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芳 趙俊
摘 要:民間手工藝文化是一個民族有生命記憶的文化體現,是民眾精神與智慧、文化形態和審美方式的重要表現。“掇花”工藝品作為保山地區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以獨特的審美表現以及純手工的制作,受到當地民眾的喜愛。但由于藝術表現形式的匱乏,市場前景不理想,文化資源以及技藝面臨逐漸喪失的危險。本文從現狀、藝術元素的應用方式、設計探索三方面進行探究,以期傳統手工藝逐漸發揮其傳播文化和傳承工藝的巨大作用。
關鍵詞:民間“掇花”;工藝現狀;藝術元素;應用探索
在云南省保山地區,“掇花”工藝是民間喜聞樂見的一種手工工藝,其藝術形式在二維空間的表現中體現出厚重、色彩鮮艷的特點,多年來滿足了人們對物質生活的需要和精神審美的需求。但由于人們的消費渠道不斷擴展,該手工藝的傳承性、穩定性、延續性受到影響。在保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將此手工藝進行深度挖掘,讓價值得到全面提升與發揮。
1 民間“掇花”工藝現狀
“掇花”工藝起源于民間,這種手工藝的產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在生活中逐漸產生的,并通過一定的承載方式在特定環境下傳承。其在民間有自發性、享用性的工藝美術特征。這類手工藝還是歷史與記憶的綜合體,也是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著極高的工藝技巧和審美價值,在本地占據著重要地位。
目前市場中“掇花”工藝產品以“背幺”為主。當地人把背幼兒的背帶稱為“背幺”。“幺”為小孩的意思,也意味著寶貝。根據民俗的延續,在寶寶出生前,長者都會給寶寶準備一塊作為禮物,背幺中的“掇花”圖案一般為龍鳳呈祥、鳳穿牡丹、花開富貴、生肖動物、福祿瓜果等,這是對孩子健康成長的一種期許,是人們樸素愿望的一種寄托。從圖案來說,題材均以歌頌美好的情懷為主。近年來有題材上的突破,但是圖案的構成形式沒有變化。從承載形式來說,受眾面較小,大多數年輕媽媽選擇國外進口的背帶來背孩子,而老一輩購置的“掇花”產品只能作為家中的擺設。在當地,“掇花”工藝由圓角背幺有限公司拓印圖案,交由各個村農村剩余勞動力來完成掇制,很好地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方式,也是傳承的一個突破口。但是由于制作數量下降,“掇花”制作工的收入并不可觀。
2 民間“掇花”工藝藝術元素分析
目前市面上呈現的“掇花”圖案元素在傳統元素的基礎之上的延伸很少,轉向對卡通形象的臨摹,藝術形式原本就比較平面化的圖案,在造型中略顯呆板,作品生硬無味。因此,對于“掇花”元素藝術化的保留十分重要。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探究:
2.1 元素的提取
在提取元素過程中,在圖形、色彩方面對中國傳統圖案或當地受百姓歡迎的圖案進行符號化的設計,這樣能更深入地挖掘本地文化以及資源。例如,有的“掇花”背幺里的題材有西方化的獨角獸等動物,這對于當地制作人來說是非常陌生的,與民俗工藝能夠更加深刻地流行于民間的目的相悖。圖案再造可以從夸張、抽象、重組再造等方面進行探索。在此研究方面,可以通過工藝品公司與高校工藝品研究設計團隊深度合作,進一步整合資源,使民俗工藝得到最大化的認可。
2.2 工藝融合
目前,市場上存在的“掇花”產品出處很多,但工藝的精湛程度參差不齊,部分商家為追求價廉,圖案表現工藝草草了事;“掇花”的工藝表現厚重感及藝術性表達幾乎沒有,面料質量較差,以次充好的情況比較普遍,導致產品質量下降,因此在消費群體中沒有形成一種認可度,打擊了消費的積極性。
3 民間“掇花”工藝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探索
由以上分析可見,應改變銷售方式。民間“掇花”工藝不僅能給當地人帶來實用性與審美性,而且能夠利用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發展提升消費能力以及社會認知度。可以從以下幾點完成對本地民間“掇花”工藝的研發。
3.1 文化產業視角下商業模式的轉變
創意、創新是新時代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以文化為經濟發展點,在政府的大力扶持與民眾的熱情參與下,依托有創意的設計學校通過專項課題研究參與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從商業出發,樹立文化產業化的發展理念,創立當地特色文創品牌。
大力發展線上銷售,依托百姓喜愛的線上交流方式,吸引大眾眼球并達成共識,對其認可并購買。云南近年來旅游業十分蕭條,單純依靠產業扶持,依托旅游團隊參觀型購買,當地當年新生兒家庭認可型購買,數量極其有限且不利于民俗文化及特色手工藝的傳播,從而失去它所固有的審美表現。保護民俗文化、手工藝實質上就是在以保護的方式開發市場,從而產生經濟效益,讓樸實的勞動人民的情懷得以釋放,加速本地文化建設。
3.2 形式感創新型探索
工藝美術品在視覺上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圖案的樣式從表達形式上是隱喻的傳達,形象都被賦予了新的寓意。本地“掇花”作品中的圖案,構成形式單一,多為借用式;缺乏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性特征,缺乏裝飾趣味性。“掇花”工藝自身就帶有工藝缺憾:繡制手法單一,無法達到其他刺繡的立體三維效果以及層次感。
3.3 科普推廣
在社會中進行廣泛宣傳,讓來自民間的工藝美術文化受到人們的喜愛,如可以通過民間手工藝文化節、旅游產品節、文化記憶宣傳、工藝講演、體驗參與等方式,鼓勵年輕人學習本地手藝,用新的方式為傳統工藝注入活力。
4 結語
在保護民間手工藝的基礎之上,更加應該用現代人的思維以及接受能力去分析發展思路,以濃厚的文化背景為支撐,不斷探索新形式,制作具有新時代特征的產品,滿足大眾審美需求的消費,擴寬市場,結合文化品牌建設,把握對傳統手工藝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鐘蕾,朱荔麗,羅京艷.手工藝的設計再生?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域文化傳承[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2]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
[3] 趙世林.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論綱[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張雪芳(1987—),女,云南保山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