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互聯網技術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領域也離不開信息技術的助力。音樂教育是高職院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開展音樂教育能促進學生音樂領悟能力提高及陶冶高尚藝術情操。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融合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教學融合現狀,最后論述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教學融合的應用研究,以期對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音樂學科;融合
音樂教育對于高職學校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開展美育的重要途徑,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單調枯燥,令學生感到厭倦而提不起興趣,現代技術的發展為現代音樂教學提供極大幫助,多媒體集畫面、聲音等動靜態多種功能于一體,使得音樂課堂生動而靈活,課堂氣氛活躍。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教學融合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對此加以探討十分有意義。
1 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教學的融合必要性
1.1 提供直觀教學,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
音樂的熏陶會對一個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質產生重要作用。音樂教師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音樂情感而絞盡腦汁,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更容易激發出音樂情感,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視聽體驗,學生對音樂熱情高漲。因而直觀教學可以更直接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教學效果。[1]
1.2 豐富教學素材,開拓知識面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學習、工作的一部分,讓人們咫尺之間就可以獲得數以萬計的信息,知曉天下事。信息技術成為音樂教師重要的教學工具,在制訂教學計劃的時候,可以選擇多種多樣的教學素材,并與教學內容相融合,精挑細選,豐富教學內容,拓展知識面。
1.3 信息技術的靈活運用,推動師生互動活動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教師的“一言堂”是難以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喋喋不休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缺乏與學生的互動,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只會令學生感到厭倦和枯燥,教學質量不佳。而靈活運用信息技術,以學生為主體,依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計劃,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學生在教師帶領下,從被動到主動探索學習,課堂互動熱烈,氣氛融洽,教學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融合的現狀
2.1 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不健全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猛,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然而我國地域性差異較大,經濟發展不均衡。我國的各省各層次的學校中,音樂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講解、范唱、教唱、鋼琴伴奏和組織合唱。信息技術設施利用率差異較大:發達地區,學校的信息技術設施一應俱全,在數量和質量上基本可以滿足學生和教師的需求,可以幫助音樂教師做好相關音樂教學輔助;不發達或者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西部邊遠山區,學校的信息技術設施不盡如人意,學校很少專門投入資金引進信息技術,因而教學水平不理想。[2]
2.2 忽視對音樂本體教學的價值
音樂教育相較于其他學科教育,依舊處于不太受重視的邊緣地位,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音樂課程不是統考科目,被排斥在應試學科之外。人們忽視了音樂本體教育的價值,注重音樂的非本體價值,不利于音樂教育的順利開展。音樂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身心健康發展,音樂教學的本質是建立在學生審美情趣之上,為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相融合,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音樂交流機會,在音樂教學中引入數字化也是現代音樂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3 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教學融合的應用研究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聲圖并茂、視聽并舉的學習環境,是輔助音樂教師教學的好幫手,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音樂視聽體驗。死板的課堂變為流動的互動交流,師生關系更融洽,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大幅度提高,將音樂本體教育的價值較好地體現出來。傳統音樂教學模式中,教師很難將靜態曲譜生動地講解出音樂動態的變化規律,通常使用一些音頻或者曲譜編輯軟件進行音樂課堂教學,然而收效甚微,這些軟件不是為課堂教學專門設計的,難以滿足音樂課堂多變的需求。音樂教師可以將信息化技術軟件引入課堂,數字化的課堂音樂教學工具有曲譜實時編寫功能,在音樂的節奏與聲調修改變化中,曲譜也隨之變化。學生可以從多種變化中體驗到更直觀生動的音樂風格與旋律,既能方便教師教學,也能滿足學生對多樣化音樂的需求,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在音樂教學中賞析音樂作品,對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講授大型交響樂作品的時候可以將信息技術融入音樂學科教學中。運用大型數字音頻編輯軟件,借助其部分功能,為教師解析音樂作品配器技巧的教學工作提供便利。比如,Cubase的虛擬樂器可以完美地模擬多種樂器演奏技法、音域范圍、音色特點等,使得講解更多元、生動。[3]同時,其還具有靈活的多軌編輯與編組功能,教師依據不同教學需求而選擇不同展示界面。完整作品在演示完畢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對分離出的音軌進行個性化組合嘗試,隨機抽取不同音軌重新組編播放,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在輕松參與中掌握配器等技巧,提升學習積極性。
4 結語
時代在發展,高職院校的領導應該重視音樂教育的投入,組建一支高素質的音樂教師隊伍,并不斷健全配套的音樂教學設施,為學生接受音樂教育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音樂教師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先進信息技術與更新教學理念,融合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提供更直觀、生動、信息量大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音樂的熱情,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景虹霞,洪云俊.發揮信息技術優勢? 助力音樂學科教學[J].音樂天地,2018(07):18-21.
[2] 滕建躍.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教學融合的應用研究[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8(03):191.
[3] 孫紅.信息技術與學校音樂學科的整合應用初探[J].音樂天地,2017(07):4-6.
作者簡介:胡磬(1988—),女,四川南充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