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虎
摘 要:考察明代木刻插圖人物題材的發展變化,不難看出,明代木刻人物畫題材的變化與明代的社會環境變化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社會的發展、經濟關系的變化,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價值觀與倫理關系。這一需求必然會首先反映在敏感的文藝創作領域。明代木刻插圖人物題材的豐富多彩,不僅反映出濃厚的明代社會世俗生活氣息,更是明代社會各階層社會生活與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
關鍵詞:明代木刻;人物插圖;題材;變化的意義
明代木刻插圖人物題材變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問題,它的發展、變化無疑有其自身的規律,具有與明代社會特定時段的社會生活內容發展進程相互印證的意義。
明代木刻插圖人物題材本質上是記錄明代社會人們精神和社會實踐活動的物質載體,其變化必然會受明代社會生活的影響,是人們的社會關系、人生、價值觀、情感的形式反映,并對明代社會大眾的思想與行為產生了影響。明代木刻人物插圖題材類型的廣泛,并不僅僅是文藝創作的表面繁榮,明代木刻人物插圖題材變化所承載的不僅僅是這些,其題材類型所要傳達的還有更深層的意義。
1 審美意識與社會思潮的關系
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藝術的本質特征是在形象中具體地表現一切:“重要的是‘形象這個字眼,它告訴我們藝術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而是用活生生的個別事實去表現思想;當我們說‘藝術是自然和生活的再現的時候,我們正是說的同樣的事,因為在自然和生活中沒有任何抽象地存在的東西;那里的一切都是具體的;再現應當盡可能保存被再現的事物的本質;因此藝術的創造應當盡可能地減少抽象的東西,盡可能在生動的圖畫和個別的形象中具體地表現一切。”①
明代木刻人物插圖題材所展現的世界,正是這一本質特征的反映。它是明代社會大眾生活的再現,是人們期望通過與自己生活狀態相似的木刻人物題材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愛憎情仇、理想與追求的思想反映。反映這一思想藝術中的藝術形象不可能是也不應該是抽象的,只能且必須是具體的人與事,只有這樣,他們才是觀照現實生活的,具有現實生命氣息的,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同呼吸、共命運的人,才能引起最為廣泛而深層的情感共鳴。也才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明代木刻人物畫題材的繁榮與多樣,幾乎是明代社會各個階層社會生活的寫照,從早期只有傳統的宗教、孔孟先賢、帝王將相、忠烈英雄、忠孝節義人物題材,到明代中后期社會各個階層人物題材的應有盡有,販夫走卒、鄉野村夫、大家閨秀、青樓妓女……他們就生活在明代人的日常生活里,人物身份雖然如此繁多、復雜,但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全都是平民百姓。而關于他們的事,表面上雖然只是一些市井生活、愛恨別離、行俠仗義等方面的事,但這些人物之所以能夠進入藝術創作的領域,粉墨登場,與明代社會思想的轉變有著密切的關系。
2 新的價值觀對木刻插圖人物題材的影響
明代中期以后,商業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性的加劇,市民階層和市民文化的興起,使人們的日常生活內容越來越豐富多彩,充滿活力與變化。商業化浪潮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人們社會生活、經濟交往的不斷擴大、思想交流越來越頻繁、眼界逐漸開闊,明代中期以后的社會生活與傳統的社會生活逐漸斷裂開來。新興階層在獲得經濟上的支配能力后,必然產生對政治與社會權利的欲求,宣揚體現本階層利益的新價值觀念。在傳統文化中被鄙視的夸耀、侈靡之風,卻在以商業與消費為中心的城市中視為時尚。這不僅僅是城市商業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對立,也是城市生活與農村生活的對立。很多文獻都記載,嘉靖以前的明代士人學問端正、禮法嚴謹、生活簡樸,但嘉靖以后卻浮夸放蕩、奢侈無度,而且出現了城市市民與農民的對立。一部分經商致富的城市商賈、貴族、士人開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而恪守傳統的一部分士人卻希望保持原來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秩序。
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明人的思想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危機,傳統與當代、皇權與紳權、城市與鄉村、市民與士紳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權利與社會地位之間產生了諸多沖突,社會生活內容和社會思想意識在此時期相比于明初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但作為皇權控制下的政治意識形態、道德倫理觀念卻通過考試、教育、禮制等途徑深深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觀念中,還在表面上維持著社會生活。如明代被一般士人家庭奉為手冊一類的書——《居家必備事類全集》中,就幾乎包括了一個略有知識的士人所有有關生活的常識。其內容主要包括甲集:生活觀念、家庭規范、讀書方法、社會交往知識;乙集:家庭與家族禮儀;丙集:各種道德倫理名言與各種占卜宜避常識;丁集至庚集:關于住宅風水、喂養牲畜、農桑植物、茶酒食物的各種常識;辛集:吏學指南;壬集與癸集:衛生健康知識,以及來自佛教、道教的道德規訓。不難看出,這本書里最重要的部分是關于生活中倫理道德的甲、乙、丙三集。但這些理論在業已變化的現實社會生活中,似乎無法解決新形勢下所面臨的種種問題。
隨著民間社會輿論空間的擴大,倫理觀念與社會生活同一性控制得越來越小,朝廷對民間社會愈發松弛,印刷傳播業的發達、商業的繁榮、民間財富的增加使得新思想的表達和廣泛傳播成為可能。正是在這種相對自由的情況下,大批士人興起私人講學的風氣,在官方政治意識形態和民間社會生活之間開辟了一個自由表達的“公共空間”。一種超越了主流意識形態和政治秩序所允許的追求自由的精神迅速發展壯大起來,以對當時尊奉的歷史傳統和社會秩序的抨擊和瓦解為目標,把俗人與圣人、日常生活與理想世界、世俗情欲與心靈本體融會貫通,既對人們日常生活與世俗情欲的合理性作出積極的肯定,將人們心靈的自然狀態當作個人發展的終極理想狀態,也將世俗大眾思想行為本身等同于圣賢之道,肯定個人存在的價值和生活意義。這實際上是對傳統主流社會道德價值觀念的挑戰與淡化,對個人價值與生活意義的全新詮釋。如何心隱、李贄等人的思想和行為,他們提出“圣人之道無異于百姓日用”,由此而來,所有的戒律、超越的標準和意義統統被消解,更是鼓吹“率性所行,純任自然,謂之道”,重新確立個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李贄是這一思潮的領軍人物。他極力宣揚“童心說”:“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說》)童心即真心,李贄提倡講真話,反對一切虛偽、矯飾,主張坦言私利。“夫私者,人之心也。”“雖圣人不能無勢利之心。”實際上是對個人日常生活與世俗情欲的合理性作出積極的肯定。
由于他的這些思想學說符合了當時的社會需求,反映了新時代的呼聲,因而“士翕然爭拜門墻”,“由大江之南北及燕薊人士無不傾動”(《乾隆泉州府志·明文苑李贄傳》)。盡管朝廷曾以其書降罪于他,焚禁其書,但仍然不能完全禁止,可見李贄的思想影響之大。他主張婚姻自己做主,贊賞寡婦再嫁,反對鄙視婦女,重視以民間真實的人情世故為基礎的民間文藝,并將民間文藝提高到理論的高度予以肯定:“種種日用,皆為自己身家計慮,無一厘為人謀者,及乎開口談學,便說爾為自己,我為他人,爾為自私,我欲利他,……翻思此時,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說是事,作生意者但說生意,力田者但說力田,鑿鑿有味,真有德之言,令人聽之忘厭倦矣。”(《焚書·答耿司寇》)。對當時文藝領域“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這種尚古之風,他不僅高度贊揚《西廂記》《水滸傳》這些通俗文藝作品,評點、贊揚那些廣為流行于市井的各種小說、戲曲,如《李卓吾批評西游記》《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等十幾種之多。而且把這些作品與正統經典相提并論,提出文學應隨時勢的變化而變化,順應潮流,反映時代。正所謂“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為今舉子之業,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后論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說什么六經,更說什么《語》、《孟》乎”。(《焚書·童心說》)。本來以現實世俗生活為基礎的市民文藝,在李贄的贊賞與宣揚之下,融入了以個人心靈解放為基礎的浪漫主義文藝運動。在這一思想的鼓動之下,明代文藝創作思潮出現了新的變化,產生了大量與時代同步、富于日常生活氣息、反映世俗生活的文藝作品。如湯顯祖的《牡丹亭》,通過女主人公死而復生的離奇愛情故事,表達出作者對勇敢追求愛情的女性的深切同情和美好祈望。再如崇禎年間的《新刻節義鴛鴦冢嬌紅記》中的王嬌娘,孟稱舜的《節義鴛鴦冢嬌紅記》中的嬌紅,《紅拂記》中的歌妓紅拂,《賣油郎獨占花魁》中的妓女美娘,《西廂記》中的鶯鶯,《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等等。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而后足,則千古之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答耿中丞》)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的存在自有其獨特的價值,無須依據圣人之學來證明自己的才能,這些真摯的思想直接指向人們深層的精神生活。
追求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誓與傳統權利作抗爭,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以此為基礎的文藝創作逐漸將社會審美文化趣味轉向關注人們平凡的日常生活,平凡人物在世俗生活中的種種遭遇,他們的喜怒哀樂、人生理想、真摯虛偽、愛恨情仇、七情六欲、生老病死等無不生動活潑、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文藝作品中,展現在明代木刻人物插圖題材中。
3 結語
明代木刻人物插圖題材的發展、變化與明代特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是分不開的。明政府寬松的刻書產業政策、繁榮昌盛的手工業、大量的文化娛樂需求、戲曲的繁榮無不為木刻人物插圖題材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明代木刻人物插圖題材創作的繁榮與昌盛也離不開廣大平民階層的參與,他們既是木刻人物插圖題材表現的生活來源,也是消費者,更是木刻人物版畫的創作者。明代木刻人物插圖題材的發展,無疑離不開文人畫家、作家的參與,更是極大地提升了木刻人物插圖題材的思想性與藝術性。
明代木刻人物插圖題材屬于明代整體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核心是文藝美學思想的轉變——更加關注人們日常生活中平凡樸素之美。追求個性解放、婚姻自由、權利平等等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是在明代新型社會關系下,人文主義社會思潮的強烈反映。在這一思潮的推動下,明代后期的木刻人物插圖題材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木刻人物插圖的黃金時代。
參考文獻:
[1] 車爾尼雪夫斯基(俄).生活與美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98.
[2]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 張福海,葉長海.中國戲劇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M].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
[5] 王小舒.中國審美文化史(元明清卷)[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
[6]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