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慧琳
摘要:一首動聽的器樂曲聲色并茂,繞梁三日不絕于耳,達到讓人念念不忘的境界,這不僅僅是技術技巧的簡單堆砌,而是人類情感的真實表達,是演奏者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的如癡如醉的傾訴。
關鍵詞:器樂演奏;要素;技巧
中圖分類號:J6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4-0114-01
一、前言
在器樂演奏中,在深入理解作品的感情的同時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并在準確理解作品內容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這樣的演奏才能把鮮明、豐滿、完整,深刻的音樂形象展現在聽眾的面前。
二、體驗作品的感情并加以體現
作曲家在社會生活獲得的生活表象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把這一切凝結為某種感情基調,灌注在作品中。作為演奏者,在演奏一首樂曲之始,必須對樂曲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即對樂曲的背景、創作過程及對作者的創作意圖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在熟知并理解的基礎上要設身處地,用感情去感受它,從而以準確、細致、豐富的情感去表現這部作品。
演奏者在演奏每一部作品之前,不僅要緊緊抓住作品的感情基調,又要在演奏過程中注意挖掘平時類似的情感經歷,觸類旁通地去體驗作品所欲表達的感情。
與此同時,通過直接和間接的生活體驗,進行理性和感性相結合的理解,使對作品所要表達的意境和情感有一個較深的體會,在演奏時能在理性上準確地把握基調,并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加以發揮,從而努力去體現這種基調。只有用自己的身心去實踐、去感受并體驗,認識作品感情內容的內部和外部因素,這樣的演奏才能接近作品思想的情感,才能有真實感。只有在這種深入體現作品的感情的基礎上,我們的演奏才不會停留在演奏技巧的環節上,而是以情動人,扣人心弦,從而真正做到音樂的最終目的——為表情達意服務。
我們雖然肯定了深入體驗作品感情并加以體現的重要性,但只不過是演奏成功的第一步,這僅僅是表達作品的基調,是一種外在的表達,而未能達到內涵的表達。音樂藝術有其重要作用就是使人們在欣賞時產生想象、聯想。
三、理解作品的意旨并加以想象
即使準確地把握了作品的感情基調,也未必就一定能夠達到二度創作的目的。只有在徹底理解音樂內容的基礎上,再賦予創造性的想象力,拓寬作品的意境和畫面,對作品傾注詮釋者的個人情感,演奏時才可能有鮮明、可感的形象,才能使聽眾在感受到作品情感的同時,體驗到作品的真實性,從而獲得啟迪,提升認識。如演奏《采茶舞曲》時,應想象到一群少女走在鄉間的小路上,過小溪,走石橋來到茶園,興高采烈采茶的形象。演奏小提琴的《小步舞曲》時,就好像貴族們,在皇宮里,相互邀請。高貴,華麗,翩翩起舞一樣。
盡管音樂是抽象的“語言”,但是,如果演奏者先通過想象、聯想,并在以豐富的生活體驗為依據和對樂曲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有了這些自我設想的意境和栩栩如生的“畫面”,這樣,演奏者就會覺得表演技術會有的放矢,音樂形象也就會顯得更加具體、清晰、鮮明起來。
四、理解作品的精神,演奏出作品的內涵
“藝術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藝術的源泉”。每一部作品的誕生與歷史、時代、民族結下不解之緣,古今中外的優秀音樂作品無一不是體現時代的精神。
如:《北京喜訊到邊寨》,作品為段體結構,音樂素材取自于苗族和彝族的民間音樂,此時正值舉國歡慶粉碎“四人幫”偉大勝利之際,樂曲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這一特大喜訊傳到祖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邊寨時,邊寨人民載歌載舞,熱烈慶祝的情景。樂曲的引子由圓號模仿牛角號在中音區奏出粗獷遼闊的旋律,這仿佛是北京喜訊的電波越過千山萬水,傳達到邊寨的千家萬戶。緊接著兩小節強烈的舞蹈節奏,引出了樂曲的第一主題,熱情奔放的曲調,鏗鏘明快的伴奏,展示出一幅熾熱的群舞場面。接著又出現了模仿牛角號的持續長音,與前段形成對比,在歡快熱烈的氣氛中,夾雜著排鼓和鈴鼓聲,仿佛是一群腳脖子上套著一串串小鈴鐺的姑娘在縱情歡跳。
樂曲由一個過渡性的樂句,引出第三主題,曲弦樂彈奏,并伴以清脆的木魚和鈴鼓聲,熾熱的情緒不斷高漲。樂曲不斷轉換情調,情緒逐漸向高潮發展,最后,在鼓樂齊鳴聲中,再現了第一主題,熱烈的情緒發展到了頂點,遼闊的號角聲中,象征著人們奔向美好明天的決心。
假如演奏者對當時的歷史以及作者的立場一無所知或僅是略知,對少數民族的音樂及作者的表現手法只有粗淺了解的話,那么,就無法體現作品的內涵,作者的意圖就不可能融合在演奏中。
五、結語
總之,演奏者處在作曲與聽眾之間,肩負著二度創作的重任,演奏者切不可認為只有高超的技術便可對付作品,而要切記感情、想象、理解相結合這重要的表演原則。假如只有感情的演奏,只能給聽眾一時情感上的滿足;假如只有想象的演奏,只能讓聽眾感受到畫面的“形”;假如只理解作品的精神的演奏,則只能是有“神”而無“形”,缺乏藝術感染力。
由此可見,在演奏中的感情、想象、精神三者缺一不可,它們是密切聯系、息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