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澤令
在深度貧困地區,以農業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促進貧困區域經濟發展,已成為廣泛共識,也是扶貧開發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自我縣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農業產業扶貧一直是我縣脫貧的重要抓手,是我縣脫貧工作的重要內容,目前呈現出欣欣向榮之態。前段時間,我們在縣內多個鄉鎮進行農業產業扶貧方面調研,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在發展農業產業助推脫貧攻堅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產業扶貧精準度低。產業扶貧與其他扶貧的區別就在于“產業”二字,產業是由門檻的,對于貧困戶來講這個門檻較高。目前我縣貧困戶產業發展參與度不高,主要表現為沒錢、沒渠道、沒意愿這三個問題。這就導致了產業扶貧更多是在幫助有一定規模產業的非貧困戶,而真正的貧困戶仍然在冷眼旁觀,沒有享受到相關政策優惠。
二是產業與市場脫節。在貧困地區,受到經濟環境、技術條件、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大部分產業集中在種植、養殖類周期短、見效快的產業方面,而市場前景更廣闊的特色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農業等產業仍處在培育、發展階段,整體規模較小且分布不均衡。因受脫貧時限制約,部分鄉鎮指導農戶發展脫貧產業時缺乏前瞻性、科學性規劃,未對市場進行充分調查論證就盲目確定發展項目、擴大發展規模,往往出現“地里豐收,口袋空空”的局面。主要表現在,一是選取項目僅以時下短期的市場需求、物流成本、投入產出比等為參考依據,未結合本地區生態氣候特點、市場行情波動、特色品牌打造方向等綜合考慮;二是尚未建立全面的農產品分類和市場營銷信息平臺,農民和各種合作組織和家庭農場不成熟,發展利益聯系,分散和分散發展。我國的扶貧產業、成本控制能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弱。;三是沒有行業協會對農戶進行生產技術培訓、市場行情發布,生產與銷售市場未形成有效直接對接。
三是產業同質化嚴重。部分鄉鎮未在市場調研上“趟深水”,便通過政策刺激、下指標、定任務等方式,試圖“復制”其他地區經驗成果,硬性推進某一產業快速發展,在引進產業和規劃設計時忽視了市場的真實需求。例如,我國西部不少的縣都盛產獼猴桃、核桃等農產品。數據表明,2018年度中國核桃產量占世界產量的80%,而核桃在日常消費中的占比并不高。盲目跟風發展,最終可能導致“價廉傷農”,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扶貧資金,還會挫傷貧困人群的脫貧信心。
四是產業鏈狹窄。從目前縣內農業產業鏈的類型來看,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整體加工鏈短,驅動能力不足;大多數加工企業規模小,生產經營成本高,技術設備落后,特色農產品加工水平低,缺乏精細加工和綜合利用。二是服務鏈發展滯后,上下游不平衡。許多農民獨立完成了農產品的生產過程。生產性服務需求不強,制約了農業服務業的發展,導致了服務鏈的不平衡發展和產前服務的快速發展。然而,農民的迫切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和銷售服務仍然十分薄弱。三是功能鏈擴展的領域不廣。休閑農業等新型功能產業鏈十分匱乏,缺乏經驗、文化、教育等高水平項目。四是扶持政策不完善,土地、資金、交通、環保設施等要素整合不夠,支持作用不足。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思考出了以下建議:第一,打通貧困戶參與渠道。這需要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通貧困戶的工作,增強他們脫貧內生動力,鼓勵他們發展產業,暢通貸款渠道,提供培訓學習機會;二是要做通相關干部的工作,讓他們認識到扶貧不是表面文章,不能政績至上,必須要無私的產業扶貧政策普惠給廣大貧困戶,要不畏艱難的帶領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富起來。第二,優化產業規劃。思路決定出路,發展產業扶貧時要做好頂層設計,提高站位,開闊視野,縣上既要清楚全國、全市、全縣的種植、養殖結構,又要從全國市場的角度規劃扶貧產業,指導、引導群眾立足本地優勢資源,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優質高效、綠色生態的區域特色農業產業,盡量避免產業同質化帶來的低效競爭。在制定產業發展可行性規劃后,圍繞產業發展,圍繞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支撐政策制定,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第三,強化市場對接。建議加快農產品綜合分類銷售信息平臺建設,建立區域性行業協會,發展農業中介服務機構,培育農產品經紀人,提供市場信息。為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養殖戶提供服務,使農產品盲目性降低到最大限度。第四,延伸產業鏈條。著力將發展態勢良好的企業打造為龍頭企業,鼓勵企業廣泛吸收和培養人才,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企業管理能力,以科技創新引領規模發展;支持企業完善整個產業鏈布局,發展線上線下營銷。大力培育農業生產性服務主體,重點培育一批服務功能全、組織能力強、運行管理規范的綜合性農業服務企業,開展覆蓋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持農民工返鄉、農村大學生回鄉、工商資本下鄉,投資現代農業、特別是新興功能產業。鼓勵和支持新的產業鏈實體的發展,如農工商聯盟和農業產業化。
(作者單位:中共城口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