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詹姆斯·特瑞爾是一位以空間和光線為創作素材的當代藝術家,其回顧展包含了自己早期的幾何光線投影、版畫和攝影作品、探索感覺喪失和看似未經調整的色光領域的裝置作品,以及最新創作的涵蓋全息圖的二維作品。展覽中展示了特瑞爾目前仍在創作的著名杰作《羅丹火山口》文獻資料,這是一次將自然環境與藝術創作完美切合的偉大嘗試,蘊藏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震撼力。光線一直是藝術家創作中的主題,然而卻少有人像詹姆斯·特瑞爾一樣將光線體驗是如何反映人類知覺中的奇妙和復雜性展現出來,使我們能夠用肉眼去觀察精神層面的考量。本文通過解析詹姆斯·特瑞爾多種類型的裝置作品以挖掘其作品的內在含義,并在各類作品中破解“光”的多重語境,分析觀展中產生的奇妙心理與感知,體會裝置藝術背后深層次的哲學思考。
關鍵詞:詹姆斯·特瑞爾;光線與空間;藝術體驗
1 裝置作品的創作內涵
詹姆斯·特瑞爾不僅一直以光為主題和媒介進行創作,同時還是將光藝術提升到更深層的知覺心理學和精神層面的藝術家。特瑞爾的光藝術在高科技的支撐下觸及人的心理和精神層面,一種近乎宗教般的對自然的虔誠膜拜。通過不同形態的光線作品,不斷地挑戰觀眾對于想象與現實、空間與界限、被動觀看與沉浸式體驗等方面的感官認知。在他的裝置作品中從未有過畫布,也找不到發光體的存在,看起來發光的地方實際上只是一面墻上的空洞,而從洞中投射出來的光居然變成了3D的物體,令人在匪夷所思中尋找答案。
特瑞爾最初使用汽車燈,但無法達到他想要的效果,在各類燈具機器中反復實驗最終讓我們看到這組簡單、有趣的作品,也開啟了他對光使用的全新歷程。他的光線作品包括人造光和自然光,形態豐富多樣,有平面投影作品、沉浸式超感官作品以及特定場域作品等。
2 裝置作品的代表類型
特瑞爾在《全域裝置》作品中用光營造幻象來模糊視覺感知,看似一面墻,實則是光的魔術,觀者無法識別地平與維度,就像在暴風雪中體驗雪盲。這個系列的原名是Ganzfelds,[1]甘茲菲爾德現象描述的正是在強光之下失去感官判斷力的體驗。特瑞爾對光的理解和運用、對空間的分割和營造、對觀眾心理的把控和引導,通過韻律變動的光線和不時更迭變化的色彩,將人帶進迷幻和冥思的狀態。
在特瑞爾的《楔形空間》中,切面墻體分割了空間,墻體背后隱藏的光源在黑暗中形成了一道透明的“光幕”,每個人都試圖從錯綜復雜的光影中尋得對空間的獨到見解,有趣的是變換角度,圖案就會超越平面沖出畫框,像有另一片彩色玻璃鋒利地插進鏡面。
特瑞爾在1968年至1969年創作了淺空間裝置系列,光從墻體的背面射出,形成了墻體懸浮或者內外翻轉的錯覺,如同墻面或物體處于空中,但洞的形狀和落在墻角呈現的形狀完全不同,各種角度都經過精密計算。光在西方宗教中是極為神圣的符號。我們體會到的神圣感也是特瑞爾本人希望呈現的,并且始終貫穿在他的裝置作品中。
3 裝置作品背后的思考
“我喜歡把光作為一種物質材料,但我的媒介是真正的感知。我想讓你感覺到你的感覺,看到你自己見到的物件。”當把光的特性釋放出來,重新審視內心的自我感受,我們能在作品中獲得新的認知與領悟。
他認為自己的作品不是極簡主義,也不是概念藝術,而是感知藝術。對于藝術家而言,他希望創作出能讓觀眾投入的作品。對于觀眾來說,一旦投入,他們就將從作品中有所獲得。
詹姆斯·特瑞爾帶領觀者進入了“光”的夢工廠,而他也在這場有光的溫暖夢境中向我們傳遞對于世界、對于宇宙、對于自我的嶄新認識。從某種角度來看,詹姆斯·特瑞爾回顧展作品的意義遠遠大于作品本身所帶來的體驗,因為思維一旦被打開,我們可以繼續無數個關于“光”的故事。
參考文獻:
[1] 與興.詹姆斯特瑞爾:用光來挑動感知[N].中國文化報,2017.
[2] 謝作標.詹姆斯·特瑞爾回顧展[J].現代裝飾,2013(8).
[3] 沈瑩.加州之光——詹姆斯·特瑞爾及其同時代的光藝術[J].世界美術,2014(3).
[4] 王薇.詹姆斯·特瑞爾回顧展[J].藝術當代,2017(3).
[5] 康麗娟.論詹姆斯特瑞爾燈光藝術設計作品的道境[J].藝海,2018(8).
作者簡介:孫慶慶(1992—),女,湖北隨州人,上海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水墨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