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沅湘流域是中華文明最初發源地之一,“高廟文化”誕生于此。現今,懷化地區傳統陶瓷技術的落后與日益進步的現代化發展形成鮮明的對比,陶瓷傳統制作技藝歷史和制作技藝的傳習存在的諸多問題,制約了當地制瓷業的可持續發展。如何讓本土陶瓷再現生機,需要我們深入思考。
關鍵詞:懷化地區;陶瓷技藝;現代化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陶瓷生產制造國、消費國及出口國。在我國古代,制陶業已經有輝煌、獨特的成就。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眾多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陶器碎片。
懷化地處湖南西部偏南,發展歷史悠久,生態環境優良,森林植被茂密,這里有早于距今5000年的高廟文化。據懷化境內最早的制陶技藝考察,該地區制陶年代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在高廟遺址(今洪江市)岔頭鄉巖里村的文化層中曾發掘出少量的陶片和燒土。在新晃縣方家屯鄉大洞村和懷化高坎壟遺址中,曾出土了一大批陶器,其中最大者高達60厘米。多數陶器胎壁有如蛋殼,重量較輕,且造型復雜,體現了該地區高超的陶器燒造工藝。據《懷化地方志》記載:“制陶較為發達的為辰溪、黔陽、懷化、芷江、溆浦等地……1990年,全區有制陶企業24個,產各類陶器350萬件。日用粗陶有缸、缽、罐、花缸等120余種,精陶有茶壺、鼓形壺、酒瓶、蚊香盒、旅行壺、柿餅壺等12種,釉色有灰、黑、紅、綠、黃,產品銷往貴州、四川、湖北、云南、廣東及省內各地。”近10年來,懷化地區各縣陶瓷廠也生產過出口產品和大宗日用陶瓷產品訂貨單,開發過陶瓷工藝產品,都因文化性、地域性制約,技術落后不能滿足客戶要求,最終失去訂單,也失去了市場。
如今,昔日制陶的繁華盛況已不復存在,陶瓷產業近些年來的發展狀況不容樂觀。
第一,生產力落后,次品率高。在洪江、辰溪等地陶瓷廠調研中發現,現階段尚在經營的陶瓷廠多以家庭式經營為主,工廠的所有資金均來自日常的銷售盈利,盈利不穩定,大多只能滿足工人的工資支付和原料采購,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工廠的技術發展。辰溪境內制陶工廠仍保留古式龍窯的工藝,但由于燃料木材需求量多,受當地村民抬高出售價格的影響,大大增加了制陶成本。投入的高成本與產出的低回報嚴重傾斜,使該地區的陶瓷業發展難以與發達地區工業化生產相匹配。
車間內的致瓷設備均已老化,有的使用的還是20世紀的老式機器,既費電也經常出故障,維修機器是工廠的常態,也因此原因耽誤了不少貨品的出貨時間。生產廠房的環境也不夠理想,很多區域昏暗無光,工人基本都是靠微弱的自然光操作,有的更是在黑暗的車間里憑經驗操作,這很難實現產品的精細度。生產線流水作業配合度不夠,經常一個師傅同時負責幾臺機器,短時間操作幾個環節實屬不易,況且現有的工人也都是一些40~50歲的老師傅,文化程度不高,反應速度較慢,很容易在環節中出現錯誤,易產生瑕疵、破損的陶瓷產品。
第二,市場推廣局限,銷售面窄。早期受山林地域的影響,懷化地區交通不便,消息閉塞,與外界交流較少,大多是自給自足或是滿足小面積的周邊區域。因此,企業的規模局限于小規模的作坊,因而難以實現工業化、規模化、品牌化。小廠商制造的大壇、大缸由于缺少品牌附加值,經濟效益低,在當今激烈的市場化競爭中很難占得一席之地。
比如辰溪的新建瓷廠生產陶制產品,以罐、瓶、壺、缸等器皿為主,款式老舊,顏色單一,造型至今還沿用20世紀的產品形態,缺乏新穎性。這類產品市場定位低端,批量化生產,質量參差不齊,很難登大雅之堂。銷售地區大多是貴州的各大酒廠或是周邊的農村地區,銷售范圍有限,人群接受度低。
第三,家庭模式經營,人才儲備弱。20世紀,由于體制改革、設備老化等多個原因,懷化地區原有的公有制陶瓷工廠基本已解體,固定資產均被廉價變賣給私人群體。現階段懷化境內的多家制陶企業多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型工廠,規模小,技術傳統。
目前,陶瓷廠的工人年齡層集中在40歲以上,經驗較豐富的大多是50歲左右的中年人。這部分人留在本地工廠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年齡較大,外出工作勞動時間長,體力不足;二是文化程度低,存在語言溝通問題,缺乏對新技術的學習能力;三是尚有老幼需要照顧,不適合遠行;四是來自農村居多,農忙時節基本停工回家處理。這些人主要負責陶瓷工廠的日常運行,但層次結構的不合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影響了陶瓷工廠人員儲備的健康發展。
第四,品牌意識薄弱,創新性差。品牌維護管理缺乏遠見,往往制約了品牌的持久發展與文化塑造。早期洪江瓷大部分都用于出口,國內有很少的一部分,但是價值不菲。市場經濟條件下,90年代的洪江瓷廠被私企收購,商人的唯利是圖降低了做工與畫工的精細標準,導致產品品質后期越來越粗糙。外銷市場發展受阻,內銷市場后勁不足,從此,曾經名聲大噪的“洪江瓷”逐漸從精品的美譽中淡去。
受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懷化地區大多數陶瓷企業沒有像沿海地區陶瓷企業那樣強大的研發能力,更沒有相應的科研創新意識。很多作坊型的企業、中小型家族企業只是把生產陶瓷產品作為一種謀生的選擇,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很少考慮。
思考如何轉變陶瓷的傳統發展模式,突破企業與市場地域性的局限,可以幫助我們尋找區域性陶瓷企業發展的新方向,為其注入新的動力。
第一,傳統工藝的現代化轉型。在21世紀科技主導的信息時代,懷化地區陶瓷產業的發展需要以傳統制陶技藝為基礎,并依靠現代科技手段和借助工業文明成果來進行。陶瓷技藝的現代化提出整個生產鏈的標準、設備的先進、管理人員的科學性操作。現代陶瓷行業的振興離不開創新,必須以技術進步與創新為根本,不斷提升陶瓷產品的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洪江瓷生產所需的大球泥富含礦物質,且顏色潔白如雪,制作出來的產品如天然玉石,非常美觀。如今,大球泥的產量逐年減少,阻礙了瓷器的大規模生產,因此基礎原料的合理使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裝備,減少泥料浪費,提升洪江瓷產品品質,打造高規格、定量生產的精品化產品路線。
第二,文化品牌的延續與塑造。細數歷史的發展,明清時期就能發現洪江瓷的魅力,更于新中國時期聞名遐邇。瓷器花面的設計精美,深受外國人的喜愛,遠銷海內外。20世紀,洪江瓷器胎體造型及圖案色彩等方面受醴陵釉的影響,相似度高,但后期新湘瓷廠設計出來的湘彩系列瓷器在中國瓷器界獨樹一幟,曾和廣彩、粉彩齊名。
如今,“洪江瓷”“辰溪陶”等只流傳在當地居民的口碑中,外地知名度低,缺少成熟的品牌塑造。樹立品牌良好的文化形象與文化內涵,有助于促進品牌的形成與發展。應明確“洪江瓷”“辰溪陶”的產品定位、建立品牌信仰、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黏性,擴大和創造市場對陶瓷的需求,提升產品附加值,擴大產品影響力和美譽度。
第三,校企互動儲備陶瓷才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堅定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人才是企業的核心要素。懷化地區的陶瓷工廠因經營結構的問題,人才流失已成常態,守不住核心人員,就很難實現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因此尋找優秀的陶瓷設計師、制陶匠人就尤為重要。
可以與周邊高校合作,啟動校企“共創、共生、共贏”的產教模式。校企雙方以區域產業需求為導向,以創新為驅動,遵循工業設計發展的規律,共建產教融合特色專業。師生之間、同事之間、學生之間都是開放性的,這些都有助于技術與經驗的交流,促進技藝的創新與發展。直接與教師對接、與學生對接,將企業設計的創新難點融入專業的教學中,獲取最優資源。例如,大球泥制作瓷器工藝極為復雜,要求特別高,這些就需要企業下到教學中指導學生,既可培養合適的接班人,也能促進陶瓷文化推廣,改善企業的精神文化。
綜上所述,懷化地區陶瓷產業應重視歷史遺產的積極影響,將傳統技術與現代生產結合,突破傳統企業發展的難點,研發高端瓷器,重塑產品品牌。努力成為湘西地區區域品牌的新亮點,使該地區陶瓷產業在民用和工藝美術領域大放光彩,真正意義上實現陶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葉喆民.中國陶瓷史[M].北京:三聯書店,2011.
[2] 熊廖.中國陶瓷與中國文化[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3] 孫蘭.“非遺”語境下長沙窯陶瓷傳統技藝傳承與產業復興[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作者簡介:魏璋(1988—),女,講師,研究方向:產品設計。