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首飾設計教學體系培育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珠寶教育正統的進入高校學科建設僅二十余年的時間,首飾設計的教學方式也根據行業需求開展,一直處于追趕行業的狀態,這樣的現狀限制著教學水平的發展。隨著“振興傳統工藝”“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等國家計劃與政策的深化,我們應該對傳統首飾工藝的當代性進行思考。運用當代首飾設計信息化技術與新型工藝還原民間金屬工藝。同時利用高校課堂根植民間金屬工藝精髓,弘揚傳統金屬工藝文化。并通過高校課堂形成首飾設計產、學、研新模式,活態傳承民間金屬工藝并采用當代首飾設計元素和新型起版技術將民間金屬工藝、造型、文化等進行延續。
關鍵詞:金屬工藝;首飾設計;高校教育
2017年3月由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明確了未來幾年我國振興傳統工藝的重要意義。民間金屬工藝內涵的挖掘、金屬技藝的傳承、民間金屬工藝語言向當代應用型首飾設計產品轉化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間。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民間金屬工藝研究價值在于以“藝”傳承,結合課程教學實踐和首飾設計作品研發探尋各種傳統金銀工藝融入當代設計所產生的價值轉換途徑,民間工藝只是導向當代首飾的一個驅使,延續與創新活態技術和內涵信息才是文化傳承和激發創造力的真正內驅因素。筆者將從兩個方面芻論民間金屬工藝在當代首飾設計教學中實踐應用的可能性。
1 各類民間金屬工藝與當代首飾設計教學結合的探索
1.1 金鏨淺浮雕——鏨刻工藝
自春秋晚期起鏨刻就為民間金屬工匠所用,通常使用于少數民族金銀工藝中金銀器表面的紋飾紋樣處理,一般的鏨刻技法較趨于二維平面,而較復雜的鏨刻則結合焊接、鏤空、澆鑄等金屬工藝而制成。原理是利用金銀的延展性以不同形態的鏨錘在器物表面敲錘下凹凸紋樣。效果近似于深淺有致的淺浮雕,形成不同的紋理圖案。
那么在首飾設計教學中,鏨刻工藝的表現手法可以用多種表達方式呈現。手繪技法對鏨刻的表達方面可利用多層次的立體裝飾效果,而用3D建模技術、首飾軟件建模技術則可以三維的精細化雕刻并解決手工制作中的缺陷。當然脫離了手工制的金屬工藝它的靈魂又將何去何從,如何做到在保留原生態“鏨”的狀態的同時又能革新,進而完成民間傳統鏨刻技藝的設計化轉型。我們需要保持鏨刻題材的文化內涵,其次將首飾語言進行提煉、排列、重組。最后,研究鏨刻工藝在當代首飾中的呈現方式,并在高校首飾設計課堂中開展創新創業型課題,探討鏨刻工藝的創新是否符合行業的發展,當代藝術語言如何詮釋鏨刻工藝,并給予首飾新的生命力。
1.2 延展之基底——錘揲工藝
錘碟工藝是基礎的金銀器成形工藝,同樣也是利用金、銀質地柔軟、延展性強的特性。字面上的理解,“錘”就是以錘敲金,而 “揲”則是將其延展成薄片狀,在此“一錘一揲”之下使金屬塊捶打成金屬片,再對其表面進行裝飾。若以構成中點、線、面的概念來詮釋,錘揲工藝是一個面化的載體。手工錘揲技藝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手工制品的漠然,迫使這項傳統工藝在民間慢慢消亡,現只有一些通訊不發達的少數民族邊遠村落中的金屬手工作坊還保留了這項古老的金屬工藝。如:2018年7月筆者赴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鳳凰縣鳳凰鎮、吉信鎮、山江鎮等多個苗族銀飾文化區進行考察,并走訪了山江鎮銀飾作坊,部分苗銀作坊還有些許年邁的銀匠掌握這項技藝,并且傳承也存在阻礙。而高校首飾教學有待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傳承的場域,通過課堂對傳統工藝品、金銀飾品的制作工具、種類、紋樣、題材都進行了解和分析,同時對工藝的時代延續與技術改良進行推敲。
1.3 金工之線條——花絲工藝
又名細金工藝,累絲工藝,在民間金屬工藝中屬線性的表達,將金、銀塊體通過先壓片、后鋸絲、再拉絲的方式抽成細絲,后以編織、累絲、堆壘等技法制成首飾或工藝品。曲線的柔美與靈動是花絲工藝的魅力,以線繞的方式將金銀細絲進行再加工,其工藝之繁復還需經過掐、填、攢、焊、堆、壘、織、編等手法。傳統花絲工藝是用線性的金絲進行堆砌的過程,當代首飾設計中更加需要突出的是作品的節奏感、韻律感,疏密得當、繁簡合一,注重布局的視覺效果,同時將工藝的原理與當代藝術風格進行貫穿,以花絲的靈動表達傳統民間工藝的原生性和當代審美風格的創新性。首飾金工教學中,花絲技藝的練習是最好體現學生手工專業素養和能力的工藝,在課程中適當改良制作風格,推動花絲工藝技術的創新。再者可利用高效便捷的計算機建模方式,運用于游戲建模、精細3D建模的軟件在虛擬模型中構造出花絲工藝的視覺效果。除常規的JewelCAD、Rhino等三維首飾設計軟件外,Freeform、Zbursh等雕刻筆、3D打印技術的計算機建模技術都可提高花絲首飾制品的高效性,以可逆的信息化建模技術呈現出更加繁復、精細的花絲效果。
1.4 嵌錯之色彩——金銀錯工藝
金銀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實際上它是一種以金鑲金的特殊工藝,以金屬為胎底鑿出軌道,再將異色金屬嵌入其中,以錘揲的方式實現金銀材質的鑲嵌,最后對成型的鑲嵌圖案進行錯磨,這樣就形成了兩種不同顏色金屬的同維度圖樣化結合。與此相似的金屬工藝中,木紋金也是利用疊壓、鍛打的方式將金屬的多色性在同一見光面上展現不同層次的金屬色彩,木紋金在現代金屬工藝手作首飾中常常用到,二者都是金屬多色性結合的工藝。傳統錯金工藝強調的是手工的過程,最初用于青銅器上銘文的鑲嵌,是功能性的體現。而現當代首飾設計中傳達傳統工藝的造物思想的同時,更應該思考的是工藝背后材質探索帶來的裝飾性及特殊金屬效果。在首飾設計課堂中,一是啟發學生在作品中對首飾風格的多樣化與變化性進行思索,例如:嵌錯材質的替換,是否可以利用其他非金屬類材質與金屬進行結合以在同一件金屬制品中達到異材質的交融。二是探究金屬色彩的搭配原理,合金配比成分的不同金屬色彩不同,金屬色彩搭配上同樣也有著廣泛的探索空間。
2 民間金屬工藝與當代首飾設計的結合路徑
2.1 以應用型研究成果為導向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民間工藝文化重新被人們所關注,而金屬工藝品中首飾類文創產品在設計開發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通過高校首飾設計課堂教學對其造型及審美意蘊進行研究,有利于為民間金屬工藝的當代化轉換提供認識論和方法論,挖掘傳統文化元素為首飾設計創新提供路徑。為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平臺,并形成一定基礎的應用型成果。不僅傳承金屬工藝的技藝形式,更重要的是精神內核的傳承。文化精神與工藝技術、外在形式與應用型成果并駕齊驅,理解成果轉化的內驅力才能確保民間金屬工藝生命的延續。
2.2 以保護民間金屬工藝為驅使
市面上流通的民間金屬工藝品存在“單一”“俗美” “西化”等問題,為活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杜絕過度消費手工藝元素,保留東方民間金屬工藝本真。以首飾設計文創產品作為傳承民間金屬手工藝載體,探索具有時代審美特點與弘揚傳統民族精神的新的可能性,通過創新化首飾設計作品推廣民間傳統文化,尋找可行的新路徑吸引當代社會對瀕臨失傳的金屬工藝的關注,對符合當代審美的創新性金屬工藝品進行研發。
2.3 以文化內涵護航金屬工藝產學研模式
通過高校美育課堂解決傳統民間金屬工藝產品設計模式的瓶頸,對于市場中的民間金屬制品種類、形式進行拓展。利用首飾工廠生產流水、現代化設計手段、高校藝術審美研發能力提升設計產品的藝術高度。并運用互聯網+、信息化、高科技的設計方法,將產品通過現代化技術得到升華,在深入了解金屬工藝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深層拓展文化內涵,與現代化設計相結合,找到新的設計思路和合理的切入點,注重市場調研,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策。從而,進一步打造具審美高度、貼合市場需求的產、學、研交叉模式。
將民間金屬工藝帶入高校課堂,創建獨特的學科研究模式,對于民間金屬工藝的再設計進行理論總結,全面分析與運用傳統金屬技藝的基礎上,豐盈文化內涵、改善設計教學思路,形成理論型內容。從文化視角出發,提升首飾設計學科研究高度。同時,在首飾設計課堂內整合創作資源,挖掘和整理金屬工藝鍛造技藝、文化傳承的方式和過往的有益經驗,為最終完善民族文化指導首飾設計創作實踐開創新篇章,為促進民間金屬工藝文創產品的研發提供新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熊莉.錯金工藝在現代首飾中的應用[D].中國地質大學,2010:20-22.
[2] 肖曉陽.白族鏨刻工藝在首飾藝術中的形式表現[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8:5-6.
[3] 王璟.花絲工藝在現代首飾設計中應用與創新[J].長江叢刊,2017(11):40.
[4] 邢瑞鳴.苗族首飾再設計[D].北京服裝學院,2008.
作者簡介:高旻潔(1989—),碩士,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藝術設計專業,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珠寶首飾設計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