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瑾
摘要:通過細讀迪特拉姆斯及揚蓋爾的文章后對于設計的含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認為在設計的同時更應承擔責任,應為人而設計、為自然而設計。
關鍵詞:設計;可持續;公共空間;城市
中圖分類號:TU984.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4-0183-01
在仔細研讀迪特拉姆斯的“設計的責任——更少,但更好(少而精)”,以及節選自揚蓋爾的《交往與空間》書中的部分片段后,對于設計以及公共環境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領悟。
設計作為一種人為的造物活動不僅僅是創作某一種新的形式或某一種新的視覺刺激,更深層次的來說,其實是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使用感受。各行業不同的設計師將工作組合在一起之后其實就是在用自己的能力重塑世界。
迪特拉姆斯于1961年他成為布勞恩公司產品設計和發展部門的領導,與機能主義設計學派有很密切的關系。他始終追求可持續發展,就是開發耐用產品,不會過早老化、也不易過時的產品,能夠保持中性,歷久不衰。他認為當今社會制造出了太多不必要的東西,這不僅體現在消費品行業,還包括建筑業和廣告業。為了刺激消費、迎合需求,而不斷推出新的設計,而這些設計大部分則是依靠“表象的吸引力”一味的盲目的求新求異。在企業和商家推出此類產品的時候,不可置疑的是這種方式的確在刺激消費增加收入上有著很好的成效,但與此同時,這種未經仔細推敲,使用并不十分滿意的產品也在設計和制作的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資源,消耗相同的資源,為何不設計和制作一些經久耐用且造型美觀的產品呢?一件產品的表象吸引力只是暫時的刺激和滿足,而更為重要的則是大家所說的好用并且耐看吧。通過設計的方式使產品的洪流低落下去,不要再用昂貴的破壞環境的代價來生產“不必要”的產品。
工業設計如此,建筑設計和景觀設計亦如此,為了做到“少而精”的設計是需要很多前提條件的,首先要有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更需要耐心具體的工作,才可以設計出真正的好的設計。景觀設計和建筑設計其實也是在設計一種不同形式的產品,為了做一項好的建筑設計可能需要我們更多的去考察使用人群的需求,做好建筑每一個細節的設計和施工,并且使整個建筑與周邊環境及整體自然環境是和諧且友善的。
景觀設計中要多方面考慮當地生態、風俗,因地制宜,重視使用人群的需求和感受,設計美觀的造型,不做無用、多余的設計,才能做到迪特拉姆斯所倡導的設計責任。為此在設計過程中可能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相對起花費的資源,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揚·蓋爾著作有《交往與空間》、《新城市空間》、《人性化城市》等。揚·蓋爾在《回歸公共空間》中以哥本哈根為例提出的“還城于人”的理念,闡述了公共空間應當被作為聚會的場所、市場和交通空間三合一的空間,而不是單一的因為工業發展,汽車泛濫而獨占鰲頭的交通空間,同時也在文章中提出了未來城市規劃發展的方向必然是三者功能相互平衡協調的“復興的城市”。
“首先我們塑造了城市,然后城市將塑造我們”(揚·蓋爾)揚·蓋爾認為對現代城市帶來最多負面影響的兩大模式便是:以車輛為中心的規劃模式,以及以現代主義為代表的建筑學。前者因工業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汽車數量的迅猛增加,割裂了個人尺度和城市空間的關系,使得規劃師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以車輛和道路以及停車空間為中心,忽略了行人的感受,并且使城市空間中市場與聚會場所的功能逐漸減少甚至消失;后者則被蓋爾認為是設計師用來逃避復雜的現代城市環境的捷徑,最省力方法莫過于將這些關系簡單化后濃縮入單體建筑的設計中,因此現代主義建筑不僅在生產過程中提供了可大規模建造的房屋類型,也在社會問題上開發了一種被廣泛采用的可復制方案,其結果是單體的建筑取代了城市空間成為了市民活動的載體。
現今城市依然是人口聚集的中心,但當公共空間變為人們不愿停留而只是單純的不得不路過的空間時,人與人的交流和各種社會性、娛樂性的活動將少之又少,住在一棟樓里的住戶甚至可能互不相識,正常的直接交流被電話、微信等間接交流替代。而如若我們將公共空間逐漸還于行人,那么多樣化的公共空間將激發出多樣的公共生活,市中心的公共空間到處充滿自發的演奏者和愉快玩耍的孩子,這將是優秀的城市公共空間吸引更多家庭及個人的原因。而這樣的城市公共空間將成為未來城市的新地標,長遠來看除了經濟效益外,公共空間會帶來更大的社會效益,比如居民的健康以及健康成長的下一代。
揚·蓋爾在文章中充分的闡述了作為主要交流空間的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性,而結合迪特拉姆斯在《設計的責任》中闡述的理念,在日后的學習和設計中需要時刻銘記設計對于整個社會及環境的影響,并且努力完成經得起推敲的作品,同時要意識到公共空間的重要性,更加重視在公共空間設計中人體尺度的把握,設計出舒適并且人們愿意聚集逗留交流的場所,同時要強調人與環境的互動性,親和性。為孩子尋找更多安全合適的游樂空間,為成人設計可供交流且舒適的戶外環境,讓人們走出家門激發更多的公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