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9.
[6]潘紅著.《學科建設與文化創意》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云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