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曙明
摘要:紫砂藝術發展至今,每一個壺共同具備了簡約的藝術語言,意境高遠,線條簡潔、明快、氣度神韻是每個紫砂藝術工作者的追求。
關鍵詞:紫砂;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4-0046-01
紫砂壺起始于宋代,盛于明清,經過千百年的風雨、一代代藝人杰作流傳至今,又有多少文人雅士留下了詠茶名篇,贊嘆紫砂壺的精妙。宜興紫砂傳統的造型設計凝聚了前輩藝人的智慧和心血。歷經時代的變遷,文化的熏陶,從而以千姿百態的形式呈現于世。紫砂壺以獨特的紫砂材質,奇異豐富的外觀造型,繁雜多變的裝飾技法聞名于世,并逐漸成為嗜茶者推崇的理想茶具。
作為早期實用茶具的紫砂壺,從宋朝開始,由于文人豐富想象力的滲透,如蘇東坡之提梁壺,陳曼生之曼生壺,都已成為紫砂茶壺的經典代名詞,這些膾炙人口的典故,無不昭示著宜興紫砂的發展,與歷代文人關系之密切。
明萬歷后期是宜興茶壺重要發展時期,有名家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時大彬系時朋之子,原善做大壺,在文人陳繼儒和他的朋友們提倡下用小壺品茶而造小壺,以保持茶的香氣。他曾創制數十種紫砂壺的款式,有菱花八角、梅花、六角、提梁、僧帽、扁壺等,佳作信手而成,藝術成就達到巧奪天工、千姿百態的地步。“千奇萬狀信手出”,精湛絕倫,更為朝廷所器重,故有“宮中艷說大彬壺”的贊語。
紫砂的傳統創新離不開紫砂材質的開發與利用,宜興紫砂飲食著感性美和理性美雙重的內涵,但主要的是感性美。紫砂材質的特殊性,呈現特殊豐富的觀賞效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砂而不澀,光而不亮,粗而不糙,細英明不膩”。
凡是有所成就有所創新的紫砂藝人,無人在紫砂材質的選擇上、配置上、運用上下功夫,將五彩繽紛的陶土,赤、橙、黃、綠、青、藍、紫各色加以配置,經人觀賞舒適的感受,以體現紫砂材質所特有的肌理美,靜態美,古樸美,典雅美。紫砂泥可塑性好,可加工成形狀大小各異的不同造型;粘合力強,干燥收縮率小,燒制溫度廣,變形小,生坯強度大,冷熱急變性好;紫砂泥本身無需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單獨制陶。成品陶為雙重氣孔結構,因此紫砂具有良好的透氣性。紫砂壺的口蓋能做到配合密縫,精密合理,能減少混有黃曲菌等的空氣進入壺內,能較長時間保持住茶葉的色香味,相對延長壺內泡開茶葉變質發餿的時間,這是其它茶具無可媲美的。
紫砂壺造型變化萬千,按形狀特征,可分為圓器、方器、塑器和筋紋器四種。圓器造型主要由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線構成,轉折圓潤,雋永耐看,活潑柔美。方器造型是從方形、六角形等基本形態演變而成的,講究“方中寓圓”,要求輪廓線條分明,線面挺括平正。
紫砂塑器,俗稱:“花貨”,是用提練取舍的藝術手法,將自然形態進行變化而設計成的造型,該造型的紫砂“花貨”形象生動,構圖簡練,用色巧妙,而且必須有一套完整的藝術手法和雕鏤捏塑技能。
筋紋器形造型,講究上下、左右對襯,用立體線條把壺體分成若干部分,把生動流暢的筋紋組成于精確嚴格的結構之中,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筋紋隨著造型形體的變化而深淺自如,紋理清楚,給人以簡潔、清逸、含蓄的美感。
紫砂興起于宜興不是偶然的,歷史上的宜興就是中國古代產茶區之一,所產“國山茶”在三國孫吳時期,就聞名江南;唐代陽羨茶更成為貢茶,名揚天下,唐詩人盧仝有詩為贊:“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同時宜興金沙泉在當時就是與貢茶同時進貢的沏茶良泉。正是這種絕無僅有的茶環境、得天獨厚的紫砂資源下,造就了紫砂技藝,隨著茶飲之風的變革,掀開中國茶文化新的篇章,賦予茶飲文化新的文化內涵;紫砂帶動著整個茶文化系統的演變,紫砂的發展也奠定了數百年來至今不變的茶飲文化程式,也擴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內涵,紫砂壺也充分體現出中國茶文化本身追求撲拙高尚的人生態度。
宜興紫砂陶,是中國茶文化中一朵絢麗的奇葩,它不但是中華民族物質文明發展的燦爛成果,也是華夏文明進步的結晶;它的開始與興盛即是茶文化歷史演變的必然,同時也對茶藝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紫砂陶是中國茶文化的驕傲。
宜興紫砂的傳統創新離不開紫砂特有的工藝技法的運用和掌握。宜興紫砂的成型工藝技法在世界范圍內都是獨一無二的。“打身筒,與“鑲身筒”,固定的模式,固定的工藝流程,特別的專用工具的配合,都是其它陶器成型方法所不能比擬的。
紫砂藝人在制作一把紫砂壺時,往往把個人的激情、情感滲透在作品之中,構成作品的核心,成為感染欣賞者的內動力和根源。而技術美中所蘊含的情愿,則是凝練在產品上的相對抽象的社會情愿。
手工技術美可以滿足一種柔性之美、靈性之美,從而是具有個人風格特征的,這種個人風格可以是大多數人歡迎的接受的。而機械工業技術則看不到這一點,而有著自身的技術美,紫砂壺的屬性更適宜于前者的審美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