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的快速普及讓基礎性課程的授課地位得到了顯著提升,尤其是很多地區的學校已經開展了少數民族的音樂、美術、舞蹈等相關的藝術性課程。藝術類課程并不僅僅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且要培養學生對于美學的理解和鑒賞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專業技能發展。由此,舞蹈教學的創新性應用問題也成了研究重點。
關鍵詞:苗族舞蹈;舞蹈教學;創新性應用
0 引言
中國傳統的少數民族舞蹈是現代藝術中的瑰寶,我們在相關的藝術教學當中不能單純地只看重舞蹈文化,而是要從技巧入手,探究其方法和技巧,這樣一來,也能夠讓少數民族的藝術得到創新性應用。本文將先分析苗族舞蹈應用的理論依據,并具體探究其創新性應用的途徑。
1 苗族舞蹈創新性應用的理論依據
在校園藝術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舞蹈教育也屬于普及性質的教育類別。從其本質上看,就是基礎性藝術類的學科得到了推廣和普及。教學系統的不斷完善讓舞蹈教學模式得到了快速發展,學生只有在了解民族舞蹈的基礎上才能將這些精神領悟轉化為實踐能力,從而領會藝術的精髓,促進其更好地發展。換言之,苗族舞蹈的創新性應用是素質教育與審美教育的體現,其理論基礎和作用也成為研究中的重點問題。[1]
苗族作為中國的少數民族,常年生活在極具自然特色的區域,在良好的生活環境之下,苗族人民創造了自身的民族舞蹈,表現了他們的情懷與樂觀的生活態度。苗族舞蹈的特點鮮明,地方藝術文化具有足夠的吸引力。所以,在教學實踐開展之前,需要讓學生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特征,理解舞蹈動作表現出的動態美和精神意義,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底蘊。
2 苗族舞蹈創新性應用的途徑
2.1 注重美的創造
在專業的舞蹈教學之外,很多學校會注重舞蹈文化的滲透,例如在校園文化的滲透當中,會在某些節目當中加入民族舞蹈的相關內容,能夠更好地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對于教育者來說,要做到的不僅僅是教授學生舞蹈技能,更應該注重啟發學生的創造力,讓他們能創造“美”,而不是單純地進行模仿和復制。[2]
所以,在現代的教育當中,應該以提升欣賞水平為主要目的,并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讓學生對于“美”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將美轉化為藝術素養與藝術理念,以此為基礎培養學生的舞蹈能力,提升藝術能力。在添加教學元素的工作中,需要將學生藝術認識與創造型人才的培養工作相結合。苗族舞蹈來源于民間藝術,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進行創造與改進。所以,注重美的創造就需要進行創新性的發展,從藝術融合中感受苗族人民的生活范圍,并感受其性格的優點,在舞蹈教學中加入民風元素,不脫離傳統苗族舞蹈的基礎性意義,這不僅是創造舞蹈的原則,也是保證其藝術風格不斷傳承下去的必要模式。
2.2 美學化的教學實踐
人們對于美的追求是一種本能反應,在日常的舞蹈教學當中,也應該注重學生對藝術思維形象的理解,強調對于自由風格的藝術領悟能力,包括對音樂節奏的把握與藝術問題的思考。苗族舞蹈的特點鮮明、豪放大氣,舞蹈的分支也有其差異性的特點。例如,蘆笙舞就是苗族的著名舞蹈,它具有習俗性、表演性、禮儀性和祭祀性的特征,根據活動的內容與時間的差異,具有不同的活動特征與活動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人們對于藝術性的要求相對較高,需要以舞蹈的表演形式來進行教學實踐,注重多元化的創新與發展。換言之,苗族舞蹈體現的不僅僅是舞蹈組合,同時還包含了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歷程。學生在這種藝術信仰中所體現的藝術特征也需要在教學中呈現,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其獨特的美學特點。因此,苗族舞蹈是其精神文化的體現,是眾多藝術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也應該體現其美學性的特征。[3]
2.3 注重藝術傳承
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中,對于苗族舞蹈也有眾多的文字記載,除此之外,苗族的其他舞蹈元素在傳承的過程中也需要對音樂進行深入理解。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舞蹈處于絕對的主導位置。此外,在舞蹈實踐與藝術傳承的過程中也需要充分掌握音樂元素,考慮到文化傳承問題,保證在苗族舞蹈的學習過程中正確理解舞蹈和音樂之間的關系,并且通過苗族舞蹈和文化的進行深入研究,從藝術傳承過渡到實際的舞蹈教學。
3 結語
在苗族舞蹈的教學過程中,苗族舞蹈所包含的文明會使教師注重對歷史和人文的研究。在開展教學前,也應該引導學生了解少數民族舞蹈的創造背景與表現內容,更好地走近舞蹈、走近藝術、走近教學,將藝術素養融入教學體系,為培養更多具備較高藝術素養的學生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涂元元.苗族舞蹈在普通高校舞蹈教學中的創新性探討[J].大眾文藝,2016(5):231.
[2] 劉錦文.試分析舞蹈教學中的舞蹈藝術表演[J].中國民族博覽,2015(18):139-140.
[3] 李潤潤.苗族板凳舞在興仁縣第一中學的教學問題思考及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06(16):85-86.
作者簡介:李偉(1978—),男,吉林長春人,國家三級演員,講師,研究方向:廣西桂西北少數民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